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鋼琴的一十七個好習慣】♩.♪

網路轉載文章

分享練琴時的習慣,你(妳)符合幾項?

習慣一:彈琴前做些手指拉伸的動作。
動作以手指韌帶的拉伸為主,不要太用力。目的類似於跑步、游泳前的準備運動,能使你更快地進入彈琴狀態。冬天的話可以先抱會兒熱水袋暖暖手。

習慣二:堅持每天彈一段哈農。
只要你開始彈哈農了,就堅持每天彈一段。 這樣,即使每天沒太多時間碰琴,也能使你的水平不至於退得太厲害。 對初學者來說,每天彈哈農更能保持穩定的進步。

習慣三:由慢至快。
慢練的好處實在太多,我就不說了。 總之,慢練就是王道。

習慣四:第一遍彈就重視譜子上的每一個符號。
許多人第一遍彈都會忽略譜上的表情記號,然後在彈熟後改,其實在第一遍彈時就注意表情符號更能加深對曲子的理解。

習慣五:彈琴時備一支鉛筆。
很多時候譜子上並沒有詳細的指法、強弱指示,這時候,就需要用筆來把我們自己認為合適的指法、強弱等記號標上去。 記住要用鉛筆,不然寫錯很難改哦!

習慣六:沒彈熟一首曲子前少聽錄音。
錄音只不過是一個參考,沒彈熟就听錄音往往會導致我們去模仿錄音,從而盲目追求速度,並失去自己對曲子的理解。

習慣七:學會分段練習,單獨揪錯。
不要每次都從頭彈到底,第一遍彈一首曲子是先把它分段,熟悉一段以後再練下一段。 一旦發現哪裡有錯誤,要單獨把錯誤的地方挑出來改正。 分段練習也更有利於曲子的整體把握。

習慣八:盡量保持良好的手型。
不論彈什麼曲子,不論用什麼速度彈,盡量保持良好的手型。 也許有人會說:速度上去了,手型就沒法保證了。 其實不然,能在高速彈奏中保持良好的手型也是檢驗基本功是否紮實的標準之一。PS:在你沒有達到大師級水平前,不要問為什麼錄像裡鋼琴家的手型、觸鍵並不 符合要求。

習慣九:彈與自己水平相近的曲子。
很多人喜歡彈超出自己水平很多的曲子,這樣做其實是有害而無益的。 曲子超出自己水平很多,你就很難保證自己技術處理上的準確性,甚至會有大量的錯音。 而且以後即使有水平彈奏這曲子了,也很難改回來。

習慣十:學會背譜。
很多好老師都會要求學生有目的的背譜。 這並不僅僅是在鍛煉你背譜的能力,而是要你有更多的保留曲目。 這樣既能提升對曲子的理解,也可以偶爾在人前“秀”一下。

習慣十一:明確每天練琴的目標,不要同時練很多曲子。
和學習工作一樣,練琴也需要有目標。 比如確定今天要練熟曲子的某一段,或者要把某首曲子背出來等等。 不要盲目地同時練很多曲子,囫圇吞棗式的練習會使你感到進展緩慢。 相比之下集中突擊一到兩首曲子效果會好很多。

習慣十二:嚴謹至上,切忌得過且過。
彈琴不嚴謹可以說是業餘彈琴者的通病。 彈琴過程中難免會有各種各樣的難點,這時千萬不能有得過且過的心理,每啃下來一個難點,水平就上個台階。

習慣十三:經常使用節拍器。
雖然曲子的節奏是活的,但在曲子的框架沒成型之前,多用節拍器。 節拍器控制節奏只是它最基本的功能。 在彈奏練習曲時,可以靠節拍器實現逐漸提速。

習慣十四:經常返工以前彈過的曲子。
所謂“溫顧而知新”,已經彈過的曲子並不代表已經真正掌握它。 許多樂曲理解、技術處理上的要點第一次彈完曲子時並不一定會理解,都需要在水平更進一步後,靠返工來鞏固、認識。

習慣十五:避免超負荷的練習。
今天就看到一個“彈琴彈到手疼”的帖子,或許是練習方法上的問題,但超符合練習也會導致手疼。 雖然苦練、多練的確有利於技術的進步,不過也要有個度,彈的過多也會傷手,反而不利於進步。

