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沒有興趣學琴怎麼辦?】♩.♪

1044883_687235567954171_235885785_n

最初,父母決定讓孩子學鋼琴,都是希望孩子多一些對美好事物的體驗。但是時間一長,不少家長就會忘了自己的初衷,而是覺得孩子可能需要參加一些比賽。由於家長有太多的期望、太多的要求,也就有太多的失望。可以說,學琴之路並不輕鬆。

那些急於把孩子推上頂峰的家長,如果有機會冷靜地重新思考一下,回頭看看學琴路上孩子是怎樣走過來的,就很容易瞭解由於錯誤的引導,導致孩子失去了人生真正應該習得的寶貴經驗。

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包含了太多太多重要的因素。但是啟蒙者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如果在成長的關鍵期,爸媽不能給予正確而良好的引導,這對孩子的損害將是永遠也無法彌補的。

首先,每天把孩子練琴的時間固定下來,讓孩子一段時間後形成習慣,就如同吃飯睡覺一樣,形成“習慣成自然”,可以保持孩子練琴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在孩子練琴過程中,達到一個目標或老師的要求,家長就要適當地激勵表揚,讓孩子覺得練琴不是一件遙不可及,高不可攀的事情。

一般情況下,老師留的鋼琴作業都是專業練習曲目,可以讓老師把作業範圍放寬,老師先示範,讓學生從中挑選好聽的、喜歡的作業,這樣孩子在練琴的時候會更有興趣,也能使學生的練琴更有效、更穩定。

在以上辦法都不奏效時,作為一種教育的手段,家長可以適當施加一些壓力,孩子畢竟是孩子,貪玩也是天性,鋼琴所需的所有技巧,即使天分再高的人也需要日久天長的磨練。但是家長一定要注意壓力的度要把握好,畢竟施加壓力是為了讓孩子更好的、更完整的感受音樂的美好。

有些家長可能會問,孩子如果真的沒有興趣了,不想學了,那就不學了唄,為什麼非要逼孩子,畢竟鋼琴不是學校的語數英,沒必要那麼較真。針對這樣的說法,我很不認同,其實孩子學得怎麼樣,完全取決於家長的態度,家長很重視,孩子也學的不會很差,除非孩子真的不適合學習鋼琴。我曾經問一位家長:如果孩子回家後只想玩,不想寫作業,你會讓孩子不要寫了嗎?我想所有家長都不會,甚至很多家長會讓孩子多晚都要把作業完成再睡覺,那為什麼學習鋼琴就這麼隨意呢?其實學什 麼都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讓孩子通過學習,磨練孩子的意志,讓孩子懂得要想達到目標一定要努力付出,我想這個遠比學到什麼技能更有意義,因為堅強的毅 力將會伴隨他(她)一生,是孩子最大的財富。

<網路轉載>

Continue Reading

【練琴的十二個壞習慣】♩.♪

壞習慣一:

只看手不看譜。
這個是大部分初學者的通病。許多人一旦感覺能把譜子背出來以後,就不再看譜子彈,雖然看著手有助於找到琴鍵的位置,但看著手卻彈很難發現自己哪兒彈錯了。尤其是初學者,剛開始學琴,而且對五線譜還不是很熟悉,一直看著手彈,即有可能彈錯,又不益於學習五線譜。

壞習慣二:

彈琴時坐姿不正。
“站如松,坐如鐘”是一個人良好精神面貌的表現。彈琴時也要坐端正。弓著背彎著腰翹著二郎腿彈琴,既不雅觀,也影響手臂手指的發力。

壞習慣三:

盲目追求所謂的“標準手型”。
這個概念說起來比較費力,大家可以參考“打倒手型派”的一些帖子,他有些地方解釋得還是很到位的。確實近年來國內通用的所謂的“標準手型”存在許多的弊端,推薦大家可以看下卡爾•萊默爾著的《現代鋼琴演奏技巧》,這本書對彈琴的各種技巧動作做了很詳細的詮釋。

壞習慣四:

盲目追求速度。
說來說去還是這句話:慢練是王道。

壞習慣五:

盲目追求完成曲子的進度。
很多人拿到個新譜子就想馬上把它彈得像錄音裡一樣,從而忽略了曲譜上的許多表情記號,甚至還會有大量錯音,雖然聽起來也許還不錯,但實際上漏洞百出。要知道“一口氣吃不成胖子”,“揠苗助長”式的彈琴只會適得其反。與此相同,不要同時練習很多曲子也是這個道理。

壞習慣六:

彈熟了便不肯再放慢。
一個曲子彈熟以後許多人就再不肯放慢彈,認為沒這個必要,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壞習慣。大多數曲子彈熟以後,必須要經過無數次的“返工”才能基本成型,而每一次返工都要以“慢”為基礎。如果彈熟以後就不在慢練,就很有可能把曲子彈“油”掉。

壞習慣七:

練一個曲子永遠是“從頭到尾”。換而言之,就是不會分段練習。許多隻會“從頭到尾”練得人都會碰到這樣的情況:一首曲子裡總有那麼些錯音改不掉、每次彈到那麼幾段總會有停頓,不論練
了多少遍,還是改不了。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沒有把難點、錯段拿出來單獨練。所以練琴時一定要學會分段練習,這樣才利於改正錯音,也便於解決曲子中的技術難段。

壞習慣八:

盲目選彈難曲。
這裡我就補充一句,諸如《幻想即興曲》、《鐘》、《革命》等經典曲目,在選彈前請先估量下自己的水平。

壞習慣九:

