初學鋼琴,陪練最重要

初學鋼琴的小孩,家長一定要陪練,一開始就要讓孩子覺得練琴不是他一個人的事情,而是一起共同的任務。我覺 得父母,要常常和孩子交流, 問老師今天說 了什麼,你聽得懂嗎,這裡不是很明白,你能不能解釋給一下。這種互動,首先讓孩子感覺他是不孤單的,其次鼓勵了孩子學習的自信。

小孩子學 琴,爸爸媽媽一定有很深的體會,陪孩子練琴是個苦差事。但不陪練不行,在決定讓孩子學琴以前,家長要問自己幾個問題。其中最關鍵的,就在於孩子學琴 之後,家長是否能給予大量的支援和時間。初學鋼琴的兒童家長,應該完全參與孩子的學習過程,在課堂上認真領會老師的要求及意圖,在孩子平日練琴中,用適合 孩子特點的方法,落實老師的教學要求,幫助孩子理解和消化老師的教學內容。由於學齡前兒童專注力較弱,建議每天練琴時練次數,例如早上彈十次,中午彈十 次,下午彈十次,同時要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這比起每天練一個小時更有效率。建議家長一定要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陪孩子練琴,根據老師在課堂上的要求及筆 記,及時糾正孩子在練琴中出現的偏差和錯誤,使其少走彎路。等孩子稍長大一些,基礎打好了,學琴程度深了一點,家長就不必貼身陪練。

根據 人腦記憶的規律來看,孩子的記憶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是很有限的。人的記憶能力,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任何接觸過的東西,在沒有達到牢固記憶的狀態下,不及 時地溫習都會有被完成遺忘的可能。對某種知識記憶的難易程度,不是只看它以前是否曾經接觸過,而是看它能否與你腦子里面已經掌握的知識建立起某種邏輯關 係。有關科學實驗表明,當人腦接觸某個信

Continue Reading

學鋼琴增進雙手協調激發大腦可塑性

【 學鋼琴增進雙手協調激發大腦可塑性】♩.♪

近年來,大腦的「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受到科學家的廣泛研究。認為大腦具有自動重建來應付外界工作的能力,使大腦的內部結構與組織能夠達到最佳的工作要求。

今年,在布拉格舉辦的歐洲神經學會年會上,義大利米蘭的聖拉斐爾大學醫院(University Hospital San Raffaele)在會中發表研究表示:沒有音樂基礎的受試者在完成2週規律的鋼琴訓練後,不只雙手

技 巧度明顯變得較佳,腦部的變化也很可觀。顯示出神經可塑性會在大腦常用區域之間自動建立較好的連結,使功能的展現更佳。研究顯示,即使是短期的雙手靈巧度 訓練,也能使左側與右側的大腦半球產生較佳的協調性與活動平衡;同時音樂刺激也會引起參與協調運動的大腦灰質重建。音樂練習能大幅度改善大腦活動的自動重 建情形,在許多研究中已得到結論。

僅10天雙手訓練
大腦已出現明顯變化

如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要求12位無音樂基礎的受試者於2週內在電子琴上完成10首35分鐘長的練習曲。結果發現所有的受試者在運動技能上

Continue Reading

慢練

慢練猶如“放大鏡”,把樂曲中的一切細節都擴大了,使演奏者能謹慎地注意到音樂的每一個細胞。

“慢練”是對手 指運動和手腕功能的訓練。手指經過慢練,才能有效地完成一系列的彈奏技術,技巧訓練,熟悉並掌握在任何情況下的觸鍵技能,包括手指的力度(手臂、手腕傳遞 到指尖的自然重量和觸鍵速度的結合)、手指觸鍵的穩定性(不折指)、和手指的觸鍵點(手指與琴鍵的接觸點是否集中),使之都能夠達到要求。通過慢練,可以 了解練曲的音樂思想和主題含意、體會旋律、樂句、聲音、變化、聲部對比、和聲效果等音樂技術問題,及時糾正錯誤並隨時解決在彈奏過程中的重要問題。

  • 確定指法。在視譜時就應該記下正確指法,並在練習過程中固定下來,還要根據實際,參考不同版本的指法建議,研究有些特殊樂段中各種特殊指法的可能性。
  • 確 定分句。樂句是一首樂曲的基本結構,在樂曲中能夠表達相對完整的樂意,劃分樂句是為了理解樂句、理解樂曲、因此劃分和確定分句、是準確把樂曲中音樂
Continue Reading

