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琴這十大怪像,竟然都很常見!】♩.♪

●上來就想學高難度的曲子

要說學琴怪像,這條絕對能排得上號。
學琴跟讀書是一樣的,都是一個字一個字學,然後再連成句子,之後才能讀懂書中的內容。一上來就學高難度曲子,基本相當於端著莎士比亞的作品學認字,到了最後,只能是浪費時間,什麼都沒學會;

●不屑於基礎練習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但是不練習基礎的現象現如今也是屢見不鮮。如果把學琴比作蓋高樓,基礎練習就是在打地基。地基打得好,我們的樓才能越建越高,相反,如果地基不牢固,可能建到一半,就搖搖欲墜了。
學琴同理,在初級甚至中級階段,我們可能發現不了明顯的差別,但是一旦學到了高級階段,之前沒有打牢的基礎就會很大程度地限制水準,自己本身的技術跟不上,不僅學習時間會變長,學習的效果可能也不盡如人意;

●上課時間練琴

不練琴相信也是讓老師們很頭疼的一個現象。有很多琴童,回到家不練琴,或者在上課的前一天臨時練一會,有的乾脆直接在上課的時候練琴。最後不僅耽誤了老師的上課計畫,練琴的效果也沒有達到,學琴的時間也被耽誤了。
實際上,練琴是為了幫助我們鍛煉肌肉記憶,這也就是學琴無法臨時抱佛腳的原因,只有不斷地重複,我們才能夠形成肌肉記憶,這也是能夠支撐我們繼續學習高難度樂曲的關鍵;

●只追求考級證書

還有很多人,學琴好像就是為了那一紙證書。好像拿到了證書就完成了學習一樣,很多人只會彈考級的曲子,或者選擇跳級,甚至還有些人,在知道考級考的片段以後,只練習考級的片段,就連一首完整的曲子都彈不下來。
但是實際上,考級證書跟畢業證書不一樣,八級並不是終點,恰恰相反,可以說八級證書相當於進入音樂大門的入場券,八級才是剛剛開始;

●曲子練下來了就覺得學會了

同樣,也有很多人認為,一首曲子,能夠完完整整地彈下來,就相當於練會了。但實際上,一首樂曲當中,還會有很多的表情記號,就跟寫書一樣,一本書當中,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個標點符號,都是作者深思熟慮之後寫下的,而我們彈的每一首樂曲,就是作曲家寫的“書”,這其中的每一處強弱對比,每一個空拍,每一個延長,都是作曲者在向我們傳達自己的情感,是需要我們好好品味,仔細體悟的;

●學琴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音樂老師最怕的是什麼?學生請假!音樂老師經常會面對千奇百怪的請假理由,想得到的、想不到的,學生都能說出來。
學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老師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琴進度、練琴狀況,才能做出最適合學生的學琴計畫,這樣才能保證學生能夠學習到最多的知識和技能;

●不用節拍器

有一些人,在練琴的時候不喜歡用節拍器,這也是十分致命的一點。尤其在做基礎練習的時候,節拍器能幫助我們穩定節奏,同時還能夠幫助提高我們手指的穩定性。慢慢的時間長了,我們的心裡也就有了一個節拍器,什麼樣的速度大致都有瞭解,對以後的學習和練習都會很有説明;

●練曲子一直從頭彈到尾

有一些人在練琴的時候不注重細節,一首曲子從頭練到尾,最後導致一首曲子練得好的地方越來越好,練不好的地方一直練不好;

●練琴不用腦子,機械性練習

練琴,不僅是一項機械性的活動,也需要動腦子。首先我們要明確每一遍練習的都是什麼,這一遍和上一遍有什麼區別,改正了哪些問題,又出現了什麼新的問題。我們還可以嘗試錄音或者錄影,來説明我們糾正問題;

●學琴半途而廢

最後一點,學琴最最重要的就是要堅持。就像我們常聽到的那句話: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只有不斷地堅持下去,我們才能夠取得最後的成功。
Continue Reading

【什麼樣的孩子能在音樂之路上走得長遠?】♩.♪

學琴的孩子這麼多,為什麼有的人最後成為了音樂家,有的人雖然不是音樂家,卻也一生成為音樂愛好者,或者是始終堅持學習音樂,可還有的人,卻在中途放棄了?總結了自己教學過程中從不同的學生身上看到的特點,有以下幾個特點的學生和學生家長,一般都能在音樂之路上走得更長遠。

●關於練琴

專業學生每天四個小時以上,業餘學生每天一個小時左右,但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無論是專業學生還是業餘學生,練琴都是必不可少的。對於練琴來說,無論時間長短,最重要的是要保證每天練琴。

都說三分學,七分練,由此更加證明了練琴的重要性。這就跟上學寫作業一樣,上課學習到的新知識,要通過作業來不斷鞏固,加深記憶,才能夠吸收得更好,對學琴這樣極其需要肌肉記憶的專案來說更是如此。

●不走專業,隨便學學就行了?