過多彈奏練習曲,尤其是《哈農》。
練習曲只是鍛煉技術的一個手段,但並不是個完全的方法,尤其是彈《哈農》。雖然我贊成練習哈農,但不主張把它當作是練習基本技術的“聖經”,畢竟其中的內 容過於機械化,連多了重複的東西相當於是浪費時間。其實把一些樂曲中的難斷抽取出來練習,也不失為鍛煉技術的一個好方法。

壞習慣十:

過度追求技術。
這點相信所有都能理解,被標榜為所謂“中國人練琴的通病”,望大家能驅而避之。雖然對沒有技術做基礎,空講感情只不過是“紙上談兵”。但彈琴的是人,不是機器人。沒有情感的音樂相信是沒什麼人會接受的。

壞習慣十一:

留著長指甲彈琴。
帶著長長的指甲彈琴是比較危險的一件事,畢竟鋼琴琴鍵不是海綿般軟軟的,甚至琴鍵之間還有縫隙。指甲被彈斷或掰斷的疼痛倒為其次,如果影響到了平日的練習,只怕得不償失。

壞習慣十二:

練琴時不專心。
不單是小孩子,許多成年人練琴也有這個問題。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才能達到最佳的練習效果,所以練琴最好選擇自己持續閒置時間最多的時候。

<網路轉載>

Continue Reading

【獻給音樂中的戀人們】♩.♪

獻給音樂中的戀人們

「戀人們起初通常假裝只是普通朋友,而朋友們在最初的羞赧中也往往誤以為彼此是戀人。」(喬治.桑塔耶納/《英倫獨語》)

歷史上的音樂家表達情感,各有千秋巧妙不同,透過書信、音樂,或隱晦、或赤裸明白,反正越隱藏越明顯,反正濃烈得藏不住了,所以必須想盡辦法傳遞。

克拉拉和舒曼之間,在確認彼此心意之前,曾經耗了一段漫長的過程,通信時,為了不被威克發現,還得透過身旁的友人協助傳信,往往轉了好幾手才拿到那封親筆 為對方寫下的珍貴信件;在這段過程中,若真要解析起來,雖然舒曼是主動者,但最終還是克拉拉率先清楚表達自己心意,才穩定了舒曼的心。

我們每個人都是主動者,亦是回應者;這中間微妙的轉化,無法言說。

歷史上也曾有過像柴科夫斯基和梅克夫人這樣映照彼此的靈魂知己;兩人在音樂和心靈層面的契合,隔空就能牽動彼此的情意和思想;透過音樂,梅克夫人得以聽見 真實的自己,也能解讀彼此的想望和憧憬,同時理解對方的悲喜和惆悵。但梅克夫人在寫給柴可夫斯基的信上,卻留下了「越感動越害怕見面」這樣的字句;當梅克 夫人用情已入了深處,所有的淺薄之處她選擇不碰觸。

而每個人心上最柔軟之處,往往有著一個獨特的命題,回應著自身的命運。

為情所苦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當布拉姆斯看見克拉拉為了照顧舒曼所承受的苦痛時,他自身的矛盾情緒經常困擾著他,一方面不忍提攜他的舒曼飽受折磨,另一方 面也不捨克拉拉,更重要的是,他的心情無法有明確的出口,他在給克拉拉的信上寫著:「妳的信深深地困擾著我,當我讀到妳是如何為丈夫心疼和付出時,我能說 什麽呢?我該如何安慰妳?而誰又來安慰我?」在這巨大的矛盾之下,布拉姆斯也曾對克拉拉說出幼稚、冒犯且氣急敗壞的話語,但他很快地又做了轉化,請求克拉 拉原諒,「我知道有時我像個小男孩一樣幼稚,但請妳一定要原諒我;我的確是為這些事情感到不安,雖然我還很年輕,但我也希望可以承擔妳的悲傷,讓妳變得開 朗,讓妳忘記所有的痛苦。」大音樂家如實的告解,只有克拉拉獨有。

只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告解的機會。

戀人最為神祕的要屬貝多芬,「永恆的戀人」故事為後世留下一個又一個謎底;貝多芬的話語都是對誰說?他的三封情書書寫對象是誰?可以確信的是,這一名神秘 女子相處過,曾讓貝多芬極喜、極悲;曾讓貝多芬無法工作以及樂思泉湧,最終留下了經典名句「Ever thine, Ever mine, Ever ours.」(永遠是你的,永遠是我的,永遠是我們的)

毋需在意,永恆神秘的謎底永恆埋藏;

然而,你就是我的信仰與夢想。

https://www.muzik-online.com/article/expert/hunter/229995d2-19de-1fe4-a0f6-1c3fc7ff898c

Continue Reading

【如何幫助孩子學習音樂】♩.♪

971238_515141551906350_1339193476_n

許多家長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不懂音樂,不知道要讓小孩上音樂班還是學鋼琴?」、「我的孩子學鋼琴,但是我又不懂音樂,不知道他學得怎樣?」、「我的孩子愈來愈懶,現在都不練琴了……」、「叫他去練琴,就拖拖拉拉,沒有開始學琴的那股熱忱……」……有許多家庭都有鋼琴,許多小孩也都學鋼琴,因為別人家有鋼琴,別人的小孩也都學鋼琴,我們家的小孩也要趕快跟上去,以免落伍,這樣下來,就產生了許多問題。就像本文開頭的問題,筆者經常會碰到。父母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以及所費的苦心,真令人感動。然而,這一份心意卻不見得為子女所了解或接受,於是就造成父母的迷惑與質疑:「到底當初的選擇對不對?」,「他這麼小,要不要替他決定」。

