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琴的人,哪個不曾被逼過?!】♩.♪

以前有一種舊觀念:為了孩子將來能順利考學、順利找工作、在社會上有一技之長,或者別人學了我也不能落後等等原因,逼著孩子學習藝術,結果孩子學得特別痛苦,大多數人中途放棄。

從小,你就聽家長、老師們反復的告訴你,枯燥和乏味是學琴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苦練基本功,總有一天你也可以演奏出動人心弦的音樂。

有多少人從小被逼練琴?又有多少人最後堅持下來了?回想練琴的童年記憶,有多少人會後悔?

其實,不僅是學琴。學繪畫、學體育的,長大以後都不會後悔學過,只會後悔當初沒有好好學!長大以後越來越覺得智商跟不上,想學類似的東西的時候全靠小時候打點基礎。

但現在的觀點是:要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和自主權,如果孩子喜歡就學,不喜歡就不學,結果又有一大部分人半途而廢。許多孩子的才藝練到中學就漸漸放棄 ,這就是新問題的根源所在。幼兒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當看到樂器叮叮噹當時,內心便充滿了神奇和樂趣,表現為隨心所欲地敲打、沉浸在樂器所發出的聲音中,這並不一定就代表著孩子在樂器方面有較強的天賦。

孩子在學琴中出現的半途而廢現象,多是因為他發現,有很多知識需要自己開動腦筋記憶、存在難度等,跟自己敲敲打打的樂趣相差甚遠,或者是發現有別的小朋友比自己彈得好———他的興趣便會急速下降,這些都很正常。只是在這個階段,家長的態度非常重要,放棄當然容易,但也許真的就放棄了一顆好種子。

執著堅持也是教育目的!

學藝術沒有不吃苦的,以前的家長一味地讓孩子吃苦,忘記了培養興趣;現在的家長只顧著興趣,卻捨不得讓孩子吃苦。

藝術名家、大師也都是勤學苦練出來的,當然他們堅持的一個前提就是有良好的基本條件和興趣,這三者缺一不可。其實,很多學生在學習了兩三年後放棄非常可惜,因為頭一兩年恰恰是一個關卡,絕大多數人是在兩年內被淘汰的,可以說,堅持過兩年就成功了一半。

這些當年就是吃苦學成的藝術老師們都認為,學會什麼叫執著堅持也是學習藝術的一個重要目的,不管以後是否從事藝術行業,這都是應該具備的重要素質。

學琴的人都知道一個道理,如果不堅持每天練習,一定會手生!
一天不練手腳慢
兩天不練丟一半
三天不練門外漢
四天不練瞪眼看

“音樂是快樂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學習音樂的過程沒有枯燥,沒有辛苦。在漫長的學習過程中,慢慢感悟、慢慢理解,清楚任何事情的成功皆不是一蹴而就的,唯有投入時間和精力,唯有堅持不懈,方能等來那一泓清泉。

著名作家六六曾說:“沒有千錘百煉,何來繞指柔音?而這,是我留給孩子的遺產。”寧可逼你哭著練,也不願讓你笑著放棄!哪有什麼天賦異稟,不過是有人懂得堅持到底......

所謂才華,不過是長久的努力聚光燈照不到的地方,是辛苦的付出和汗水。
Continue Reading

【如果你每天只練琴20分鐘,那麼……】♩.♪

練琴是所有琴童的必經之路,正所謂三分靠學,七分靠練就是這個道理。但在不少琴童家長眼裡,孩子鋼琴彈不好主要的原因是孩子天賦不夠,或者教師能力有限。事實上,孩子學習鋼琴進度慢,80%以上的原因是孩子練琴時間少導致的。

關於孩子的練琴時間到底有多少,家長們有沒有仔細的算過呢?如果琴童平均每週練琴時間4次,每次練琴時間為20到30分鐘。我們可以根據這個練琴次數和練琴時間範圍來算一下:

假如您家的孩子每週練琴4次,那麼每年練琴208次,每次練琴時間20分鐘,那麼一年練琴時間是69個小時,相當於365天內只有2.8天在練琴,練琴時間僅占全年時間的千分之七。看到這個數字,您是不是也有些瞠目結舌呢?