當然不是了,孩子學琴的年齡普遍較小,未來的路誰也說不準。也並不是所有的家長讓孩子學琴都是為了培養孩子成為音樂家,在這一部分家長中,有些家長認為,既然不走專業,那麼隨便學學就行了,無法保證練琴時間,也不能保證上課的時間。實際上,這樣的想法是極其錯誤的。無論走不走專業,都必須要嚴格要求。

如果走專業,那麼小時候的嚴格要求,會讓孩子擁有扎實的演奏基礎,對今後的專業學習有極大的幫助。如果不走專業,也需要嚴格要求,因為這會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今後,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能精益求精,力求做到最好。

●家長必須提高重視

想要孩子在音樂之路上走得更長更遠,離不開家長的努力,或者說,家長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孩子年齡較小時,上課時家長的旁聽尤為重要,這時候家長需要幫助孩子記下老師的課上提出的要點,在下課後幫助孩子進行重點練習;

下課回到家,為了保證學習進度,家長們也要做好陪練工作,不光要監督孩子練琴,更要著重關注練習內容,給孩子做好練習計畫,並且還要記錄孩子在練習時候出現的問題;

在回課的時候,要及時跟老師回饋孩子在練琴的時候出現的問題,並繼續記錄老師的要求。

最後一點,家長需要做的是配合老師,而並不是插手老師的教學計畫。

●關於興趣

有很多孩子學習幾個月或者一兩年之後就放棄,認為自己對音樂失去了興趣,而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隨著孩子學琴的時間越來越長,學習的難度肯定也會有所增加,只有通過堅持練習,才能克服這些困難。同時,面對這些困難,孩子產生逃避心理是在所難免的,這是因為惰性使然,而不是興趣的消失。真正的興趣,是來源於努力過後取得了成績的成就感。這些成就感可以來自於得到了老師的表揚,學會了一首新曲子,登上了一個新的舞台,還有獲得證書等等。這些都是對孩子學琴的鼓勵,也同樣是激發孩子興趣的動力。

學習音樂並不是某一個人的事情,並且這個過程注定是非常辛苦的。開始學習之前家長和孩子都要做好心理準備,無論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只要堅持下去,一定能看到成績。請大家給孩子也給自己多一些耐心,靜待花開。
Continue Reading

【學樂器的孩子和不學樂器的孩子有何區別?5年後見分曉!】♩.♪

美國哈佛醫學院和波士頓大學教育研究所曾經聯合做過一項研究,他們發現,那些連續學習和演奏樂器5年以上的孩子,比那些從沒接觸過任何樂器的孩子,在認知水準方面有明顯的區別,因此,孩子有必要從小學樂器。而那些具體區別有哪些呢?一起來看一下。

●學習樂器的孩子大腦更靈活

一般到了五歲之後持續學琴的孩子,會隨著練習的時間開發大腦的智力,尤其是那些連續學習了五年以上樂器的孩子,比起同齡人他們擁有更加敏捷的認知水準。

拿聽覺器官來說,學樂器要長時間接觸不同的音符、不同的音訊等,這會帶來不同的感官刺激,時間久了就可以提高孩子們對聲音的敏感程度,從而促進大腦靈活發展。

●學習樂器的孩子自製力更強

小孩子都是活潑好動的,他們帶著滿身的活力,與這個世界打著招呼,這是小孩子天生的優勢。但是有時候也會給家長帶來苦惱,比如小孩子自製力比較差,對於一些事情很難堅持下去。
這個時候學樂器的優勢就凸顯出來了。學習樂器的孩子需要不斷地練習,在長時間的堅持下,他們會自發的形成習慣,而這種習慣也會延伸到孩子的其他方面,培養了孩子的自製力。學習樂器的孩子能坐得住,正是這個道理。

●學習樂器的孩子更有自信心

很多孩子從小大大咧咧、自信洋溢,但也有一些孩子從小自卑,缺乏自信。而學習樂器的孩子一般都是前者,因為學習樂器是一個長期練習的過程,在此期間,孩子們會遇到很多的挑戰,當他們大膽地嘗試,跨過這些挑戰,那麼慢慢地,自信心就會建立起來。同時學樂器的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參加演出、音樂會等,這些活動同樣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增加舞台上的經驗等。
但是不學樂器的同齡人,可能就缺少了這樣一種鍛煉自信心的途徑。如果孩子性情溫和且膽小,家長不妨鼓勵孩子學一門樂器,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喚醒勇敢。