首先,父母親應該認清的一點是「為什麼要讓他學音樂?」,這個音樂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是要做個快樂的孩子,在學習音樂中得到樂趣,調劑身心、培養優美的情操?還是要成為一位音樂家,有一位音樂教育大師鈴木先生說:「接受才能教育的孩子們,並不是要訓練成音樂家,或是使他們當音樂家。而是,藉著音樂在身上獲得美好能力的人,再走到別的領域時,照樣能在那個領域中顯示很高的能力。」。創立「相對論」的物理學大師-愛因斯坦,是小提琴名手,他自己曾說:「我對於這問題(指運動的光學),是憑著直覺想到的,而這種直覺的原動力,就是音樂。我六歲時,就隨父親學小提琴,我的新發現,是這個音樂世界給我的直覺恩惠。」事實上,想像力、思考創作能力、組織能力、記憶力、表達能力,並藉著宣洩情感中,使生活音樂化而達到健全的人格教育。

父母在兒童的學習階段佔有十分重要的角色,因為,孩子年紀小,必須靠父母的選擇來踏入音樂的殿堂,大提琴家馬友友在三歲時,就由其父親馬孝駿先生啟蒙,經過悉心培育成為當今閃亮的明星;莫扎特,四歲學琴,五歲作曲,六歲開始旅行演奏,奧皇譽之為小魔術師,世人稱頌為音樂神童,而這一切成就莫不歸功於音樂家的父親自小有計畫的教導。因此,一旦選擇上音樂班,或是學習某件樂器之後,父母要站在推動的崗位上,讓孩子能一直往前,不斷進步,同時要維持孩子對音樂學習的熱忱,並且與老師保持聯繫,時常鼓勵孩子,使他能再接再勵,更上一層樓。

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感到愉快而減少挫折感呢?

1.愛他並尊重他:每個人活在世界上都需要愛,尤其是孩子,更需要父母的愛,父母不但要讓孩子們感受到愛的溫暖,更要尊重孩子,使孩子覺得父母也是他們最親密的朋友。失去愛的孩子就缺乏愛別人或信賴別人的情操。
2.關心與參與:關心孩子的每一個學習過程,並且實地參與他的活動,例如:送他去上課,偶而陪他練琴,幫忙他複習。
3.讓孩子在疲倦前結束所有的練習活動:孩子專心的練習幾分鐘,比強迫他二小時,而他卻心不在焉的彈奏有效,講求效率是最重要的。因此,可以把練琴時間分散開來,尤其是初學者。
4.要有耐心,了解孩子的需要,解決孩子的困難。
5.要有同情心:每個小孩的資質不同,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比,也不要拿他和自己的兄弟姊妹比。
6.保持熱忱,與孩子分享音樂的美感,表現出你的滿足和對孩子的滿意。
7.每次練習只要求他一個重點:不要同時數說他的許多缺點,而每次只要求他做好某個地方。例如:這次是把節奏練穩,下次是把音階彈奏清楚。
8.不要增加孩子的壓力:有的父母在孩子上課之前直叮嚀:「唱歌要唱準」、「彈琴時手要站好」、「不要跟別的小朋友說話」……或是一到老師家就對老師說:「他一真貪玩,都沒練琴。」、「他愈來愈懶,叫都叫不動」……,這樣會使孩子上課時很緊張,充滿精神壓力。
9.多讚美、少責罰:孩子好的地方,進步的地方就馬上讚美他,表示你的滿意,在別人面前(媽媽在爸爸面前、兄弟姊妹或朋友、老師面前)讚美,會使孩子更有成就感,提出他好的地方再要求應該改進的地方。
10.適當的獎勵:孩子表現很好時可以給予適當的獎勵,例如帶他去散步,出去郊遊,買一本書、一件小玩具……,獎品不要太大,以免孩子的胃口太大,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
11.設計一個具有音樂氣氛的家庭環境:譬如選購一些音樂帶、唱片、錄影帶或空白錄音帶,錄下孩子演奏或練習彈奏,讓他自己批評,發現優點及缺點,也可以與別的小孩互相觀摩。
12.帶孩子欣賞音樂會或參加發表會:培養當聽眾應有的修養,注意應有的禮貌,同時培養審美的情操。

父母在孩子的學習上既然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就要與老師保持聯繫,做好老師與孩子之間的橋樑:

1.要信任老師:既然選擇了這位老師,就應該尊重老師,相信老師。
2.不要在孩子面前批評老師:在孩子面前批評老師,會使孩子失去對老師的信任與尊敬,有時,也會引起孩子對父母的重新評估。父母可以在孩子面前讚美老師。
3.了解上課的情形:不管上音樂班或個別的音樂課,都要與老師聯絡,以便了解孩子上課的情形。
4.了解上課的進度:知道孩子學了什麼,以便在家輔導。
5.認識孩子的優缺點,在家,予以配合,改正缺點處。
6.參與學校的座談會:知道一下整個學校或音樂班的計畫及活動,以便參與。
7.孩子有問題時,馬上找老師協商:例如孩子可能陷入低潮或某些地方不適,找老師商量,共同幫助孩子去克服。
8.個別的音樂課,像鋼琴或小提琴課,父母可以陪孩子去上課,幫他記筆記或特別注意事項,但是千萬不可以妨礙老師上課,不要越俎代庖。
9.觀摩別人上課:有時不妨請求老師讓孩子看看別人上課的情形,以學習別人的優點。
10.請老師介紹一些與孩子當時學習有關的音樂書籍或音樂帶,讓孩子在家,能夠欣賞,提高學習的興趣與效果。
有時候,父母會覺得小孩子進步好快,父母都跟不上他的腳步,無法達到督促的效用,這時父母就應該加強本身的音樂素養,提昇欣賞能力:看看有關音樂的書籍,有關兒童心理及輔導的書籍,常常欣賞音樂,參與孩子的觀摩會或發表會,帶孩子去聽音樂會、兒童劇展、舞展……,與孩子共同討論,發表個人的見解,和孩子共同成長。