至此,您還認為每天督促孩子練琴20分鐘,是對孩子童年的一種“壓力教育”嗎?
為人父母都想把最好的給孩子,而培養孩子一門興趣愛好,是伴隨孩子一生的財富。
就像學習鋼琴這件事情,它不僅會讓孩子在學有所成的時候,散發出耀眼的光芒,還會在這個過程中無聲的教會孩子做事要有恒心,有恒心的人才會有所收穫的道理。而在這之前,家長需要為孩子提供正確的導向,説明孩子培養良好的練琴習慣。

◆初學鋼琴的孩子以培養良好習慣為主

很多初學鋼琴的孩子對於練琴的耐心和熟練程度都相對比較弱,願意安安靜靜的坐在鋼琴面前練琴已經是一件難得的事了,因此,家長不要強迫初學鋼琴的孩子必須練夠多少個小時,超負荷的練琴時間不利於孩子的學習和進步。

在孩子學琴初期,家長應當合理的堅持督促孩子練琴,引導孩子培養良好的練琴習慣。後期再根據孩子的個人情況進行適當的調節,逐步增加孩子練琴時長,可能剛開始孩子的進步並不明顯,但只要長期堅持總會贏得收穫。

這裡並不提倡家長讓孩子機械式的練琴,使孩子在索然無味的環境或在斥責的壓力下帶著抵觸的心理反復彈奏,這樣的效果彈十遍不及別人彈一遍。家長應該用溫和的語言和態度陪伴在孩子身邊,給予孩子愛與鼓勵,讓孩子在學琴初期懷著快樂積極的情緒去彈奏,讓興趣深深的根植在孩子心中。

◆有效的利用碎片化時間練琴

科學的練琴時間符合人體生理、心理發展規律。不少家長在給孩子安排練琴時間時,習慣了“一氣呵成”,即讓孩子集中在一個時間段練琴。這種練琴時間的分配方式是不合理的,尤其是對於小孩子,長時間處於練琴狀態,會給孩子造成疲憊感,讓孩子對於鋼琴產生倦怠心理。

對於5歲左右的孩子而言,每次練琴時間為20分鐘最為適宜。家長可以為孩子制定合理的練琴時間表,並嚴格按照時間表進行。比如早上練習20分鐘,晚上練習20分鐘,這種合理利用碎片化時間的練琴方法可以讓孩子在有限時間內勞逸結合,提高練琴效率,不斷鞏固學過的內容,從而達到熟能生巧的常態。

◆溫故而知新
很多家長把孩子從學琴教室接回家以後,擔心孩子學太累了,就不再安排孩子當天練琴,希望孩子能放鬆一下。事實上,在孩子休息過後,家長如果能安排好當天的練琴鞏固時間,那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古語有雲,溫故而知新。及時的鞏固學習可以讓孩子對於所學內容掌握更加明瞭、透徹,以便更快的接受新的知識。尤其年幼的孩子記憶力、感知力等都優於成人,再加以鞏固之後,可以輕鬆的掌握當天所學內容,因此家長在孩子學琴歸來後,以鼓勵的口吻詢問孩子當天所學的彈奏內容,並讓孩子現場展示,家長積極地做孩子的聽眾,這種良性的親子互動不僅讓孩子鞏固了當天所學,還增加了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內心有小小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我們深知,孩子的學琴之路任重而道遠,不止於朝夕。孩子學得好不好除了個人的努力,還要看父母的決心,如果父母能夠合理的規劃孩子練琴時間,並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左右,那麼,孩子的彈奏水準終會有所提升。

當有一天,您看到您的孩子是全場最耀眼的那位,您會覺得前期所有的付出都很值得。
Continue Reading

【合格的琴童家長是怎樣的?】♩.♪

【合格的琴童家長是怎樣的?】♩.♪

每個孩子的聰明程度都是相似的。之所以在後期會出現所謂的“優等生”和“劣等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於學習習慣的培養方面。

而這個差異,其實並不是來自於孩子自身,更多的差異是在家長的品質和家庭環境上!

無論是傳統的文化課還是興趣培養的藝術課,凡是能培養出優秀人才的父母都會具有一些良好品質和特點:

◆決策的重視
首先從決定學習一件樂器開始,這個決策就必須慎重!