習慣十六:堅持唱譜。
在初級階段,唱譜能加快識譜速度,提高視奏能力。 其實,在拿到新譜子時,唱一遍旋律,便可以對曲子有個大致印象,即使練熟了,堅持唱譜也能使演奏者對樂曲的旋律、情感方面的理解帶來幫助。

習慣十七:學會保護雙手。
很多男同胞都喜歡打籃球、攀岩等等戶外體育運動,其實這是很容易傷到手的。 輕則韌帶拉傷,重則骨折,這對我們彈琴者來說是致命傷。許多女孩子都喜歡留長指甲,這也是彈琴的大忌。

最後總結一些關鍵字做為中心:嚴謹、紮實、堅持、合理、適度、動腦。

Continue Reading

【美國紐約鋼琴知名教育家Dorothy Taubman與世長辭,享年95歲】

我教學中所使用的”Taubman Approach”就是她所開發的。
我從前彈琴也會手痛,但自從我學習了”Taubman Approach”後就沒有再痛了,這套方法通過技術分析及身體協調有效改善因長期彈鋼琴而引起的勞損問題,因其成功率極高已在國外贏得了聲譽。
“Taubman Approach”不單有效改善勞損問題,還有效提昇鋼琴演奏技巧,可謂是鋼琴教學史上革命性的新技術。

Dorothy Taubman (August 16, 1917 – April 3, 2013)

Dorothy Taubman, founder of the Taubman Institute and teacher to innumerable pianists, died this morning at the age of 94, her students report.

Aside from teaching piano, she specialised in remedial work, helping pianists to recover from injury and helping physicians to address the causes of repetitive strain injury. ’Blaming the instrument,’ she once said, ‘is like saying that writer’s cramp is caused by the pencil.’

May she rest in peace.

http://www.artsjournal.com/slippeddisc/2013/04/new-yorks-piano-titan-has-died.html

Continue Reading

【怎樣才能教孩子有意識地練琴,並且保持天性】

通常我們會想:“我是個老師,我必須教學生音階,然後教他們這些,要教他們那些, 注意他們的手指有沒有站好。”其實不要強迫自己以某種 特定的方式教 學,這樣你就會製造出一個開放的氣氛,身處其中,學生也可以學習得更有效率。像許多教師一樣,我過去也常常會在學生演奏完一首練曲之後,甚至會在樂曲中間 學生彈錯的時候立即指出問題,提出建議。後來,在某些時候,我強迫自己不要這樣做。我想:“我僅僅是坐在這裡,到我真的想去發表意見時才說話。”

我 閱讀過一本書《Freedom to Learn》作者Carl Rogers。書中把教師形容為“學習的助手”,同時強調了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的重要性,而不是一遍遍地告訴學生該怎樣做。有一次我問學生:“你對你剛才的 演奏感覺如何?”一位8歲的學生這樣的反應:“哦,我的手腕應該高一點,有些位置拍子不是很準確,但是我覺得那個部份彈得不錯,但是這個地方我出了個小 錯……”然後我會問:“那麼你能彈得好一些嗎?”他會回答:“噢,我不想坐直,但是……”一旦我們和學生建立了雙向交流,我們就能夠發現他們的真實情況, 教學也就變得有意思了。

“Education”(教育)一詞來自於拉丁文“educere”,其含意是“引出”。我 們決不是僅僅把信息灌輸給學生,而是要發掘出學生內在的能力。如果學生覺得他的意見得到尊重,而且被鼓勵表達出自己的想法的話,那麼他就會敞開心扉,更加 自如地演奏音樂。當他越來越多地用心體會,也就學會了更加富有智慧的練琴。

Continue Reading

【要學好音樂 關鍵不在於天賦 而是練習】♩.♪

最近常碰到一些練琴時間看起來很正常(一星期總計6~7小時),但是成效卻”非常不彰”的學生,詳細的問了練琴狀況才發現,原來他是只練六日兩天,一共練了6~7小時,周一到周五是完全不碰琴的!