●學習樂器的孩子更有專注力和忍耐力

學習一門樂器的同時,很大程度上也在培養孩子吃苦耐勞、持之以恆的品格。一般來說,學習樂器超過五年的孩子,除了可以在對待音樂方面顯示出超強的忍耐力,對待其他事情也一樣會專注,且有耐心。

除此之外,從小學習樂器,並在藝術薰陶下成長的孩子,有助於培養其高情商、增強其藝術鑒賞力……所以,綜上所言,對於學樂器的孩子與不學樂器的孩子到底有沒有區別,答案顯而易見。

雨果說:“音樂是思維著的聲音。”正如文章開篇,如果單從孩子邊哭邊學樂器這件事中揣測學樂器的必要性,是不夠客觀的,我們應該看到,在這看似心酸的背後,是孩子們滋長的藝術能力與無盡能量,也是他們在同齡孩子中脫穎而出的底氣與實力。

學樂器不易,堅持學下去更不易,想要收穫就必然要付出更多。而付出過無數努力的琴童們,被由此產生的好結果所偏愛,也就不足為奇了。

Continue Reading

【鋼琴,抱著“隨便學學”的態度,結果會怎樣?】♩. ♪

不少爸爸媽媽,對於興趣班都持“差不多就行”的態度,道理很簡單:我並不強求孩子走專業道路呀。學鋼琴,為會一門樂器即可,學畫畫,懂點審美就行,學網球,為了鍛煉毅力,學游泳,為了遇水能自救……既然選擇讓孩子學,就拿出一個的學習態度吧:認真對待、全力以赴、不輕言放棄。

●所有的學習都需要一種態度

“我又不指望孩子走專業路線,隨便學學就行了,我們對他要求不高。”在興趣班門口等待的家長聊天中,這是經常聽到的話。

一位興趣班老師說:“你就是認真的讓孩子學,孩子也不一定能走上專業路線;如果你就要求孩子隨便學學,肯定連你送他來興趣班的目的都達不到。”既然選擇讓孩子學,就應該有學習的態度。要麼別報,要麼報了就認真地學。

上興趣班隨便學學的孩子,在學校學習中就能自動轉化成認真學學嗎?不用思考,家長也能明白答案是否定的。

孩子本身是一張白紙,任何落到他身上的話都可能對他們造成影響。不管學什麼,都要讓孩子樹立端正的學習態度,讓孩子明白學習就是一件需要認真對待、全力以赴的事。否則,影響的不只是興趣班的學習,還會養成一個凡事敷衍的學習態度。

●節約時間,還是浪費時間?

“上興趣班太耽誤學習了,課程忙的時候,就不要上了,畢竟課本學習才最重要,高考又不考這個。”相當一部分家長這樣說。

確實,在現教育體制下,一切以應試教育為重,所有都應為這讓路。於是,一學期的興趣班三天兩頭請假,學校測驗需要請假複習,期末期中考試也要請假準備,小學六年級後與學校學習無關的興趣班都恨不得全部取消。

但有時會發現,不上興趣班節約下來的時間,孩子也不一定會全部用來學習。況且,作為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規劃,不能短視,有點小才藝,成人後,能體驗更多面的人生。

記得有句話:孩子,為什麼讓你多門技藝,是想你長大後能多個選擇,在遇到需要才藝的時候不那麼窘迫,即使不會以此為生,生活肯定會多很多的樂趣。

●當放棄成為一種習慣

“我們家孩子上興趣班,上著上著沒興趣了,我們不想他那麼痛苦,就只好隨他放棄了。”這也是一部分家長的態度,完全尊重孩子的意見,孩子不想堅持了,就讓他放棄,這樣孩子真的就不痛苦了嗎?

有一個家長,女兒今年14歲,開始抱怨自己竟然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才藝和特長。家長特別後悔,不是沒讓孩子學,只是沒讓她堅持。

她女兒5歲的時候學跳舞,跳了一年多,有點胖,覺得吃力,就放棄了;小學一年級開始拉小提琴,拉了兩年,覺得枯燥,就放棄了;游泳練了一年多,覺得有點累,也放棄了;書法學習了半年多,因為課程緊張,怕耽誤學習,也放棄了。

現在看到當時一起學跳舞並堅持的孩子,出落得亭亭玉立;當初一起學習小提琴的孩子,考了演奏級,經常參加一些演出;當初堅持練字的孩子,出學校的壁報每次都能拿到最優獎,難免沮喪,我怎麼什麼都不如別人呢?於是抱怨,媽媽你當初怎麼不逼我一把呢?