以鋼琴為例,雖然它已能夠進入尋常百姓家,但金錢、時間、精力的投入是很大的。家長們在決定之前應該是非常慎重的,絕不能是跟風。

有的家長甚至很早就開始醞釀孩子學琴之事。他們往往對困難考慮充分,不會出現見異思遷的狀況。由於他們決心很大,基本上都是一學琴就買琴!而這種堅定的決心也會被孩子看在眼裡,所以這些家庭的孩子在學琴的過程中都會非常努力。

◆態度端正、不功利
相信很多家長都能很清醒地認識到,學琴的出發點是為了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和修養,把學琴當作學業對待,當作生活需要對待。

一般來說,孩子在學琴過程中能夠比較順利完成相應課程的家庭中,他們中還沒有一位家長一開頭就是想靠學琴找出路,或者加分什麼的。由於無功利傾向,他們不急不燥,心平氣和,從不和人攀比進度。最終孩子走向成功,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結果。

態度決定一切,一些家長在急於功利的時候,會表現的沒有耐心,對待孩子和老師的態度就會出現一些不好的一面,往往結果也是不好的。

◆選擇一個好老師
那些教育相對成功的家長們對老師的選擇是非常苛求的,往往花很多時間物色老師,沒有一個是隨便找個老師先試試的。他們大部分是靠朋友介紹找來的,一小部分通過網路找來的,有的甚至要求先聽一次課後才決定的。

◆管理嚴格
從不嬌慣孩子,管得住孩子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
如果想要孩子在藝術教育中或者其他興趣教育上有所發展,家長們就應該主動制訂詳細練琴計畫,並且做到賞罰分明,這樣孩子在學習的時候,品質才會提高。在同齡學生中逐漸脫穎而出。

◆做一個好“書童”
在孩子初學琴的幾年裡,家長們最好是親自做好陪練。由於一直陪學、陪練,家長們已成半個專家。他們用大人縝密的思維,彌補了孩子的不足,並逐步確立了在孩子心目中地位和權威。要知道,在家練習的時候,老師們是無法指導的,可是如果家長們能有個一知半解,這對於孩子的幫助是莫大的。

◆少一些埋怨、多一些鼓勵
好的家長在孩子們練琴中一旦出現困難和問題,他們應該冷靜尋找原因,與老師溝通,而不是責怪孩子。對孩子“鼓勵為主,批評為輔”貫徹得好。出現問題父母之間也不互相埋怨,家庭氣氛和睦。站在孩子的角度多思考問題。



Continue Reading

【考完鋼琴八級,還要做這幾件事】♩.♪

【考完鋼琴八級,還要做這幾件事!】♩.♪

鋼琴的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可能只有少數孩子能堅持考過八級後繼續學習,而大部分孩子對於學琴的意義仍然感到迷茫。想要堅持下去,似乎很難,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很多人在拿到八級鋼琴證書後就放棄繼續學習了呢?

首先,家長和孩子剛開始學琴就把考級當成了唯一的目的,好的是對於孩子來說拿到證書為將來的學習奠定了基礎,但家長卻忽略了學琴的重要意義,本身學習鋼琴是一個培養情操和鍛煉恒心、毅力的過程,而把考級作為任務,便造成了孩子的音樂之路難以繼續。

要記住,八級過關並不是學琴的終點,而僅僅是學琴的開始!那麼對於那些考完八級之後不知道如何繼續學琴的孩子,這邊提以下建議:

●重新認識學琴的意義

孩子為什麼要學琴?在學習過程中能收穫到什麼?學琴最後要達到什麼目的?這些都需要家長和孩子進行思考與溝通。

經過數年的學琴經歷,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學習,孩子在學習中逐漸培養了嚴謹踏實的學習態度,也收穫了音樂鑒賞的能力。通過學習鋼琴,掌握音樂知識,提高藝術修養和審美觀,這是在文化課學習中所沒有的。

孩子在學習鋼琴的過程中,在鼓勵和挫折中不斷成長,克服在文化課程中難以獲得的韌性和耐力。由此可見,學音樂的孩子確實有更多的素質,更多的能力,更多的發展空間。

●重新定義考級的意義

一些家長抱著盲目攀比的心理,反而違背了考級的初衷。鋼琴家朗朗曾說,不要把考級當作一種魔咒,而是應該能夠正確理解考試的意義。對於學琴者某個學習階段來說,證書是起著積極和鼓勵作用。但同時也要記住,考級的過程往往比證書本身更加重要,在考完八級後,學習鋼琴的孩子仍然需要調整好心態,繼續學習鋼琴。

