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星座的音樂大師

白羊座–巴赫   

白羊座的巴赫(Bach)生於1965年3月21日,他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音樂家,他將複調音樂發展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對小提琴協奏曲形式的完善,對鋼琴曲的發展,為交響樂的出現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於是被譽為”近代音樂之父”。巴赫的創作極為豐富,流傳下來有五百多首音樂作品。他的兩卷《平均律鋼琴曲集》被尊為音樂聖經,《布蘭登堡協奏曲》充滿著白羊座特有的活力與熱情。音樂被認為是流動的建築,巴赫的音樂結構感很強,仿佛每個旋律都能為獨一無二的細節,組合成氣勢恢巨集的宮殿,因此巴赫成為了巴羅克藝術的巔峰人物。白羊座還誕生了”交響樂之父”海頓,拉赫瑪尼諾夫,穆索爾斯基等音樂大師。

金牛座–柴科夫斯基   

金牛座的柴科夫斯基(Tchaikovsky)生於1840年5月7日,是俄羅斯最偉大的音樂家。提到芭蕾舞,人們一般都會首先想到熟悉的《天鵝之舞》,除了《天鵝湖》之外,《睡美人》《胡桃夾子》兩部芭蕾舞經典曲目也都是柴科夫斯基的創作。除此之外,為他贏得世界聲譽

Continue Reading

《致愛麗絲》 的故事

Valentina Lisitsa – Beethoven “Für Elise”

YouTube Preview Image

 貝多芬的一生是偉大的,也是充滿苦難的。世界不曾給過他什麼歡樂,而他卻創造了永久的歡樂獻給了世界。當人們感到憂傷的時候,貝多芬會悄然來到他們身邊,在琴弦上唱出他那隱忍的心曲,安慰著那些哭泣著的人們。所以,羅曼 . 羅蘭才說,貝多芬是依靠心靈的善良而偉大的英雄。

       貝多芬二十幾歲時的一個冬天,一個寒冷的耶誕節之夜,貧困、孤獨的青年音樂家,一個人徘徊在維也納的街心,仿佛在尋找什麼,又似乎是漫無目的,僅僅為了享受一下這聖誕之夜的冷寂的星空……

       空氣中飄過了富人們餐桌上的烤鵝和蘋果的香味,年輕的貝多芬在寒風中高昂著頭顱,火焰般的卷髮在風中飄揚……他的心靈似乎感到了一股衝動……

       突然,他看見一位身體單薄的小女孩,匆匆地從教堂的那邊走過來。她的臉色那麼難看,仿佛正因為什麼不幸的事兒而感到絕望,她的弱小的身體在寒風中哆嗦……

     “ 小姑娘,什麼事使你這麼傷心,我能幫助你嗎?”

       原來,小女孩叫愛麗絲,她的一位鄰居雷德爾老爹正病得厲害,他身邊一個親人也沒有,唯一的小孫女上個月也得傷寒病死了。雷德爾老爹哭瞎了眼睛,正躺在床上發著高燒。他有一個願望,在這個願望沒有實現之前,他是不能死去的,否則,他的靈魂就不能升入天堂。

     小愛麗絲說,“先生,雷德爾老爹是個善良的人,他愛畫畫,愛聽音樂。每到春天,他就騎著馬到森林裡去,秋天帶著一大捆畫回來。他把賣畫的錢都分給了我們這些窮鄰居,而他自己窮得只剩下一架破鋼琴。他病了,他天天都念叨:‘讓我再看一眼森林和大海吧,讓我到塔希提島,到阿爾卑斯山去看一眼它們吧!……這是我在這個世界上最後的唯一的願望啊!’”小女孩含著淚水告訴面前的這位先生說:“多好的老人啊!可是沒有人能幫助他實現這一願望!”

    “ 不,也許有的!”