那位家長懊惱地說,也許正是她的“寬容”,不但沒讓孩子有一技之長,還讓孩子放棄成了習慣,遇到困難就繞著走,而這種意識在生活和學習上都有明顯的體現。

其實對孩子來講,喜歡和不喜歡都是情緒化的。
小孩子會任性,但是大人不可以放棄監督的責任。

讓孩子學習某種技藝,一定是希望他們能堅持下來的,但是這個過程很辛苦,畢竟,任何美都是需要付出辛苦的勞動才能獲得。

而小孩子定力都不太強,很容易想要放棄。如果孩子想放棄就放棄,一旦形成這種意識,將來遇到問題的時候,孩子同樣容易選擇逃避。

任何學習,不管是運動,還是學科知識,還是棋類,都是需要花費時間和努力的,沒有什麼是可以輕輕鬆鬆就取得成果的。

在陪伴孩子上各種興趣班的時候,考驗的不僅僅是堅持,還有大人對時間的掌控能力,這對孩子來說,也是在漫長的生活和學習中所必須掌握的技能。

所有學習都需要一種態度。

Continue Reading

【要是碰到這樣的音樂機構,趕緊逃吧!】

近年來學鋼琴的人數逐漸增加,音樂培訓機構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然而在看似繁盛的音樂市場下,出現了許多不負責、不合格的音樂機構。這些音樂機構要麼用低價的學費來吸引家長,要麼用不專業的服務和一知半解的老師來誤導琴童。

●當今的教育市場魚龍混雜,無論專業不專業,都想進來分一杯羹。

有時候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過於急切,總想一口吃成大胖子,這種迫切的心理被一些不良機構利用,打著“速成”的旗號來吸引家長給孩子報名。有些培訓中心,承諾幾天學會作品、幾個月考上幾級。而這種機構最惡劣的地方在於:他們用錯誤的教學方式來教導孩子,一開始孩子可能進步神速,家長也非常欣慰,但過了一段時間後,會發現孩子除了考級曲目啥也不會,不會讀譜、視奏,更談不上彈出好聽的音樂了。

可偏偏有些家長很吃這套,他們喜歡在短期內看到了所謂”成效“,殊不知,這樣的音樂教育,把孩子培養成了考試機器。更悲哀的是,一些家長還會疑惑:為什麼我家孩子一開始比其他小孩進步更快,到最後卻比不上他們?明明其他孩子還在練基本功的時候,我家孩子就考了好幾級了……

我自己遇過很多中途轉來的學生,有考了六級的,但連一首Czerny op.599都沒有彈過,更不用說彈Bach和小奏鳴曲了,實測能力只有二級的水平而已。有考了八級的卻連三級的譜也不會看,基本功更是差到不行。這種例子比比皆是,遇見這些學生真是心痛不而,有些本來滿有天賦的孩子,卻學歪了,要改過來要花更大的力氣和時間。

家長們一定要記住:學鋼琴不可能速成!但凡是打著“包過”、“速成”旗號的機構統統不要考慮。除非您只是想讓孩子拿到一紙考級證書,而不是真的學會音樂。

然而為什麼考級會愈來愈容易過,考級機構背後有多龐大的利益,我會在以後出一篇文章專門來講講。

●優質的音樂機構:拒絕速成

音樂之所以能被稱之為藝術,是因為它在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不同的意義,每個人對它都有不同的理解,是不可替代的情感抒發載體,而不應該是複製粘貼來的統一動作。

素質教育本身真正的意義應該是讓新時代的接班人提升審美意識,通過學習藝術能更加熱愛生活,從而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但上面的亂象不僅不會讓孩子體會到音樂的美妙,誤人子弟的行為還會導致藝術教育失去它存在的真正意義。

對於家長來說,怎樣選擇一個好的機構、一位好的音樂老師就成為了首要任務和大難題,下面就來說一說好老師的共同特點都有什麼。

●有一定的審美意識

作為一名好的音樂老師,最重要的就是要擁有一定的審美意識。對作品都充分的理解,能分辨什麼是“美”什麼是“醜”的聲音,才能將這種想法傳遞給學生們,幫助學生提升審美意識。而審美素質的提高能促使孩子綜合素質提高,進而讓孩子擁有感受美的能力,到最後學會熱愛生活、享受生活。