●八級過後的學琴規劃

八級考過,並沒有把大部分技巧都學完,也沒有達到八級真正的演奏水準和能力。學習鋼琴的道路是永無止境的,扎實基礎是重點,前面彈奏中所出現的短板還需及時查缺補漏,比如琶音、音階這些基本功要重新練習,繼續強化;對於巴哈的複調音樂重新回彈,以至八級之前未涉及到的曲子都要重新學習,堅持在不斷的學習中提高自己的彈奏技術和演奏能力。

八級接觸到的不過是鋼琴演奏中的冰山一角,還有很多東西需要繼續學習。鋼琴曲庫海量,不同發展時期和音樂風格流派還能分為巴羅克風格、古典主義、浪漫樂派、印象派音樂、現代派音樂等作品;兼顧作品體裁形式,如圓舞曲、即興曲、即事曲、協奏曲、奏鳴曲等作品,從樂曲的寬度和廣度來說,孩子的學習是漫漫長路,可以選擇有規劃目的地彈奏作品,儘量涉及多方面的音樂作品,從而學習多樣的音樂表達。

在練習時間和精力不充裕的情況下,還是希望大家學琴的時間做到“雖少不停”,兩三天沒彈琴就會手生,久而久之,之前辛苦學習積累的技能也會逐漸消失。大家可以依據自身情況來計畫目標,安排時間進行學習。
Continue Reading

【學音樂為什麼有人進步快,有人卻進步緩慢?】♩.♪

為什麼有些孩子學習音樂的能力很強,進度很快?很多人都把這個現像歸結於天賦問題,認為音樂天賦高的孩子自然會比普通孩子的學習要超前。的確,天賦能為孩子後天的學習助力,但絕大一部分原因,其實要歸結於孩子的學習方式。

“惰性思維”是孩子學習中最應該避諱的一種態度。在學習音樂時,很多孩子非常依賴於老師的“保姆式”教學,每個音,每個節奏都需要老師在課堂上一一指導,不然回課時便會錯誤百出。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認識,沒學過,而是它們不願意自己去思考,習慣於從他人口中直接得到答案。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孩子學了幾年音樂,但還是不會自己練琴”的後果。所以,想要讓孩子提高學習音樂的能力,首先必須要杜絕孩子的“惰性思維”。

1、老師的作用是引導

“老師,我家孩子平時沒時間練琴,您上課的時候帶著他練練就好了。”

課後不練琴,孩子連獨立思考的機會都沒有,何談進步?又如何培養孩子獨立練琴的能力?對於這樣的孩子,老師只能上課一點點帶著孩子練習,而這樣的孩子一旦離開老師的指導,便不知從何彈起。

“老師,我平時沒時間陪孩子練琴,學新曲子的時候您儘量帶他先彈會了,我怕他回家自己瞎練。

孩子學音樂不可能一輩子都有老師指導,學會獨立練琴是必須要掌握的學習方法。老師的作用只是引導,而不是一味地“幫助”孩子練習。儘管在剛開始“獨立”的時候會磕磕絆絆,但只有經歷這些,孩子才能真正成長起來。

2、家長的指正要講求方法

“這個音是E不是A!十六分音符不要變慢!你看你第四指又折指了!……”

家長陪孩子練琴,能聽出孩子練習時的錯誤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指正孩子的錯誤必須要講求方法。

面對孩子出現的錯誤,不要急於指出,而是要引導孩子自己做出判斷,鍛煉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學會聆聽自己的演奏和判斷演奏正確性的能力。例如“剛剛你練習的那一段有一個音有點奇怪,你再看一遍,看看是不是粗心彈錯了?”、“下一遍我們用節拍器練練,看看我們的速度是不是達標了。”

這種方式不僅能讓孩子更容易接受指正,還培養了孩子的獨立思考的能力。

3、不能過分依賴於陪練老師

有些家長因為工作繁忙,沒有時間陪孩子練琴,所以選擇請陪練老師。這的確是一個很好的方法,陪練老師可以及時説明孩子的改正錯誤。但是陪練課一週絕不能太多次。雖然陪練老師能降低孩子回課時的錯誤率,但同樣遏制了孩子的自學能力,絕不是長久之計。

4、適當讓孩子彈奏自己喜歡的曲子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當孩子對一件事物感興趣時,他們才會去主動去探索。因此,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可以適時讓孩子彈一些他們自己感興趣的作品,在沒有老師的引導下,他們也會願意自己去摸索和練習。所以說,只有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他們才會自願去主動思考。