總之,音樂教育是最好的啟蒙教育,如何將一株株小豆芽加以播種,悉心呵護,不受傷害,並且使他們成長茁壯,經得起任何考驗,以培養獨立能力是父母和老師的共同的責任,我們都應該秉持著無比的愛心、耐心、細心,來輔導孩子們,使他們能充滿信心,並且能專心一致,有始有終地樂於學習,讓優美的跳躍音符佈滿了生活空間,讓家庭充滿幸福和樂的氣氛,增加生活情趣,充實生命內涵。

本文選自陳惠齡著《快樂的小豆芽》台北光佑出版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515141551906350&set=a.218052348281940.58064.218048084949033&type=1&theater

Continue Reading

【波士頓大學音樂系主任:讓我們談談音樂】♩.♪

波士頓大學音樂系主任:讓我們談談音樂

日期:2009-10-13 作者: 來源:東方早報

  

image

image


波士頓大學音樂系主任致新生家長的歡迎詞

卡爾·伯納克博士

image

“音樂不是奢侈品,不是我們錢包鼓了的時候才來消費的多餘物,音樂不是消遣,不是娛樂,音樂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是讓人類生活得有意義的方式之一。”   ——波士頓大學音樂系主任 卡爾·伯納克博士

我覺得,我的父母最擔心的一件事情就是,作為一個音樂家我可能得不到這個社會的認可;或者說不會有什麼人賞識我。我在中學時成績很好,理科尤其出色。我 的父母認為如果我能夠成為一位醫生、一位化學家或者一位工程師,都會比我作為一個音樂家得到更多人的認可。我至今還記得,當我宣佈自己決定進入音樂學院深 造時,我的母親是這樣評價我的:“你這是在浪費你的升學考試(SAT)成績!”在某種程度上我認為就連我的父母自己都不太確定,音樂到底價值幾許,音樂到 底能做些什麼。然而他們卻是熱愛音樂的:無論何時,他們總是在聽古典音樂。只不過他們並不真正了解音樂的作用。請允許我就這個問題略談一些我自己的看法。 在我們所身處的這個社會裏,音樂被歸入報紙上的“藝術與娛樂”版面;然而嚴肅音樂——也就是您的孩子即將學習的這類音樂,卻與娛樂扯不上一絲一毫的關係。 更確切地說,嚴肅音樂與大眾娛樂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接下來讓我們談談音樂,談談音樂的作用。

關於音樂的真正作用,古希臘人也許是最 早對此有所闡述的人類文明之一。他們的表述非常有趣,古希臘人說,音樂和天文學就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天文學是研究永存于外部世界的可見物體的學科,音樂 則是研究深藏于內心世界的隱秘情感的學科。音樂總有辦法發現隱藏在我們心靈深處的那些雖然豐滿,卻不可見的流動的情感,幫助我們確定自己內心的狀態。我們 來舉幾個例子,看看音樂到底是如何發揮它的作用的。

法國作曲家奧利維埃·梅西安創作于1940年的《時間終結四重奏》是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當時的梅西安31歲,此時正值法國加入反納粹戰爭,梅西安在1940年6月遭到德國納粹的逮捕,被關押在一所集中營裏。

梅西安是幸運的,這所監獄裏一名同情他的看守給他提供了紙和一個可以從事創作的地方。更幸運的是在監獄裏,梅西安還遇到了同行:一位大提琴家、一位小提 琴家和一位單簧管演奏家。於是梅西安就想給這樣一個特殊的組合創作一首四重奏。1941年1月,這部作品第一次演出,聽眾是監獄裏的犯人和集中營的看守 們。如今,這部作品已成為一部家喻戶曉的不朽之作。

我想在座各位都應該多少了解一點納粹集中營的生活,也許會有這樣的疑惑:為什麼在 這樣的條件和環境下還有人可以花時間和精力創作和演奏音樂?集中營裏的人們如果能夠免遭毒打、不挨凍、不受酷刑折磨就不錯了,如果可以找到食物和飲水那就 更謝天謝地了,怎麼可能還有心思聽音樂?其實,在集中營裏不僅有音樂,還有詩歌和繪畫,像梅西安一樣的人不只是一位兩位,而是有許多許多,他們都在進行著 藝術創作。為什麼?越是人們只關注最基本生存的地方,藝術越顯示出其本質,而成為生活的核心。集中營裏沒有錢、沒有希望、沒有商業、沒有娛樂,甚至沒有最 基本的尊重,但是集中營裏絕對不是沒有藝術。藝術是生存的一部分;藝術是人類精神的一部分,是人類證明自我價值的必然表現。藝術是人們表達“我還活著,生 命是有意義的”的方式之一。

2001年9月的時候,我還住在曼哈頓,12日的那個清晨我一下子對我所從事的藝術有了全新的認識,對音 樂與整個世界的關聯有了全新的認識。當天上午10點,我像往常一樣坐在鋼琴旁邊準備練習,這只是習慣使然,我並沒有刻意為之。我掀開琴蓋,翻開樂譜,雙手 輕撫琴鍵,但接下來我又收回了雙手。我坐在那裏想,我所做的這件事情真的有意義麼?此時此刻彈奏鋼琴難道不是很不合時宜嗎?這個城市昨天剛剛發生了一場悲 劇,現在彈琴似乎顯得那麼愚蠢、那麼荒謬、那麼突兀、那麼毫無意義。我為什麼要坐在鋼琴旁邊?作為一個音樂家,這種情況下我應該如何自處?誰會在這個時候 需要一個彈鋼琴的人呢?我感到自己完全不知所措。