我常常覺得學習樂器跟培養運動選手體能很像,我們不可能在第一天練習跑了100公尺之後,第二天就能跑1000公尺,也不可能本來只能跑100公尺,卻在完全沒有訓練之下突然可以跑1000公尺吧~

大家都知道,體能鍛鍊是要循序漸進的,好的運動選手都會遵循教練所規劃的體能訓練,按表操課來鍛鍊自己,其實學習樂器的技術養成也是相同的道理,我們必須透過不斷的練習,才能讓肌肉運用自如,掌控住精確演奏樂器的技巧

我們以一周的循環為例:
假設你前一個星期六日練琴了,但周一到周五都沒有練習,周六再開始練習時,之前所熟練的段落一定會變得有些生疏,就必須要花很多時間來讓手指重新記憶起之前所練習的狀況,包括對樂器位置的熟悉以及樂譜的熟悉度,如果每周的練習都採取這種模式,其實反而會浪費掉很多不必要的時間

我們直接以樂曲完成度的比例來看,第一周經過八小時的練習,熟練度可能可以從0達到60%,但中間的停頓5天沒有練習,可能會掉回至30%左右,因此當你再度練習,你就要再花時間去把熟悉度拉回60%,因此你第二周的成效很可能樂曲熟練度只能達到70-80%左右。但如果你是每天練習,對樂曲的熟悉度一定是一直往上加的,長久下來,學習效率是差非常多的!

而且我覺得 如果是一般的學生 不是職業演奏家 一天練習時間的長短與吸收能力不見得是成正比的!一來是小朋友的專注力有限,他很可能只有前一個小時是專心的練習,後面兩小時則是頭腦放空、眼神空洞、只剩手指動來動去的在運動,魂都不知神遊到哪裡去了……,二來是如果平常就沒有按部就班的練習,一下子長時間的練琴,手部或是身體肌肉很可能會受不了,反而造成肌肉的傷害!

有些家長似乎沒有完全了解到,
學習樂器與學習其他才藝,是有一些不同的。
很多的才藝課程(例如陶土或是繪畫),都是可以直接在課堂上完成,比較不會有回家功課要練習,但是學樂器卻不同,它是非常需要回家勤奮練習的。

我們以繪畫為例,當你在上課時畫了一半的圖,等你下星期再來畫室,你所畫的東西是不會消失的,可以繼續接著畫,但是如果我們上完鋼琴課(或是其他的樂器)之後,回家一個星期不練習,等到下一堂再上課時,很多東西都是等於重頭再來,如果一直這樣惡性循環,小孩就會根本學不到東西!
有很多家長不了解這樣的狀況,只是覺得奇怪,小孩學了這麼久卻沒有進步,就怪罪於老師不會教…殊不知其實原因是出在小孩的練習狀況上阿!

親愛的家長們,如果您的孩子正處於學習狀況不佳的狀況下,您可以觀察一下,或許改變一下練琴習慣,會有很大的幫助哦!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569081733103522&set=a.322650291080002.87956.242601869084845&type=1&theater

Continue Reading

【 孩子學樂器半途而廢?家長要檢討 】

不少家長談到學樂器時,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經驗——“學會一件東西怎麼會不需要逼呢”,甚至有家長說“每天練琴,孩子都會哭,但是哭完了還得練,哭也不許離開琴凳”。

孩子不愛學,家長和老師應及時“檢討”

孩子出現厭煩情緒是正常的,但需要被及時轉化掉。僅就處於音樂入門階段的孩童來說,他們和音樂的互動過程應該是快樂的,享受的。也許會有人以郎朗作為“逼”成功的例子,但這絕不是普遍規律。

專家認為,如果孩子出現哭鬧現象,一定是什麼環節出錯了,家長和老師要及時“檢討”:也許是家長上課前的幾句“必須”、“應該”把孩子給嚇住了,讓他產生了抵觸感;也許是老師在讓他做他現在很難做到的事情,他覺得太難;也許是他心裏惦記著自己喜歡的動畫片已經開始播了……如果孩子實在鬧,不如就讓他停下來。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比在規定時間內練好一首曲要重要得多。他有興趣的話,慢慢會自覺對自己彈出來的聲音有要求。“至於一些極端家長在傳播的自己孩子成功拿到什麼獎靠一年打了多少個耳光,所有的家長聽都不應該聽這樣匪夷所思的事情”。