Continue Reading

【家有琴童,一定要知道學琴的5個真相】♩.♪

●學琴不練琴就等於白學

學習一門樂器,必須要知道“三分學,七分練”這個道理,如果只靠一周上一節課就想取得進步,那不好意思,老師每節課就只能幫孩子複習上一節課的內容。
老師上課傳授的是一些理論知識和正確的練習方法,但最終想要掌握這門樂器必須要孩子去實踐,靠每天的練習來鞏固知識,熟練技藝。學音樂是熟能生巧的過程,而不是紙上談兵。

●只為了考級的學琴等於白學

有很多家長,在孩子剛開始學琴,甚至還沒有開始學琴的時候,就會問老師:“我家孩子什麼時候可以考級啊?”難道學音樂就是為了考級嗎?
學琴是學習一種演奏器樂的能力,是一種提高自身音樂素養的方式。如果只為了一張證書而學琴,那孩子每年的任務就是彈好考級的那三四首曲子,這樣的學習還有什麼意義?就算是孩子在三年內就考過了八級,那他只會彈九到十首曲子,真實水準也一定沒有八級,而且他對音樂認知也就永遠停留在那幾首曲子上,甚至過了幾個月,孩子連那幾首曲子也忘了是怎樣彈奏的了。

●不重視基本功,音樂之路必定走不長遠

學樂器就像是建樓房,建樓房之前一定要花大量時間打地基,只有地基打得牢,樓房才能建的高;如果地基打不好,那也就只能建一個小平房了。
在學一門樂器時,打基礎雖然很枯燥,而且在短時間內看起來好像並沒有什麼成效,但這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基本功一旦積累到一定程度,孩子的進步將會是巨大的。而如果不重視打基礎,那不出一兩年,孩子必定在學音樂時會遇到一個難以突破的瓶頸,想要突破它,除非重新打基礎。

●經常請假的孩子,肯定學不好琴

學琴貴在堅持,這種堅持也包括定期上課。一般而言,孩子每週至少要保證一次課。如果經常請假,不僅會造成孩子懶散的學琴態度,還可能會因為在家練琴的錯誤習慣沒有及時得到老師的糾正,而一錯再錯,很難改回來。保證上課頻率也會讓孩子在練琴時保持緊迫感,提高練琴效率。

有時候家長認為學琴的課費貴,如果孩子沒彈出來或者彈不好就不去上課。但家長們有沒有想過,你可能省了一次學費,但這也延誤了孩子建立一個好的學習態度的機會。這樣做不但琴沒有學好,同時也造成了孩子不可逆轉的壞習慣。

●經常換老師的孩子,肯定學不好琴

誠然,遇到一個好老師比較困難,但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一開始選老師的時候就一定要慎重。一定不能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找一個離自己家比較近,或是學費非常低的老師,認為如果老師教得不好,大不了之後再換。

首先,孩子最開始系統認識音樂,感知音樂,就是從他的啟蒙老師開始,如果啟蒙老師在孩子還是一張白紙的時候,不能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隨意塗畫,即使紙上的印記可以被擦除,但終究還是會留下劃痕;其次,如果跟錯了老師,不僅浪費學費,也浪費了孩子的時間和精力;而且,學琴一旦形成了一些錯誤的彈奏方法,想要再去糾正,也是一項巨大的工程。

從另一方面來說,很多時候家長覺得孩子學不好,就一定是老師的責任,所以頻繁換老師,這種做法也是極其錯誤的。孩子學不好琴,首先家長應該從孩子和自己身上找原因,一味的換老師,讓孩子不斷適應不同老師的教學方法和上課習慣,孩子也會越來越迷茫。

以上就是關於學琴的5點真相,希望所有琴童及家長都能對照檢查自己的行為,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讓孩子的琴路更加順暢!
Continue Reading