接下來我和所有紐約人一樣,度過了非常難熬的一週。我不僅沒有碰鋼琴,甚至曾閃現這樣的念頭:我會不會再也不願意彈奏鋼琴了?我開始關注大家都是怎樣撐過那段日子的。

至少在我和我的鄰居們中間,沒有人為了儘快度過那段時間而去打籃球、玩拼字遊戲或者打牌。我們不看電視,不去購物,更不會去商業區。據我所見,就在9月 11日當晚,紐約市內有組織的第一個大型活動是演唱會。人們在各個消防隊門前歌唱,他們縱聲高歌《我們一定會勝利》,很多人還唱起了《美麗的亞美利加》。 就是在那個星期,紐約愛樂樂團在林肯中心奏響了《勃拉姆斯安魂曲》,這也是我所能記得的當時舉辦的第一項公共活動。也就是說,廣大公眾第一次組織起來表達 哀思、第一次對那樣的歷史悲劇抒發情感的方式,是一場音樂會。

也就是從那一刻開始,人們明白了,生活仍然要繼續,在那個特殊的夜晚,保衛國家領空安全的責任交給了美國軍方,而引領人們走出悲痛的任務卻交給了藝術,更確切地說,是交給了音樂。

通過以上這兩件事情,我開始明白音樂並不是我們所司空見慣的報紙上藝術和娛樂版面的內容。音樂不是奢侈品,不是我們錢包鼓了的時候才來消費的多餘物,音 樂不是消遣,不是娛樂,音樂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是讓人類生活得有意義的方式之一。語言窮盡之處,音樂可以表達;思維無法觸及之處,音樂能夠揭示心靈深 處的情感。

在座的各位中或許有人聽過塞繆爾·巴伯創作的《弦樂的慢板》,那優美的旋律扣人心弦。也許這首曲子的名字您沒有聽過,但如 果您看過奧利弗·斯通導演的越戰電影《野戰排》,您應該知道,這部電影所使用的配樂正是《弦樂的慢板》。無論如何,如果您現在知道我所說的這首曲子,您一 定會了解它所具有的巨大力量,它可以令你敞開心扉,它可以令你黯然哭泣,它可以觸動你心靈深處的隱痛。音樂就如同一位出色的療傷專家,發掘我們的潛意識, 讓我們清楚地看見自己的內心世界。

在座各位估計很少有人參加過沒有配樂的婚禮吧。婚禮上的音樂也許並不會很多,有些甚至可能還很難 聽,但至少在婚禮上總歸會演奏音樂。有些事情在婚禮上屢見不鮮:參加婚禮的人們也許在心裏壓抑著各種各樣的情感。當婚禮活動中止,歌手開始演唱,樂手開始 彈奏,無論那歌聲是否動聽,無論那樂音是否流暢,只要音樂奏響,總會有30%~40%的人一次、兩次、甚至三次地流下眼淚。為什麼會這樣?就像古希臘人說 過的,音樂讓我們發現深藏于內心的那些雖然豐滿,卻不可見的情感,幫助我們調整狀態。因此,語言所不能表達的情感,卻仍然能通過音樂得到呈現。你能想像在 欣賞電影《奪寶奇兵》、《超人》、《星球大戰》的時候,只有對白,而沒有音樂的狀況嗎?人們在觀看《E.T.》時,就在音樂緩緩響起的那一刻,一些情感豐 富的觀眾也會在同時潸然淚下。這又是為什麼?我可以十分肯定地說,如果去掉電影的配樂,人們的反應就會大不一樣。正如古希臘人所說的,音樂可以幫助我們理 清內心隱秘情感之間的關聯。

我還想再舉一個例子,關於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音樂會。應該說,到目前為止,我曾參演過的音樂會加在一起 快有一千次了。我曾在非常重要的場合演奏音樂:我享受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奏;我享受在巴黎演奏;我的音樂甚至征服過聖彼得堡的評論家。我也曾為非常重要的人 物演奏音樂:權威報紙的音樂評論家、外國元首。然而,我這一生意義最為非凡的一次音樂會卻是在中西部地區的一個小鎮上的一所療養院裏舉行的。

幾年前,我和我的密友——一位小提琴演奏家召開音樂會。像往常一樣,我們的第一支曲子選擇了阿倫·科普蘭的《奏鳴曲》。這支曲子創作于二戰期間,是為了 紀念科普蘭的一位好友,一位在戰爭中不幸被敵人擊落而犧牲的年輕飛行員。通常來說,我們不會發給聽眾曲目單,而是在演奏之前親自向他們介紹每支曲目。不 過,由於我們選擇了這首奏鳴曲作為開場,因此決定不多做解釋,直接開始演奏,等結束後再補充介紹。

就在我們演奏這首奏鳴曲的同時,我 發現一位坐著輪椅、位於音樂廳前排的老人流下了眼淚。不難看出,這位在後來和我有過交談的老人是一名軍人——因為即使他已邁入古稀之年,我仍能從他那修剪 齊整的寸頭、方方的下巴和他整個的行為舉止上看出,他必然經歷了相當長的軍旅生涯。我驚訝于在那個時候演奏那樣一支曲子,竟然會有人為此而感動流淚。但畢 竟那不是我第一次在音樂會上看到有人流淚。因此,我們照常演奏完了那支曲子。