●具備過硬的專業素養

教書育人,重要的是專業過硬,現在各中小學招聘要求的學歷都從本科生提升到了研究生,為的就是提高教學品質,讓更加專業的人扛起提升素質教育的任務來。

好的老師都會不斷學習,不斷練琴,只有過硬的專業技術才能幫助學生克服各種難題,引導學生彈出好聽的聲音,把握好樂曲的細節處理,教會學生各種術語記號的表達,聲音層次、呼吸的處理等等。只有把握好這些細節,才能賦予作品情感的表達,才能演奏出直擊人們心靈深處的音樂。

肢體的自然流露是配合作品表達的,但凡好的音樂老師絕對不可能照本宣科,把所有的學生教成一個樣子。好老師一定會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學方案,因材施教,並隨時根據實際情況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

●課程內容有保障

好老師會在課前認真備課,分析學生的問題,給出解決辦法;

課中乾貨滿滿,作品細節處理一個都不差,還要教會學生自主分析作品,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對待問題一針見血提出問題,並給出直接的指導意見;

課後不敢放鬆自己,總結問題,為下一堂課做好充足的準備。

●有責任心

好老師知道打好基礎是如此的重要,他們不會過分追求考級和炫技。在學生出現懈怠情緒時,懂得及時與學生和家長溝通。他們會以培養審美意識作為教育的終極目標,讓學生真正地愛上音樂這一門藝術。
Continue Reading

【不走專業,也要嚴格要求!】♩.♪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想通過學音樂來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陶冶其情操,但與此同時,這些家長又不希望孩子在學音樂上花費太多精力,成為孩子的“負擔”。難道不走音樂專業,就真的就可以不用嚴格要求嗎?作為音樂老師,對於家長們這樣的要求應該如何做出解釋?


●學習沒有便捷方式,踏踏實實才能學有所得


試問:“孩子不想當科學家,老師是不是就不用給孩子佈置數學和物理作業了?”想必這個答案在大家心裡都非常明確。


認真學習數學、物理等等這些課程絕不是為了讓每個孩子都成為科學家,而是希望通過學習,孩子能擁有客觀理性的思維和充滿智慧的大腦。反言之,想要讓孩子擁有客觀理性的思維和充滿智慧的大腦,就必須重視學習,擺正學習的態度。學習沒有便捷方式,踏踏實實才能學有所得。  


●付出和收穫必然成正比


付出和收穫必然成正比,學音樂也是如此,只想學,不想練的學習態度,孩子僅僅只是能擁有認識五線譜的能力、手指按響琴鍵的技能,和粗糙的彈奏技術。這樣的音樂水準怎麼可能提高孩子的音樂審美,提升氣質,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擺正學習的態度收穫遠比你想像中的要大


通過音樂提升孩子的內在涵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鬆懈怠慢;
通過學習樂理,能讓孩子明白構成音樂的要素以及音樂在樂譜上的表現形式,拓寬孩子的知識面;
通過彈奏練習,能讓孩子學會器樂演奏的技巧,鍛煉孩子的學習能力;
通過分析作品,能讓孩子瞭解創作音樂的方法,提升孩子的創造力;
通過接觸不同風格的作品,能開闊孩子的視野,看到音樂的多樣性,瞭解音樂的多元化;
通過聆聽大量的音樂作品,加上老師的正確引導,能夠提升孩子的音樂鑒賞能力和對美的洞察力。


但是,這一切都離不開認真的學習態度和勤奮的練習,只有這樣慢慢深入瞭解音樂,感受音樂,音樂才會給予回饋,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思維能力,影響著孩子的品性和內涵。  


●鬆散的學習態度給孩子帶來的損失是不可逆轉的


學習態度是一種習慣,如果家長們認為音樂不是必修課,可以鬆懈對待的話,這不僅僅會影響到孩子音樂的學習,也很容易讓孩子產生一種消極的學習狀態,養成懶散的學習習慣。 況且,一開始就認定孩子不可能走音樂專業的想法,很有可能會扼殺孩子的音樂天賦。這也會導致本來喜愛音樂的孩子,因沒有勤於練習所造成進步緩慢的狀況,使孩子對學習音樂失去信心。  


因此,一旦做出學音樂的決定,就一定要擺正心態,做好為之努力和堅持的思想。想從音樂中獲得,必將先為音樂付出。
Continue Reading

【原來學音樂每週上課這麼重要!】

從孩子一開始接受音樂的學習開始,老師就會給孩子安排一個固定的上課時間,有些是一週一次,也有一周兩次的。那為什麼不能隔周,或者依據孩子的自身情況來商定上課時間呢?為什麼一定要每週上課?每週上課對孩子的學習有何益處呢?