【10個孩子學音樂,為什麼只有1個能堅持下來?】♩.♪

從前有10個孩子;
只有1個對音樂不感興趣;
有1個,剛學五線譜就被困難嚇的放棄了;
有1個,奶奶覺得孩子太小了,不該剝奪他快樂的童年;
有1個,媽媽心疼寶貝每天都要坐在琴凳前練習;
有1個,父母覺得學琴在短期內看不到成效,反而增加額外開支;
有1個,父母做不到風雨無阻的上課;
有1個,沒有找到合適的老師;
有1個,遇到瓶頸就不願繼續學習了;
最後,只有1個孩子堅持了下來。
於是,大家開始羡慕這個孩子,
說這個孩子有天賦,愛學習,有涵養;
琴彈得好,歌唱得好,
卻不知這孩子及家長在背後付出多少。
時間會證明,
你的孩子正在與同齡人慢慢拉開距離,
因為你的選擇與堅持,
使你的孩子與眾不同。
幾乎沒有孩子天生不愛音樂,但不用父母“逼”就能自覺的勤學苦練的孩子,真的也是少之又少。
孩子做事總是三分鐘熱度,
1年後開始產生厭倦、難、累,
只要能堅持不懈,
2年後一點點重拾學樂器的興趣,
3年後成習慣,變為每日必修,
慢慢的,讓音樂陪伴孩子一生。
學音樂確實很辛苦,需要父母支持和鼓勵,每一個能堅持下來的孩子,將來都會感恩爸爸媽媽的付出和關愛。
我們常說,學音樂通常放棄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琴路漫長,堅持下來的孩子,都將擁有藝術人生!
Continue Reading

【學音樂是剝奪了孩子快樂的童年,還是給予孩子快樂的童年?】♩.♪

隨著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課外興趣班的熱度與日俱增。但隨之,很多家長表示不願給孩子任何壓力,讓他們擁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出於這種想法,認為學音樂好像剝奪了孩子的童年幸福。這使一些父母陷入了糾結。

如果學音樂是剝奪了孩子的童年幸福,那麼,讓孩子做算術題,是否也是剝奪幸福童年呢?如果這樣,真要讓孩子完全自由的快樂,造成的結果就是“快樂的童年,無為的中年,悲慘的老年”。

把學習和痛苦劃等號是不對的。一位權威的教育專家說過:教育對於少年兒童,特別是對幼小的孩子來講,不能排除一定的、適當的、必要的強制,這是他們缺乏自控能力決定的。

一、學鋼琴不僅是學“一技之長”
父母應該把握的一個基本原則:培養孩子學鋼琴、學樂器、學唱歌,不僅僅是培養他們的一技之長,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認知力,耐性,創造力,提升他們對美的感知,學會和自己相處,和他人相處,和世界相處,最終獲得內心的豐盈和富足。

二、藝術培養啟迪孩子的思維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來源於音樂產生的靈感,愛因斯坦自小喜愛彈奏小提琴。這也成為他一生的嗜好,當他有解決不到的物理或數學問題時,他喜歡邊彈小提琴邊找靈感。他曾說過:「如果我並非物理學家,我很可能會成為音樂家。我通常以音樂思考。我做關於音樂的白日夢。我認為我的生命是以音樂來寫的。...... 我不能告訴你我能否做出原創性的、重要的音樂,但我知道我一生大部分的快樂都來自音樂。」

三、有助於孩子優良人格的形成
兒童通過不同形式的藝術教育,逐漸形成初淺的平衡、空間、架構等意識,並會根據這些來形成和諧的性格,不斷滋養精神、涵育生命、圓善人性。藝術的學習過程,在培養記憶、觀察等能力的基礎上,一定伴隨著聚精會神、堅持不懈、有的放矢等,這些是形成完整人格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學習過程也是促使形成富有個性化的、獨特的、穩定的、統整的行為模式、思維模式和情緒模式的過程,無疑對人的當下生活,對今後的成長、發展,對塑造形成健全人格和完美人性,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Continue Reading

【鋼琴中的十大禁區】♩.♪

1. 不練琴

想要馬兒會跑又不吃草,這是不可能的事情,練琴是進步最基本的,至於要練多久,這要看你練琴的品質以及你的目標才有辦法下定論了。

2. 用不對的方法

練琴最怕的就是很努力卻用不對方法,這種狀況最冤,也最容易讓自己感到挫折。練琴不是背英文單字,一次不會背十次,十次不會背到會就會的事情,不對的方法就怕你練一輩子都練不好。

3. 不會舉一反三

在學琴的階段,是否可以吸收老師所教,舉一反三是很重要的,如果同樣的東西要老師反覆提醒,教過的東西不會應用在新曲子,這樣的進步速度會變成很慢。

4. 怪樂器不夠好

沒辦法讓樂器發出好的音色,就覺得換一個樂器會更好,這是很糟糕的想法態度,厲害的演奏者都可以讓任何一個樂器發出那個樂器最好的聲音,花錢換更好的樂器是在已經進步之後的事情才對。