在我們準備演奏第二支樂曲之前,決定稍微介紹一下這兩支 曲子。於是,我們談到了科普蘭創作《奏鳴曲》的背景,提到它是為了紀念一位失事的飛行員。那一刻,坐在前排的老人突然情緒失控,他離開了音樂廳。坦率地 講,我以為他再也不會回來了。可後來他竟然來到後臺,淚流滿面地向我們講述了他離場的原因。

他說了這樣一段話:“二戰期間,我曾是一 名飛行員。在一次執行任務時,我們這組的一架飛機被擊中了。我看見我的朋友在即將墜機之前彈出了飛機,他的降落傘成功打開了。可是,原本追擊我們的日本戰 鬥機當時卻掉頭飛了過去,朝著我朋友的降落傘掃射,想讓飛行員和降落傘分離。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我的朋友掉進了大海,我知道他不會再回來了。過了這麼多 年,我已經很久沒有再想起這件事情。然而當你們演奏第一支曲子的時候,這段回憶卻突然鮮活地浮現在我的眼前。我不明白髮生了什麼,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在這 個時候想起這件事情。當你們介紹說,這支曲子是為了紀念一名犧牲的飛行員,那一刻我變得難以控制自己的情感。音樂怎麼會如此神奇?音樂怎麼會發現我內心的 情感?喚起我過去的回憶?”

還記得古希臘人說的話嗎?音樂可以將人們內心世界各種隱秘的情感緊密相連。那場在療養院內舉辦的音樂會, 可以說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演奏。對我而言,為這位老兵演奏,將他與阿倫·科普蘭聯繫在一起,將他們對於逝去戰友的記憶聯繫在一起,幫助他懷念、哀悼自 己的朋友,就是我的工作。而這也正是音樂的意義。

幾天后,我將面對今年的新生致歡迎詞。下面的一段話是我準備在那時對新生們說的,我要讓在座的各位的兒女們謹記自己的責任:

“如果我們是一家醫學院,你們必將非常認真地學習切除闌尾,因為某天的淩晨2點,如果有一位急症病人來到診室,你就有責任挽救這個生命。同學們,某天晚 上8點,某人會步入音樂廳,帶著疑惑的頭腦、受傷的心靈和疲憊不堪的靈魂,他是否能如釋重負地走出音樂廳就是你的責任了。

同學們,你 們進入這所學校,不是為了成為一個娛樂大眾的人。你們也無需銷售自己。事實上,你們沒有任何東西需要向別人銷售。音樂家的工作不是售賣二手車,也不是售賣 任何產品。我不是一個娛樂大眾的人,我更像是一名醫護人員,一名消防員,一名救援人員。你們進入這所學校,是為了慰藉人們的心靈,治療人們精神世界的各種 病痛。你們的工作是深入人們的內心,關照那裏的疾苦,確保人們保持平和的心境,幸福安康地生活下去。

在座各位,坦誠地說,我希望你們 不只是精通音樂,我希望你們能去拯救地球,讓地球沒有戰爭,充滿和諧與安寧,人們之間互相理解,平等以待。我不希望這些努力來自於政府、軍隊或商人,我也 不希望來自於宗教,目前看來宗教是引起最多戰爭的根源。如果人類的將來能夠獲得和平,各種矛盾衝突可以消解,那麼我希望藝術家承擔這樣的使命,因為這是音 樂之使然。無論是在納粹集中營還是‘9·11’的夜晚,只有藝術家才能滿足人類精神深處的冀求,撫慰心靈深處的苦痛。”

2004年9月1日

(由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提供譯稿)

Continue Reading

【音感的訓練】♩.♪

很多學音樂的學生,很羨慕音感很好的人,因為很多歌都可以不用看譜就可以彈。

但很多人有個很嚴重的錯誤觀念是「音感好是天生的」,事實上絕大部份的人音感好,絕對不是天生的。

因為現在有一個很好用的工具,任何人使用了那個工具,音感都會變很好。

那個工具你一定很熟悉,因為他也已經算很古老的工具了,只是你不一定知道它很好用。

音感其實就是「辨認音高的能力」。

想像一下,在很古老很古老的古代,唱名還沒被發明出來以前,辨認音高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因為你聽到的一個音是什麼音,都只能「憑感覺」去抓他的音高有多高。

難就難在那個感覺很「虛無飄渺」。

到了後來,有人幫音高進行「標準化作業」,幫每個音高取一個名字。這個音高的名字唱成「do」,下一個音的名字唱成「re」,再下一個音的名字唱成「mi」。

如此一來,音高就不再虛無飄渺,而是有一個很明確的標準了。

Do Re Mi Fa Sol La Si 這七個唱名,因為是人取出來的,自然不可能有人是天生就聽得出來Do Re Mi。

這就像是你換一個新的班級,你絕對不可能天生就知道身旁的陌生人叫什麼名字一樣。

但隨著你常常接觸這些同學,你就能慢慢把「人跟名字連得起來」。

你如果看到每個教國文的老師都叫「國文老師」,每個教英文的老師都叫「英文老師」,甚至把每個站在講台上的同學都叫成「老師」,你只要畢業個兩年,那些老師的人和名字就連不起來了。

換言之,你習慣把一個音唱成什麼名字,你下次聽到那個音的時候,就會聽到它的名字。訓練音感的關鍵就在於你要把「音高和唱名」連得起來。

孟儒老師的初級班學生很重視唱譜,邊彈邊唱是把音高跟唱名連起來的最佳方式,因為邊彈邊唱的時候,除了把音高和唱名連起來之外,你唱出來的音準會在不知不覺中慢慢被鋼琴的聲音修正。