     就在這個寒冷的聖誕之夜,青年音樂家隨著小愛麗絲來到了老畫家的身旁。他輕輕地打開了老畫家的那架舊鋼琴的琴蓋。他坐在這架舊琴前,心中似有一種神秘的激情湧起……他的手指輕輕的按動了琴鍵……

      是的,他的靈感和激情迸發出來了,在他接觸琴鍵的的一刹那間,仿佛有一仲無法言說的神秘召引,又若內心深處正在接受神祗的幫助,他彈奏著,彈奏著……那麼自如,那麼專注……

       這時候,雷德爾老爹停止了咳嗽,好象是一種迴光返照似的,他坐了起來,咧開嘴巴,微笑著,頭部也隨著音樂的節拍搖晃……小愛麗絲更是滿臉驚訝地望著這架破舊的鋼琴,好象在懷疑,這位年輕的先生是不是一位巫師,怎麼好象具有魔法一般……

      “啊,看到了!我看到了!阿爾卑斯山的雪峰,塔希提島四周的海水,還有海鷗、森林、耀眼的陽光……全看到了!啊,上帝!我的靈魂終於可以升入天堂了……

雷德爾老爹撲上前,擁抱了正沉醉在琴聲裡的音樂家。“先生,感謝你讓我在聖誕之夜看到了我想看到的一切——我終生熱愛的大自然。”

貝多芬站起身,“不,是你那仁慈的心靈在召引我,在趨動著我,還有您,美麗可愛的,天使一般的愛麗絲!是您把我引到了這架鋼琴前……”

     “不,是您幫助雷德爾老爹實現了他的美麗願望。”

     “請允許我把這首曲子獻給您吧——可愛的小愛麗絲。”說完,青年音樂家低下頭,輕輕地吻了小愛麗絲,然後猛地轉過身,拉開門,大步走進了夜色中,他的火焰般的卷髮在風中飄揚,雄壯的姿態活象一隻雄獅……

      許多年過去了,貝多芬從沒忘記過這個冬天的夜晚。他的心靈常被一種難以名狀的感情纏繞著。終於有一天,他憑著準確的記憶,寫出了那首曲子,他的心情才稍微平靜了一些。他難以忘懷那位善良、美麗的小女孩愛麗絲。他不假思索地把這首鋼琴曲題名為《致愛麗絲》……

Continue Reading

練習鋼琴曲的四種方法

(Josef Hoffmann,1870-1956)是波蘭著名鋼琴演奏家、鋼琴教育家。Hoffmann生於音樂世家,3歲半時就開始接受音樂教育並跟姐姐、姑母學習鋼琴。由於進步非常快,後由父親繼續任教。俄國偉大的鋼琴家Anton Rubinstein聽了他的演奏後驚歎不已,稱之為”音樂的奇跡”,並且收為學生。Hoffmann曾為《婦女家庭》雜誌撰寫鋼琴的演奏方法、鋼琴的練習方法等多篇文章連載,後經過整理、加工寫出了有影響的鋼琴理論專著《論鋼琴演奏》。Hoffmann在他的這本專著中,談到了學習一首鋼琴曲的四種方法,這四種方法無論對鋼琴的初學者,還是有一定程度演奏者,都會從中獲益匪淺。

 1. 在鋼琴上看譜:

這是一種邊視譜邊彈琴的視奏能力的培養。視奏會發展眼睛的功能,即”一目數行”的能力。

 2.離開鋼琴看譜:

這是一種視唱能力的培養。這種練習”一舉兩得”,既提高了視唱識譜的能力,也加深了對樂曲的理解。指揮家都有這種讀譜的能力(據說小澤征爾每天淩晨四點鐘,就開始看總譜,幾十年持之以恆)。

 3. 在鋼琴上不看譜:

背奏對於一個演奏者是非常必要的。有些演奏家上臺演奏時帶了樂譜,然而他們還是憑著記憶彈奏的。他們帶上樂譜僅僅是為了加強安全感。

 4. 離開鋼琴不看譜:

 這是一種心裡默讀樂譜的方法。試圖在腦海中描繪樂思的進程,”此時無聲勝有聲”。

以上第二種與第四種是思想上最吃力、最勞累的方法,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它們卻是最有利於發展我們所說的”見識”的,這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才能。

 深圳市藝術學校著名鋼琴教授但昭義先生,在他的專著《少兒鋼琴學習輔導》一書中,也引用了以上四種方法。由此可見,這種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Continue Reading