此外,幼兒的厭煩情緒,也可能跟家長乃至教師的“功利化”有關。因為一些家長一上來往往就拿孩子“會彈點什麼曲子”、“能彈新曲子了嗎”等來衡量孩子的學習成果和老師的教學效果。

周海宏更是直言不諱地說,我常常接到家長的諮詢,發現他們對待孩子學琴方面,專業和技能要求太高,最糾結的就是“孩子最好幾歲學”、“哪的培訓班最好”、“什麼樣的老師最好”、“怎麼練效果最好”、“什麼時候才能彈到這個階段的最好程度”……這一堆和“最好”相關的問題,反映了家長過於功利的心態,其後果往往是讓孩子學了一門“技術”,而“恨”了一門藝術。

學樂器就像是學說話

讓入門階段的孩童一上來就讀譜、彈曲的教學方法,往往是違背孩子學樂器規律的。學一種樂器應該就像學語言一樣,也要遵循聽——唱——彈——讀的規律。先引導他充分感受到他聽的聲音,自己唱出來,然後過渡到讓他學習把自己聽到的在鋼琴上彈出來,再引導他把這一段曲子對應到琴譜上。這種興趣驅動的、自然而然的學習過程,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在入門階段,不妨就讓孩子多彈彈他會的曲子,這樣他會越彈越有信心、越懂得享受。等到八九歲左右,那時他們生理和心理條件發展到足夠成熟的地步,那時再讓他鑽研技術,你會驚訝:他們學得如此之快。

還有一些家長糾結在孩子手指短,是否就失去了學樂器的機會。王瑞表示,只有在非常專業的演出上,在難度極高的曲子上,手指的張度不夠才會體現出一些區別。家長對這一問題的考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長的理念。學藝術,最忌諱急功近利。讓孩子學習一種樂器,不能都指望著他成名成家,培養他的審美能力乃至內在氣質、讓他成為一個終身享受音樂的人是更為重要的事情。如果手指長,無疑具有一定優勢。但手指短,也毫不妨礙孩子在琴鍵上彈奏出美好的音符,不妨礙他演奏出動人的經典樂章。在入門階段,家長和老師要做的,就是把孩子高高興興、快快樂樂地引上軌道。

Continue Reading

【你的小朋友 真的學會看譜了嗎?】

在我接觸的一些新學生中(大約初學~學1.2年之間),有一半以上的家長常告訴我,他們覺得小孩在原本的老師那裏學習的時候,不知為何,程度似乎一直在原地打轉,曲子也都彈的七零八落的,老師很認真的在教,但也不知問題出在哪裡, 所以想換個老師看看 是否學習上會好一點。經過上課測試之後,我發現,這些學生竟然有高達90%的比例,是不會看五線譜的,這讓我覺得非常不可思議,尤其是對於已經學了1.2年的學生來說,不會看譜….那他平常要怎麼練習??我深入研究了一下,原來,小朋友都太依賴音符上面的指法了….根本不管音符是什麼,就直接看123的指法,照著把手指依樣畫葫蘆的彈下去,尤其是越小的小朋友越嚴重,所以即便他彈過100首的曲子 他還是不會認譜…….

我曾經問過這些小朋友,不會看譜,怎麼學新曲子呢?他們說,老師會先彈一遍阿,而且老師會教我們位置在哪裡,我一下子就背起來了,根本不用看譜阿~

都用這樣的方式學習,難怪會沒辦法有更多的進步阿….