學音樂並非沒出路,沒出息的是你的「態度」

http://ohbabyback.pixnet.net/blog/post/36923669

今天剛好看到了一篇新聞,在說關於學音樂之後沒有出路的問題

而這裡面還有幾個音樂界的高材生跳出來說,「學音樂當興趣就好」

這番言論出來,真不曉得要砍去多少想學音樂的學生…

也打消多少家長栽培小孩當音樂人的念頭了…

 

雖然我不是音樂人,但我也是這波「畢業等於失業熱潮」裡的一員

不要說:學音樂,畢業等於失業!我們公平點來說…

是對所有畢業生都是如此!從學校畢業了就要到社會上

Continue Reading

重量是如何產生的?

“只要比一盒火柴稍多一點的重量就可以使鋼琴發出聲音”—涅高兹Neuhaus

一 件物體從高處落下就會產生最為自然的重量,在Neuhaus的書中也引用了著名詩人但丁的一句話,“像屍體一樣掉下來”。彈琴的時候從肩部以下,至手臂、 手腕都應該是放鬆的,只有支撐在琴鍵上的手指才是最為負重的一部份,站立在琴鍵上的手指尖集中了彈奏者的身體重量。但是肩部、手臂、手腕乃至手指的放鬆和 負重都是相對而言,是有控制的放鬆和放鬆下的控制。在孩子初學鋼琴的時候,而對孩子的年齡和理解能力的不同,重量和放鬆的問題顯然對他們是難以理解的,但 是作為老師還是要以淺顯易懂的語言講述給學生,並且同時也是講給家長聽,因為學琴初始,家長起著決定性的因素。很多時候家長會操之過急,因孩子的手臂不夠 放鬆而忽略了手指的站立,反之又會因為孩子的手指站立而忽略了手臂的放鬆。所以學琴的開始真是充滿矛盾和糾結!

讓手臂自然 下落,發出最自然的聲音。學琴的最初幾節課,外行看起來似乎很簡單,只是認識並且彈出幾個音符的事情而已,但其實背後有很多細節和理論支持。剛剛開始接觸 鋼琴的彈奏,第一步要學會放鬆地落下手臂,讓手指站立在琴鍵上,最開始時不要要求音量,可以讓孩子在琴鍵上做手指的蛙跳練習,主要目的是體會手臂的放鬆, 並自

Continue Reading

養成聆聽的習慣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耳朵是鋼琴演奏者的監聽器。

我們應該從剛開始學琴就養成聆聽的習慣,欲表現好聽的音樂,必須具敏感的聽覺,這種敏感的聽覺不是天生的,而是長期訓練的結果。

我 經常跟學生強調如果要將鋼琴聲音演奏得很好,就必須在演奏過程中,使自己既能當表演者,又當聽眾,即充當表演者和聽眾之雙重角色。也就是說鋼琴演奏者在演 奏過程中,要一方面能高度融進、全身投入地去演奏,另一方面又能在自己演奏的同時,很超脫、冷靜地來監聽自己的演奏,並通過這種監聽隨時隨地控制和調節自 己的演奏。

很有意思的是當你把Listen(聽)的字母重新排列,Listen就變成了Silent(靜)。要想真正地聽到純正的聲音,耳 朵首先要安靜下來,有一個內心無聲的環境才能真正聽到想要的聲音,所以“去聽”(Listen)和“聽見”(Hear)是有著很大的區別。“聽見”是外面 任何的聲音都進入你的耳朵,而“去聽”是內在深處的五官向外界打開,然後再吸收聽到的聲音,所以我一直讓學生去聽聲音,不是直接了當的告訴他們怎樣做出那 樣的聲音,並且問他們是否能聽到這樣的聲音。例如在彈奏李斯特的旅行歲月–瑞士遊記 Première Année, Suisse的瓦倫城之湖 (Au lac de Wallenstadt) 左手音型部份要彈奏出湖水漣漪般的聲音,

這時就要靜下心來去聆聽自己彈奏的聲音能否做出這樣的效果。我其實只是在刺激開發他們的耳朵,然後他們就可以自己去練習,當然這不是很容易的過程,不過當 有人指出去聽的重要性,你會更仔細地去聽,而你的聽覺也會逐漸有著更大的空間,當你有了這樣一對耳朵,你就會去辨別不同的聲音,尋找你想要的聲音。所以對 於初學音樂的人,特別是對於學習鋼琴演奏的兒童來說,訓練出敏銳的聽覺對於他們的練琴品質以及今後的學習都是非常重要的。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