●有助於錯誤的及時糾正

保證每週上課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為了保證孩子練習時出現的問題能夠得到及時糾正。孩子在學習音樂時,特別是在自己練習的過程中出現錯誤,是在所難免的。出現錯誤並不可怕,但是出現錯誤時不能得到及時糾正才是最可怕的。

如果不能保證上課時間,問題就得不到糾正,錯誤反而會在孩子一遍遍的練習中被鞏固,這時想要再糾正就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可見每週上課的重要性。

●保證孩子的學習進度

音樂的學習,就是一個“學習新知識——練習鞏固——糾正錯誤——學習新知識……”這樣迴圈的學習過程,中間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孩子的學習進度。

保證孩子每週上課,首先是為了給孩子練習的壓力,必須要求他們在一周內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其次,就是我們在第一點提到過的,能及時説明孩子糾正練習中的錯誤,也是為了避免錯誤根深蒂固,花費不必要的時間來改正;第三,是為了孩子能夠定期吸收新的知識,不斷進步。所以,保證每週的上課時間,也是為了保證孩子學習音樂的進度。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怎樣的學習習慣能被稱作是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就是需要有計劃的學習。每週保證上課時間,就是學習計畫的第一步,只有保證了上課時間,孩子的練習計畫才能照常進行,好的學習習慣才能養成。

●避免造成孩子懶散的性格

因各種原因而不能保證每週上課時間而請假的事情,幾乎在每個學琴的孩子身上都發生過。但是,以下幾種請假的原因,非常容易造成孩子懶散性格的:
1)這周琴還沒練好;
2)這周學校作業太多,沒練琴;
3)這周學校測驗/考試,沒練琴;
4)親戚/朋友的生日跟上課時間撞上了;
如果是因為這些原因家長幫著孩子請假,從而不能保證孩子每週的課程,就會讓孩子形成“沒練好就可以不去上課,音樂課不重要,它可以為一切讓步”的惰性思維,造成懶散的性格。

●端正學習音樂的態度

讓孩子學琴時保證每週上課,也是為了端正孩子的學習態度,向孩子表明:學琴和練琴就跟每天的一日三餐一樣重要,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當學琴在孩子的心中有了一定的位置和重要性之後,他們才會對這件事給予重視。

所以,保證每週必須上課,就是為了讓孩子知道學琴的重要性,端正他們學習音樂的態度。這樣他們才能學有所成,不至於兩天打魚三天曬網,永遠得不到進步。

總之,孩子在學琴時保證每週的上課時間,是保證他們學習進度的基礎,是一種端正他們學習態度以及學習習慣的方式。只有做到這一點,孩子才能在音樂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Continue Reading

【學琴這件事:堅持下去的人說值,半途而廢的人說後悔】♩.♪

學鋼琴這件事情啊,人與人之間,真的不一樣!有的人只會彈幾首流行曲,就敢當個鋼琴老師;有的人從自學到放棄,只用了短短數週.…只有那麼一小部分難能可貴的人,能夠沉下心來,日復一日地苦練技術...

身邊大概也會遇到這樣的人:學鋼琴,一開始是興高采烈的,充滿期待的,但等練習慢慢變成日常,學習日漸加深,困難點增加時,便開始抗拒,厭煩,瓶頸期來臨,毫無進展,心生放棄。

為什麼有人能堅持,有人卻放棄,有人擁有扎實的基本功和真正的演奏能力,有人卻只擁有三腳貓功夫只能在外行面前渾水摸魚?

答案說到底,還是因為起初學琴時,就沒有全域觀念,導致學琴的過程中埋下了“禍根”!

學琴需要有全域觀念。
本來鋼琴學的好好的,突然不如以前學琴一樣興致勃勃了?有人開始懈怠基本功,整天重複彈一些簡單的曲子不再有進步;有人學到點皮毛,也開始覺得沒有必要繼續深入學習下去了;有些甚至剛學就想放棄了。

其實這裡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為什麼有人卻可以在瓶頸期順利度過,甚至能堅持學下去達到一定成就呢? 因為這部分能夠堅持下去的人,從一開始學琴就擁有了很好的全域觀念,從日常練琴的點滴細節,就能明白答案。