碰到這樣的學生 我有些經驗可以提供跟大家分享:

1.先讓數字消失
把他譜上所有寫上指法的數字,通通都用立可白塗掉,強迫他要去讀譜
(要注意盡量選擇還不用轉指的曲目…就可以先不用擔心指法的學習)

2.重新學習讀譜
準備大量的音符認譜題目,讓他們透過作業的完成,熟悉音符的位置

3.調整課程
把教材稍微降一點點程度,讓小朋友覺得學習上不會太困難,減少恐懼的心理,然後盡量把曲目調整成同一個音域範圍的 (這又是一門學問了),既然要重新學習認譜,那就盡量選擇音域範圍小一點的曲目,讓小朋友不會一下子因為要認太多音符而產生挫折感,但是相同程度(音域)範圍的曲子可以給很多首,讓小朋友因為彈多首曲目而刺激他更快速熟悉音符位置。

通常只要這三管齊下,最快大概一個多月就可以看到效果了。之後再慢慢擴大音域範圍,逐漸加難曲目的難度,小朋友自然而然就可以跟上進度了~~

教基礎的音樂老師,耐心真的很重要~
請大家多費心,確認小朋友真的會看譜了哦!!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560972147247814&set=a.322650291080002.87956.242601869084845&type=1&theater

Continue Reading

別急著找孩子的興趣 – 聽聽專家怎麼說~

親子部落格 作者:洪蘭

一位媽媽說,為了找出她孩子的潛能,她每天加班賺錢,送孩子去上各種才藝班。每個月3萬元的學費,她已經花了8年,但是孩子仍找不出特別的興趣。她問:「還要多久,興趣才會出現?興趣定型後,能改變嗎?」

其 實人的興趣一直在改變。小六與國一才差1年,他們玩的玩具就大不相同,孩子會隨著年齡、心智的成長而轉移興趣,甚至進了大學,興趣還會再變。 1995年艾美獎得主彼得.巴菲特(股神巴菲特之子),就是幾經轉折才走上音樂之路。他有個朋友更厲害,幾乎每學期都在轉系:大學一年級念的是機械工程, 後來覺得工程太呆板,轉去念抽象的物理;念了物理後,又發現他最愛的其實是物理有秩序的模式,所以轉修數學;數學吸引了他兩學期,又覺得數學只空談模式, 缺乏動手做的實際感,所以轉去念藝術;藝術仍不能滿足他,也不確定自己是否真的有藝術天分,又轉去念建築。建築既是藝術又是科學,建築的設計要用到物理和 數學的知識,建築藍圖的繪製使他的藝術訓練可以派上用場,照講是很理想了;但是他又發現,很少人肯花大錢實現建築師的理想,反而要聽雇主的意見,覺得很挫 折又想轉系。在念建築時,他發現對各種建材所表現出來的美感很有興趣,所以轉去念材料科學。

兜了一大圈,結果又回到了工程,但是這一圈的 經驗使他變成獨一無二的都市計畫專家。他知道造型的美感、建材的選取會影響在裡面工作者的心情,因此開 始做綠建築,所學所用,現在過得非常愉快。所以,一開始的迷惘沒有關係,「遊蕩的人未必都是迷路的人」(Not all who wander are lost.)。人生的路,只要好好走,沒有白走的。

真 正的興趣自己會出來,就像生命自己會找出路一樣。回頭再說彼得,彼得學鋼琴中斷過4次,他說心中一直有個聲音在纏繞著他,但不知道是什麼。他吃不 下、睡不著,只好從史丹佛大學退學去尋找,最後成為音樂家,並與父親一起在洛杉磯登台演出。那天他父親開玩笑說自己是來「驗收鋼琴學費的投資成果」。可見 為了他學鋼琴,他父親也花了不少錢。

人的興趣是要花時間去尋覓的,它可能隱藏在很多面具之下,但只要是真的,終究會浮現出來。反而是出現後,人不見得有勇氣去走這條路,因為這條路往往不容易走;人有好逸惡勞的天性,喜歡走阻力最小的路。

所以父母不必急著去找孩子的興趣在哪裡,時機到了,孩子會告訴你。只是當孩子告訴你時,你要能放手讓他去走。吳季剛成功最大的功臣是他的母親,她有勇氣抵擋別人的閒言閒語,保護吳季剛走跟別人不同、卻是他衷心喜愛的路。

人只有做自己喜歡的事才會成功。這位媽媽可以停止送孩子上才藝班了,時機到了,孩子會來求你。

http://www.parenting.com.tw/blog/blogTopic.action?id=65&nid=230&page=1

Continue Reading

研究:五音不全是種病?也可能聽不懂語調情緒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在KTV唱歌時,發現有人五音不全又霸著麥克風不放?這不是最尷尬的情況,澳洲科學家表示,這些人很可能連語調中的情緒都察覺不出來;舉例來說,他們很可能分辨不出「討厭啦!」跟「討厭啦~」的差別。