彈奏鋼琴時身體的協調

身體的的協調牽涉到鋼琴彈奏的基本坐姿和體位等方面,是從第一課開始就要明確的一些問題,隨著程式的深化,又要不斷發展和更好地運用。

保證身體協調的根本是正確合理的坐姿。從開始學琴起,就要讓學生明確,坐的前後和高低都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進行調節。坐得太近了使手缺少了活動餘地,影響了手臂的舒展;坐得太遠了,影響對鍵盤的控制,不利於力量的集中;從太高或太低了同樣影響力量的合理自如運用。應以下臂與鍵盤基本持平為准。身體要處在較積極的、利於運動的狀態,所以首先要稍挺直一些,不要彎腰駝背,不要聳肩縮脖,保持上身的自然協調。

隨著級別的上升,程度的提高,對力度、速度、音樂情緒和色彩的變化提出了越來越多的要求,所以身體的參與和調節也越來越重要。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好的演奏,身體都是非常協調地隨時調節著的,而不是僵硬而緊張的。

我們可以這樣來形容,一開始學琴時,要求學生坐正,像一棵向上的樹;而當進一步要求後,就逐漸要求學生的身體像一棵在風中搖擺的樹,能隨風而前後左右。如果說坐琴凳以上的部位,為露出地面的樹幹,那麼,樹根–雙腿和腳還要作出必要的支撐,在必要的高潮時甚至用從腳尖–腿–軀體–手臂–指尖進入鍵盤的全身協調力量,來產生最宏亮、豐滿的聲音。

所以臀部要穩定而固定地坐在琴凳中部,為了便於靈活用力,不要坐滿,坐一半即可。而且為了照顧到高低音,要坐在鋼琴中部,不要隨意挪動,而兩條腿放在踏板兩旁,在強奏時左腿可後撤作為全身力量支點。這是坐姿的基本要求。

至於身體的左右調節,主要依據音的高低。以音階為例,弱低音區時,身體重心放到左腿方面去;彈中音區時,身體重心兩面擺平;彈到高音時,身體重心側往右腿方面,我們如果雙手彈四個八度同向音階時,身體就有一個自左至右,又自右至左的重心轉移過程。

再說上身的前後位置。上身的前後可以根據音量的大小、力量的強弱來確定。一般規律是,較弱的力度時,身體可處在較正的位置,力度越強,身體可越向前傾一些。整個身體臆後活動的範圍以坐直為基準,隨音量加大而逐漸前傾。反之,隨著音量減小從前傾的位置逐漸回到身體的坐直位置。需說明一點是一般不用後傾身體的位置。但在高級程度時,在一些很寧靜的弱奏段落,隨演奏的需要亦可有適當的後傾,但在基礎學習階段則不提倡重心向後,因為學生首先要做到把力量下去。

上述的前後調節,完全應是靈活、協調,並隨時變化的,而且用力應是有彈性的,有向前的力量,必有相應的反作用力,所以再強的用力也不能是一成不變的固定前傾,有向前的動作必有回來的動作,這點一定要記住。

有了隨鍵盤高低而變化的身體左右動;又有了隨力度大小而變化的身體前後動,這些動作在樂曲中是千變萬化的,由此,我們的靈活身體調節就能使身體形成像一棵風中搖擺的樹,安靜的樂曲,身體的動作也會安靜,而變化幅度大的樂曲,身體也會有相應幅度較大的動作,這是合理的,也是一致的。

在考級和教學中,會發現有的學生彈琴身體後傾,使不上勁,造成聲音力薄;有的學生彈琴時身體較板,不善調節,彈出來的音樂平淡而缺乏變化,常是顯得無動於衷,這跟內心音樂感和由引產生的必要身體調節都有關係;也有的學生彈琴時,人在琴凳上挪來挪去,不會坐穩在中間,身體再左右搖動;在程度和級別高一些的學生中,由於身體不會協調用力,而彈不出較強和豐厚的聲音,樂曲做不出高潮,缺乏應有的強弱變化……這些毛病,無不和身體的是否協調有關。
身體的的協調牽涉到鋼琴彈奏的基本坐姿和體位等方面,是從第一課開始就要明確的一些問題,隨著程式的深化,又要不斷發展和更好地運用。

Continue Reading

舒伯特:《美麗的磨坊少女》D.795 – 19. 磨坊少年與小河(Der Müller und der Bach )

YouTube Preview Image

《美麗的磨坊少女》是舒伯特以繆勒 (Wilhelm Muller) 的同名詩集譜成的連篇歌曲集。內容在描寫年輕人從愛上美麗的磨坊少女到情敵出現、失戀乃至於投河自盡的經過。這首磨坊少年與小河便是年輕人在投河前與小河的最後對話。