一、他們擁有良好的練琴習慣。

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好習慣,更是堅持學琴以及學好鋼琴的前提。好習慣例如:每天練琴,每週上課,像新陳代謝一樣,像形成了生物鐘。持之以恆堅持一個月,就會出現“沒有練琴,或者沒有上課,就會感覺少點什麼事情沒做”這樣的感覺。

相反的,如果少了一天沒有練琴,或者缺了一節課,打破這個“生物鐘”,還以為“無所謂”,甚至經常不練琴,缺課,那麼就無法形成上述的“規律”。後果是顯而易見的——一是養不成每天去練琴的習慣,以後難度大、作業內容多,需要大量練琴的時候,就會很難適應,回課自然比較差,進度就會受到影響,二是給自己傳達了一個“鋼琴課不重要無所謂”的資訊,如果是年紀小的琴童,甚至還會出現“撒嬌耍賴”、“越來越懶”的情況。

這就是老師們為何一般都非常反感隨便請假缺課的原因。不是影響了收入這麼狹隘想法,而是基於學生學習的出發點來考慮的。不管是成人還是琴童,都要形成規律的練琴學琴作息,否則這將成為喪失學琴動力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二、他們擁有科學的練琴方法

一般是先分段練:聽覺、觸覺的記憶都需要重複很多次才會熟練。分成一小段,可以在一段時間裡,達到比較多的重複次數,從而用更短時間達到熟練程度。像吃牛排,一大塊整吞下去難以消化,不如切成一小塊一小塊,很快就可以解決問題。還有一個就是,分段練習會很快找到困難段落。安排更多的時間在困難段落上。從而讓練琴時間、精力,安排的更加合理科學。提高了效率。

慢練是有必要的:慢練的作用是用“放大鏡”看清樂譜、看清自己的演奏,也是“提速”的必經過程。慢練可以避免很多錯誤,以及讓演奏在品質上精益求精,達到更高境界。完成的品質比較一般的原因,往往是樂譜上的問題沒有全部看清、看透,對聲音的品質審美不高,對自己的演奏提出的要求不全面導致的。而這些,都必須在“慢練”中注意到,思索到,練習到。所以科學的慢練應該是“快速”、“慢速”均要練習。認真讀譜(音、節拍、指法、表情記號等所有印在樂譜上的內容都要看)。

三,他們有較好的學琴環境

很難想像到一個生活在沒人喜愛音樂、不談論音樂的環境裡的人,會多麼喜歡彈鋼琴。對於成人來說,往往這一點是能自己提供給自己的,比如主動的多聽音樂,多欣賞音樂。但對於琴童來說,假若被強迫學琴、或者家長沒有良好的音樂審美,勢必會造成琴童厭學,所以,學琴環境和氛圍也是能否堅持學好鋼琴的一個問題!

除了以上三點外,能堅持學下來並且能學好鋼琴的人,往往都會有個靠譜的鋼琴老師。都說音樂的美對所有學琴的人都是一種感召。老師如果藝術修養不夠,不能讓學生領略到音樂的美,那學生也是很難學下去的。

學琴這件事如果想要堅持到底,也是不容易的,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你得有練琴的時間和條件,有好的學琴習慣和科學的練琴方法,你還得有靠譜的老師或者負責任的家長來督促。

雖然很難,但每個堅持下去的人都說值了,每個半途而廢的人都說後悔。這還不足以激勵你嗎?
Continue Reading

【媽媽,我不想去學鋼琴了…….】♩.♪

孩子:媽媽我不想去學鋼琴了!
父母:為什麼?
孩子:因為每天都得練習,太累太枯燥了!我想去學跆拳道!
父母:好!那不去學鋼琴了,學跆拳道!只要你喜歡。

一個月後……

孩子:媽媽,我不想學跆拳道了,
父母:為什麼?
孩子:因為跆拳道太苦了,我想去學唱歌!
父母:好,你不願意逼你也學不會,那就去學唱歌!

又過了一個月後……

孩子:媽媽,我不要去學唱歌了!
父母:這次又是什麼原因呢?
孩子:唱的嗓子都啞了,我想出去玩。
父母:………隨便你吧,這個年齡就是玩的年齡,現在的孩子都太累了!