5. 找錯老師

學琴想學好找對老師很重要,有名氣的老師不一定對你有幫助,要知道從什麼老師身上可以學到什麼東西,或是自己哪裡不好,哪個老師有辦法幫忙你。也不是花很多學費的老師就是好老師,貴的不一定是好老師,但是好老師沒有便宜的。

6. 只練曲子

如果學琴只挑好聽的曲子練,不練練習曲也不練音階及基本的練習,這樣你的未來只有黑色的。

7. 沒有良好的基礎

這點可能是最重要的,學任何樂器之前基礎最重要,基礎有好好學,將來學什麼都快,未來碰到瓶頸無法進步,絕大多數都是因為基礎不夠好。

8. 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準備比賽跟考試曲

如果你大部分在練的曲子都是考試以及比賽的曲目,沒有去接觸其他曲目或是練習曲,你將成為一個考試及比賽的機器,通常這種學生就算曾經在怎麼有好的成績,未來也都不會走得長遠的。

9. 曲子只學一部分

把一首曲子彈完是最尊重作曲家最基本的態度,一個完整的作品是所有樂章都要學習,才能夠感受到做曲家所有想表達的,練曲子只練前面幾頁,或是挑好聽的樂章,甚至是只練習考試的那幾分鐘,都是很不好的學習態度,也感受不到演奏全曲是需要多少專注力。

10. 不聽音樂

想把琴學好,卻不認幾個演奏家,不去聽音樂會,沒有想過自己喜歡誰的演奏,學習需要榜樣,要多聽音樂才會分辨什麼是好或是不好。

Continue Reading

【學琴之路就像一部西遊記,堅持到最後才能取得真經】♩.♪

在西天取經的路上,三個徒弟保護著唐僧,歷經了九九八十一難,最後終於取得了真經。而學琴之路就如同一部《西遊記》,“妖魔鬼怪、艱難險阻”就是每個琴童所要面臨的逆境和挫折。在這條陽光燦爛、荊棘密佈的道路上,孩子少不了老師的指點、家長們陪伴,克服重重困難,堅持不懈,才能獲得最後的成功。這也就是升級打怪,消滅boss的過程。

老師——觀音菩薩

觀音菩薩在《西遊記》中,是幫助唐僧西天取經的重要人物。一路上,觀音指引著師徒四人,在其陷入困境時,總會出手相助,揮動其淨瓶中的楊柳枝,幫助唐僧脫離困境。

而專業老師在孩子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教授給孩子們音樂知識,引導著孩子們瞭解音樂,感受音樂。但孩子在家練習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問題,老師上課時便會為孩子們答疑解難,稍稍點撥就能解除孩子的困惑。

當然,“觀音菩薩”只負責指點迷津,至於能否取得真經,還得靠師徒四人的齊心協力!

琴童——唐僧

唐僧在西遊記中是一個最需要保護的角色,而琴童也是一樣。孩子們對世界充滿好奇,但欠缺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探索未知世界的過程中,他們也會任性,看到困難會退縮,甚至會誤入歧途,可能還經常不理解父母對他們的好。因此需要有家長的陪伴,一路前行,慢慢成長。

媽媽——孫悟空

媽媽就像是會七十二變的孫悟空,既是廚師,又是後勤,還是陪練,甚至還是專屬司機。她們幾乎無所不能,無所不做,包攬著家裡大大小小的事情。

她們洞察著身邊的一切,不讓任何危險接近她們的孩子。當孩子遇到困難和危險,媽媽也會盡最大的努力保護著孩子。但每當孩子練琴偷懶,上課被老師批評,甚至跟媽媽頂嘴賭氣的時候,媽媽也是很!生!氣!的!

長輩——沙僧

沙僧給人們的印象總是挑著擔,走在隊伍的最後,雖然法力有限,但始終在取經的路上做著力所能及的事情。作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樣的長輩,從來都是悄無聲息的在孩子身後默默付出,心裡時刻掛念著孩子,無償地為孩子的父母分擔壓力。

爸爸——豬八戒

豬八戒雖然好吃懶做,但是在整個團隊裡起著調節氣氛和情緒的作用。而大部分的琴童爸爸就如同這個“二師弟”,時常照看不好“師傅”,還得依靠“大師兄”。

當媽媽讓爸爸來陪孩子練琴時……“孩子,你練吧,爸爸在旁邊陪你。”結果自己先睡著了。

在琴童家庭中,不管你是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對孩子的成長都是不可或缺的。只要大家相互配合,最後一定能取到真經,使孩子獲得巨大的收穫。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