「(磨坊少年)
當真心因愛而消失時
每塊花圃中的百合都將枯萎
圓月也須躲入雲層中
不讓人們看見他的眼淚
天使們也閉上眼睛
為祈求亡魂的安息而哭泣低吟

(小河)
當愛情克服痛苦時
一顆新的小星星就會閃耀在天空
三朵半紅半白的玫瑰花
會從荊棘中冒出
再也不會枯萎
天使也將剪下他們的翅膀
每天清晨下凡人間

(磨坊少年)
啊 小河 親愛的小河
你是一片好意
但小河啊 你可知愛情的痛苦嗎?
啊 在下面 下面才有清涼的安息
啊 小河 親愛的小河
請繼續歌唱」

這首是磨坊少年和小河的對話, 少年很傷心, 小河給予安慰.

這裏小河的話很費解難懂, 而且矛盾:
– 當愛情克服痛苦時 — 是否意味新的愛情是救贖的良藥?
– 為何是三朵玫瑰? – 為何玫瑰是半紅半白?
– 剪掉翅膀的天使降入凡塵, 是墮落? 贖罪? 還是為了什麼原因而犧牲? 或是來過平凡的快樂日子?
– 為什麼天使要每天早上剪翅膀? 是每天都有一批新的天使下凡人間? 還是同一批但是晚上都會裝回翅膀?

純看小河的回答, 跟少年的傾訴還有對仗的關係, 很溫柔, 又有點模糊, 我傾向於認為是少年自己的倒影, 也就是少年看著河水, 自己給自己的回答.

歌曲裏小調跟大調交替出現, 分別是悲傷的磨坊少年, 以及安慰的小河, 鋼琴聲部也搭配的恰如其份, 磨坊少年僅以最簡單的伴奏, 小河段則是連綿又溫柔水波, 把雙方的對答刻劃得十分生動.

講音樂的書都會談到大調跟小調的差異, 如明亮、平和對比於婉轉、陰鬱, 但是用文字描述音樂只是間接的, 這首短短的歌裏面用大、小調來代表不同的身份與心情, 是個絕佳的範例.

Continue Reading

研究:音樂喜好能斷定人的性格

Musical tastes and personality type are closely related, according to a study of more than 36,000 people from around the world.
一項針對全世界三萬六千多人的調查顯示,人的音樂品味與個性緊密相聯。
  
Researchers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say people use music to define their identity.
劍橋大學研究人員表示,人們可以通過音樂來判斷對方大概是怎樣的一個人。
  
People often view rock fans as artistic or rebellious, classical buffs as intellectual and rap followers as athletic or hostile.
搖滾樂迷通常比較有藝術氣質或者反叛、古典樂愛好者則較有文化修養,而說唱樂迷則比較有運動天賦,但容易產生對立情緒。
  
The university’s Dr Jason Rentfrow said: “Even though our assumptions may not be accurate, we get a very strong impression about someone when we ask them what music they like.”
劍橋大學的傑森.倫特弗洛博士說:「儘管我們的假設不完全準確,但我們往往通過詢問對方喜愛怎樣的音樂來形成對對方的看法。」

During the study, sample groups of subjects regularly made the same assumptions about people’s personalities, values, social class and ethnicity, based on their music taste. The profiles of fans of each of the genres was sharply distinct.
調查發現,很多人都根據別人的音樂品位來判斷對方的性格、價值觀、社會地位和種族等,不同音樂類別愛好者的個性有著鮮明的差異。
  
Dr Rentfrow believes his paper, entitled You Are What You Listen To, demonstrates how music can reinforce stereotypes and social prejudices.
倫特弗洛在這篇題為《You Are What You Listen To》的報告中說,音樂確實能強化人們的傳統觀念和社會偏見,但這往往有偏差。
  
However, he said: “Heavy metal or punk fans ended up being much more friendly than the stereotype would have us believe; agreeable, warm.
他說:「與傳統觀念相反,重金屬或朋克音樂樂迷有時更友善、熱情和平易近人。」

“The basic message is that we can learn an awful lot about someone if we know what kind of music they like bit it doesn’t tell us the whole story.”
「如果我們知道某人喜好什麼音樂,就可以對他的性格有許多瞭解,但是儘管如此,我們也不以自以為是的斷定這是他的全部性格。」