十年後……

老師:我們這次聖誕音樂晚會,每個人都要報 名參加表演一個節目!
孩子:…老師,我好像什麼都不會,也不擅長!
老師:你平常有學什麼才藝嗎?
孩子:有……但是沒有一樣學得像樣。

父母:兒子,你們學校這次音樂晚會很精彩,你為什麼不報個節目呢?
孩子:音樂細胞不好,體育也不好,文武都不 全。像我這樣怎麼上台呀?爸媽,你們咋就沒有給我培養個興趣愛好啥的呢?
父母:我們給你報過名了!是你自己不願學, 放棄了!
孩子:……我當時還小,什麼都不懂,你們那個 時候為什麼就不讓我堅持呢!
父母:因為我們太疼愛你了,你想做什麼我們 都尊重你的意願,對不起孩子!
孩子:既然是因為太疼愛我,那為什麼你們還 要說對不起呢?
父母:...........(我們無言以對)

做事不專心、三分鐘熱度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但無論學什麼都貴在堅持。尊重孩子並不等同於放縱,我們成年人尚且需要時不時的監督鞭策,何況還在懵懂期的小孩子呢!

聰明的父母,絕不會以愛之名,放任孩子“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學習態度。人生最可怕的敵人,就是沒有堅強的信念。如果從小父母就不幫助孩子塑造這樣的信念,那長大後,誰還能幫他呢?

如果家長的態度堅定,像對待學業一樣的對待孩子學琴,那麼家長就會通過各種方式方法引導孩子堅持下去,如果在他想要放棄的時候推他一把,多陪伴一些多鼓勵一下,多數小朋友都能堅持學下去。

希望每位家長都能藉助藝術的力量,優化孩子的成長之路,以陪伴者的姿態站在孩子身邊,相互鼓勵,相攜前行!
Continue Reading

【學琴是在考驗父母的耐性!】♩.♪

40歲後讓人依然值得熱愛的不是錢,是那些堅持了20年以上的事情!

別的不說,學琴的人成年後沒有後悔學琴的。反而是後悔以前沒再努力一點學的更好!中途放棄的人更是悔的腸子都青了,但是錯過那個年齡段就什麼都補不回來了。

★學琴並不是非要成名成家,但貴在堅持。
學琴遇到瓶頸怎麼辦?
有家長遇到這樣的難題:孩子剛開始學琴的時候,熱情很高;可是一段時間以後,熱勁過去了,練琴越來越不用心,進度也不理想。此時最讓家長為難,如果放棄,半途而廢太可惜;如果繼續,又擔心強迫孩子學,效果也不好。

學琴是一件苦差事,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堅持學下去的,學了一段不願學是正常的。現在的父母讓孩子學琴,他們中的大多數都並不是想讓孩子成名成家,享譽全世界。所以當孩子不想繼續的時候,父母會說:唉,不想學就別學了吧,反正咱們孩子將來也不想當鋼琴家!於是孩子就“合情合理”地半途而廢了。孩子不願意學,也得讓他學。因為學琴從來都不是娛樂、消遣或遊戲。

★學琴是學業,就像孩子去上學、去完成作業一樣。
有些家長覺得孩子沒興趣就學不好琴,不如不學。我對家長說:別問孩子,問自己!兒童的心理特徵,自然是“來得容易去得快”,他們的興趣容易發生轉移,尤其對玩感興趣,如果不是玩,很快就生厭了。此時家長就應該認真對待,家長不管,孩子就學不好。還有的家長覺得彈琴就是文娛活動,培養高雅的情趣,是閑著沒事時候的消遣。有這樣想法的父母,也不會堅持督促孩子學琴。如果孩子對寫作業沒有興趣怎麼辦?家長一定不會說“不想寫就別寫了”,一定會想盡方法讓孩子完成作業,而且完成的品質還要好。在這些方面,家長的辦法是很多的,拿出同樣的辦法來對待孩子的學琴,就沒有難題了。

★學琴的關鍵不在興趣
家長們有時會這樣想——強扭的瓜不甜,孩子沒興趣怎麼會學得好呢?愛玩是孩子的天性,這個道理誰都知道,因此不願意彈琴的多是正常現象。只要家長有信心,有決心,有恒心,孩子就能學得好;相反,家長不管而依靠孩子自己學習,就無法保證了。學琴的關鍵不在興趣,沒興趣的孩子不比有興趣的孩子學得差,有興趣的孩子也不比沒興趣的孩子學得好,關鍵是用在學琴上的時間。或者乾脆這樣說,哭著練和笑著練,練出的效果沒多大分別。

要用鼓勵、引導、獎勵,適當加入威嚴、強制的手段,讓孩子學下去。 “沒興趣學不好”是針對成年人而言的,成年人成就一項學業,沒興趣就不可能學好,但孩子可不是。不能拿成人的思路套孩子。家長普遍關心的問題是——我的孩子有沒有音樂天分?學琴的目的在於提高素質,鍛煉意志,不是成什麼“音樂家”。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