可以這麼說,愛唱譜而且唱名都唱對的孩子,音感一定比較好,不願意唱譜的孩子,音感一定弱。

值得一提的是,唱譜的方法有兩大系統。

一個叫「固定調唱名法」,通常看著五線譜唱,就是這樣唱。,固定調唱名的特色是,無論是哪一個調,你按鍵盤的do你嘴巴唱的就是do,所以這種唱法培養出來的音感,有一個大家很熟悉的名詞叫「絕對音感」。

另一種唱法叫「首調唱名法」,通常看著簡譜唱,就是這樣唱,首調唱名法的特色是,任何一個大調的音階都唱成 do re mi fa sol la si,因此同一個音高在不同的調會有不同的唱法,這種唱法訓練出來的音感,就叫「相對音感」了。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358758147586993&set=a.321779901284818.1073741828.319254141537394&type=1&theater

Continue Reading

【完美主義大師 齊瑪曼 帶鋼琴去旅行】♩.♪

【摘要2013/08/11 聯合晚報】今年6月初,在德國艾森舉行的一場鋼琴演奏會上,著名的波蘭鋼琴家齊瑪曼 (Krystian Zimerman)彈到一首曲子的中間,突然瞄到席上有人拿著手機對他拍攝。他停了下來,要那位觀眾停止拍攝,後來更憤而退場。

幾分鐘後回到舞台時,他告訴觀眾,非法拍攝並在YouTube分享影片的作法,讓他丟掉很多工作,因為唱片公司會告訴他:「抱歉,那些錄音在YouTube上已可聽到。」齊瑪曼說:「YouTube造成的傷害非比尋常。」

現年56歲的齊瑪曼是當代最偉大的鋼琴家之一,1975年19歲時,就贏得蕭邦鋼琴比賽首獎,並從此在古典樂壇平步青雲。他的錄音不算太多,但他灌錄的蕭邦、德布西、布拉姆斯與拉赫曼尼諾夫CD,張張都贏得至高評價。

齊瑪曼其實是話很少、行事低調的鋼琴家,演奏會不多,也不喜歡和媒體多談自己。像這樣在音樂會上和觀眾當場摃上,絕非常態。不過,他龜毛的個性與對理念的執著,過去曾讓他數次出現在非關音樂的新聞版面上。

很多鋼琴家對自己使用樂器的聲音,常有所執著,齊瑪曼在這方面更是一絲不苟的完美主義者。所以,他很早就開始帶著自己的平台鋼琴四處演奏。2001年 911恐怖攻擊事件發生不久,他剛好到美國演奏,當時紐約甘迺迪機場的海關官員扣押了他的鋼琴,只因為他們覺得鋼琴使用的膠水很詭異,最後還把鋼琴給銷 毀。這次事件也讓他和美國結下了樑子。

鋼琴被銷毀之後,有好幾年他不再帶整台鋼琴旅行,轉而只帶鋼琴內部的機械裝置,到了紐約再向當地的史坦威鋼琴公司借殼,然後自己安裝上去。因為他不僅是鋼琴演奏大師,修琴與調音的造詣也臻於化境。

齊瑪曼對美國的外交政策一向不能苟同,2006年他在巴爾的摩演奏時,曾在演奏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之前,還對美國的關達納摩灣監獄政策抨擊了一番,同時宣布在小布希總統下台之前,不會回到美國表演。

更有名的一次是2009年4月,當時他對美國準備在波蘭部署飛彈防禦系統至為不滿。他在洛杉磯演奏會結束之前,告訴洛杉磯的聽眾說:「別染指我的國家。」 現場聽眾有人鼓掌支持,但也有十幾人憤而罵起髒話退場。而齊瑪曼竟還不甘示弱地反擊說:「沒錯,有些人就是一聽到軍事這個字眼,就會開始行軍起來。」然 後,齊瑪曼還宣布,為了抗議華府的軍事政策,他再也不到美國演奏。

這連串的事件很容易讓人以為,齊瑪曼一定是個排斥科技、固執、冷漠的音樂家。但英國「電訊報」的樂評家瓦沙加,說了一個故事駁斥這種想法。幾年前,齊瑪曼 在倫敦的一場演奏會之後和瓦沙加相遇,齊瑪曼親口告訴他,他在演奏蕭邦B小調奏鳴曲時,口袋的手機一直打開著,因為他有位患末期癌症的朋友,希望死前能有 機會再聽他彈一次這首曲子。

顯然,齊瑪曼完全是性情中人,所有特立獨行的作風,都只是「為了藝術,為了愛」。

http://classic-blog.udn.com/michalle77/8149337

Continue Reading

【當孩子學琴碰到瓶頸 我們該如何協助 ?】♩.♪

#♬♭♪ -╰(`皿´)╯”|̲̅̅●̲̅̅|̲̅̅=̲̅̅|̲̅̅●̲̅̅|llılı
| ▌▌| ▌▌▌| ▌▌| ▌▌| ▌▌▌| ▌▌| ▌▌▌|
|̲ ̲|̲ ̲|̲ ̲|̲ ̲|̲ ̲|̲ ̲|̲ 這首怎麼這麼多升降記號!

553010_10151535565177611_147555102_n

學琴學了一陣子之後,有些孩子開始碰到了瓶頸,瓶頸的產生有一部分是因為樂曲的難度增加了,有一部分則是因為不容易獲得成就感,這些因素導致小孩在學習上興趣缺缺,這時候身為父母跟老師該怎麼辦呢??