Classical: Upper class, personable, intellectual, unattractive and boring
古典樂:上層階級、和藹、智慧、缺乏吸引力、乏味
  
Jazz: Friendly, emotionally stable, with a limite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Rap: Lower class, athletic, energetic, hostile
說唱樂:低層階級、活躍、愛運動、有敵意

Continue Reading

學音樂的孩子 小心演奏傷害

轉載自2010-7-17《自由時報》學音樂的孩子 小心演奏傷害
〔記者黃良傑/屏東報導〕

廣告台詞「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深入人心,但現在有研究指出,學音樂的孩子更要小心演奏傷害!

音樂系逾半學生曾受傷

屏東教育大學音樂系與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研究發現,音樂系一半以上學生曾出現「演奏傷害」,兩校向家長發出警語,提醒學音樂的孩子要注意正確的演奏姿勢。

「音樂班學生易疏忽了演奏傷害,如同體育班學生常忘掉運動傷害!」屏教大前人文社會學院長、音樂系教授伍鴻沂說,他與高醫大醫學系復健科助理教授陳嘉炘研究調查,發現台灣學音樂的小朋友,年紀越來越小,臨床上,演奏的傷害卻越來越多,令人憂心。

在一百零一位有效的受訪音樂系大學生中,高達四十.九%有演奏受傷與治療經驗,因技術錯誤受傷有五十二.六%,過度使用而受傷有三十三.三%,因演奏受傷而停止練習有二十二.四%,因演奏受傷而停止比賽有八%。

值得注意的是,受傷學生中有一半表示有後遺症,且一邊治療時仍一面練習,其中十%的受傷者,經治療後沒明顯改善,但還是繼續練習。

伍鴻沂、陳嘉炘對問卷結果,既驚訝又憂心。伍鴻沂說,大家都知道運動傷害,卻忽略了音樂傷害,超過半數音樂系學生有因練習造成傷害的經驗,這數字很值得警惕!

學習樂器原本是興趣,卻因家長或學生的錯誤認知,過度操練,反而對身體造成極大壓力,最常見的生理症狀有手心冰冷、肌肉僵硬、反應遲鈍,甚至發抖,導致影響演奏。

演奏與運動一樣須暖身

兩所大學研究也發現,音樂演奏者常受傷而不自知,又迫於演奏需要,無法即時處理,導致累積成為運動傷害,其中以交響樂團的提琴手最常見,而國內臨床也常見音樂比賽或考試時,學生因過度集中地練琴而造成肌肉拉傷、肌腱炎。

伍鴻沂強調,演奏與運動一樣都要先暖身,更不要因比賽成績逼迫孩子長時間密集練習,會導致肌肉僵硬,造成了演奏傷害,恐被迫中斷音樂之路。

Continue Reading

彈奏中的有意識和下意識

假如可以把彈奏過程看成是由許多因素組成的話,有意識,就是主要注意力集中與某一或某些“彈奏因素”時的精神狀態,但並不能集中主要注意力時的精神狀態,也就是次要的注意力。不是不注意。完全不注意,就會停止任何行為。

單純從技術訓練的角度看,下意識是從有意識轉化而來的。學習某種技術動作,例如:打開手掌做觸鍵的準備,對有些學生,要不斷地提醒他有意識地注意打開手掌的準備。經過一個非常注意的訓練階段後,形成了習慣,這時不必再提醒,遇有觸鍵,自然會打開手掌做準備,這就是下意識了。

一位鋼琴學生,通過有意識地訓練積累起來的可以下意識做好的技術越多,他的彈奏,從技術上說就越自如,因為他可以把注意力自由地投向他想投向的任何地方。

假如一個學生要處處高度高度注意才能彈奏,這種彈奏是很難完整、順暢的。所以,鋼琴學生必須可能多地準備可以下意識做好的種種技術,這樣,主要注意力就可以迅速轉移,控制好演奏的整體和全面。

就一首作品的學習過程而言,一般來說,開始階段要側重注意技術問題(但絕不是拋開藝術性方面)。然後,隨著技術問題的解決,注意力也越來越傾向於藝術表現(但也不能完全不注意技術問題)。從理論上講,理想的狀況應當是對兩方面的注意幾乎是一回事。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