▼五音不全的人可能也聽不懂語調中的情緒。(圖/取自網路)

麥覺理大學研究團隊指出,五音不全者不只在判別音樂的音律時遇到困難,談話中的音律亦然。在實驗中,研究人員播放一段話,要求受試者猜測藏在語調之中的情緒;結果五音不全者難以感受到不同語氣的差別,對說話者情緒的掌握度也比一般人差20%。

其中以相同音律、不同音量的語調最容易讓五音不全者搞混,他們常常分不清憂慮與恐懼,或是溫柔與哀傷之間的區別。在現實生活中,五音不全者看得見說話者的手勢、臉部表情,所以沒有太大的溝通問題;但若透過電話通訊,很可能無法理解說話者的真正意圖。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118/154457.htm?fb_action_ids=10200487564418273%2C10200487540337671%2C10200487275771057&fb_action_types=og.recommends&fb_ref=news&fb_source=other_multiline&action_object_map={%2210200487564418273%22%3A520877431265953%2C%2210200487540337671%22%3A415368168546361%2C%2210200487275771057%22%3A297122097058198}&action_type_map={%2210200487564418273%22%3A%22og.recommends%22%2C%2210200487540337671%22%3A%22og.recommends%22%2C%2210200487275771057%22%3A%22og.recommends%22}&action_ref_map={%2210200487564418273%22%3A%22news%22%2C%2210200487540337671%22%3A%22news%22%2C%2210200487275771057%22%3A%22news%22 

Continue Reading

【別在擅長領域待太久】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1354925922074&set=a.204037787073.129233.191140702073&type=1&theater

一位音樂系的學生走進練習室。鋼琴上,擺放著一份全新的樂譜。「超高難度。」他翻動著,喃喃自語,感覺自己對彈奏鋼琴的信心似乎跌到了谷底,消磨殆盡。

已經三個月了,自從跟了這位新的指導教授之後,他不知道,為什麼教授要以這種方式整人?勉強打起精神,他開始用十隻手指頭奮戰、奮戰、奮戰琴音蓋住了練習室外、教授走來的腳步聲。

指導教授是個極有名的鋼琴大師。授課第一天,他給自己的新學生一份樂譜。「試試看吧!」他說。樂譜難度頗高,學生彈得生澀僵滯錯誤百出。

「還不熟,回去好好練習!」教授在下課時,如此叮囑學生。學生練了一個星期,第二週上課時正準備中,沒想到教授又給了他一份難度更高的樂譜,「試試看吧!」上星期功課,教授提也沒提。

學生再次掙扎於更高難度的技巧挑戰。第三週,更難的樂譜又出現了,同樣的情形持續著,學生每次在課堂上都被一份新的樂譜剋死,然後把它帶回去練習,接著再回到課堂上,重新面臨難上兩倍的樂譜,卻怎麼樣都追不上進度,一點也沒有因為上週的練習而有駕輕就熟的感覺,學生感到愈來愈不安、沮喪及氣餒。

教授走進練習室。學生再也忍不住了,他必須向鋼琴大師提出這三個月來、何以不斷折磨自己的質疑。

教授沒開口,他抽出了最早的第一份樂譜,交給學生。 「彈奏吧!」他以堅定的眼神望著學生。不可思議的事發生了,連學生自己都訝異萬分,他居然可以將這首曲子彈奏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

教授又讓學生試了第二堂課的樂譜,仍然,學生出現高水準的表現。演奏結束,學生怔怔地看著老師,說不出話來。

「如果,我任由你表現最擅長的部份,可能你還在練習最早的那份樂譜,不可能有現在這樣的程度。」教授,鋼琴大師緩緩的說著。

人,往往習慣於表現自己所熟悉、所擅長的領域。但,如果我們願意回首,將會恍然大悟,看似緊鑼密鼓的工作挑戰、永無歇止難度漸升的環境壓力,不也就在不知不覺間、養成了今日抗壓的諸般能力嗎?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