■調整教材,讓孩子迅速累積成就感—

碰到瓶頸,很多時候是因為樂曲難度提高了,孩子沒辦法在短時間內學會曲子,所以挫折感加重,這時候可以跟老師商量,在教材上做些調整…

1.例如孩子目前的教材有5本,可以請老師試著把其中1-2本甚至2-3本調整成簡單一點點的教材,讓孩子在學習時,不會覺得每本都很難,降低孩子的恐懼感及厭煩感

2.跟孩子討論他目前最有興趣的歌曲(例如他所崇拜的偶像所唱的歌、或是喜歡的卡通主題曲….),這些曲譜現在都很容易取得,透過他本身就喜愛的歌曲,讓孩子重拾演奏音樂的樂趣,慢慢累積足夠的技巧,逐漸的就容易脫離瓶頸期!

3.老師在上課時,多作陪伴式的指導練習,特別針對困難的樂段,挑出來陪孩子實際彈奏,而不是只有用口頭講解。老師們總是比小孩有方法來克服困難的樂段,耐心的陪著孩子一步一步的練習,在課堂上就先完成60%-70%的困難樂句,回家練習時他們就比較不會排斥練習。這樣的陪伴,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其實他只要再多努力一下,就可以達成目標的。等到下一次又碰到類似的困難時,孩子通常會自動遵循這一次的經驗模式來解決問題。

■加強讚美與鼓勵

碰到瓶頸的時候,小孩也是會很懊惱的,因為一直練習都還彈不好…
我們可以在這個階段加強對他的讚美,例如平時在練習時,家長可以找機會對他說:這首曲子越彈越好聽了哦…或是說:昨天聽你彈這段還卡卡的,今天似乎比較通順了…這樣一來,小孩會發現其實你是很關心他的練習狀況,而且,只要克服一個小關卡,他就會得到讚美,這樣可以幫助他更有信心去挑戰難關!(我們成人也都很喜歡聽到別人對我們的讚美呀!讚美總是可以帶給我們更多的動力….)甚至,如果您願意,抽個15分鐘的空檔,耐心的在家裡陪著他練習,不要有任何不耐煩或是不好的情緒,只是安靜的陪伴他,孩子也會更容易靜下心來,專心的去挑戰難關。

■多參與音樂活動

假期中可以安排孩子去參與一些音樂營或是音樂相關的活動課程,或是在學校可以參與一些音樂社團。在這些團隊或是課程裡,他可以親身感受到別人的厲害以及自己本身的不足,透過同儕的力量,孩子能夠得到適度的刺激,能夠激勵自己更往上挑戰;也可以陪他一起去聽音樂會,利用孩子崇拜偶像的心態,激發他想克服困難的動機。

渡過瓶頸期,絕對不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也絕對不能放著讓孩子自己去面對,家長與老師都應該負起引導的責任。音樂路上,充滿了大大小小的困難,讓我們扮演好溫柔支持的家長、耐心有智慧的老師,一起牽著孩子的手,挑戰重重難關

(分享自網路文章)

Continue Reading

【學琴是在考驗父母的耐性!】♩.♪

1075822_666364140041314_867016801_n

【學琴是在考驗父母的耐性!】♩.♪- 中央音樂學院張琴教授

40歲後讓人依然值得熱愛的不是錢,是那些堅持了20年以上的事情!

★別的不說,學琴的人成年後沒有後悔學琴的。反而是後悔以前沒再努力一點學的更好!中途放棄的人更是悔的腸子都青了,但是錯過那個年齡段就什麼都補不回來了。

★學琴並不是非要成名成家,但貴在堅持。學琴的孩子家長看過來,學琴遇到瓶頸怎麼辦:很有啟迪喔!有家長遇到這樣的難題:孩子剛開始學琴的時候,熱情很 高;可是一段時間以後,熱乎勁過去了,練琴越來越不用心,進度也不理想。此時最讓家長為難,如果放棄,半途而廢太可惜;如果繼續,又擔心強迫孩子學,效果 也不好。

學琴是一件很苦的事情,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堅持學下去的,學了一段不願學是正常的。現在的父母讓孩子學琴,他們中的大多數都並不是想讓孩子成名成家,享譽 全世界。所以當孩子不想繼續的時候,父母會說:唉,不想學就別學了吧,反正咱們孩子將來也不想當鋼琴家!於是孩子就“合情合理”地半途而廢了。如果你們是 替家長問我這個問題,我個人觀點—孩子不願意學,也得讓他學。因為學琴從來都不是娛樂、消遣或遊戲。

☆我要對學琴孩子的家長說:學琴是學業,就像孩子去上學、去完成作業一樣。有些家長覺得孩子沒興趣就學不好琴,不如不學。

☆ 我對家長說:別問孩子,問自己!兒童的心理特徵,自然是“來得容易去得快”,他們的興趣容易發生轉移,尤其對玩感興趣,如果不是玩,很快就生厭了。此時家 長就應該認真對待,家長不管,孩子就學不好。還有的家長覺得彈琴就是文娛活動,培養高雅的情趣,是閑著沒事時候的消遣。有這樣想法的父母,也不會堅持督促 孩子學琴。如果孩子對寫作業沒有興趣怎麼辦?家長一定不會說“不想寫就別寫了”,大家會想盡方法讓孩子完成作業,而且完成的品質還要好。在這些方面,家長 的辦法是很多的,拿出同樣的辦法來對待孩子的學琴,就沒有難題了。
學琴的關鍵不在興趣…家長們有時會這樣想——強扭的瓜不甜,孩子沒興趣怎 麼會學得好呢?…愛玩是孩子的天性,這個道理誰都知道,因此我說不願意彈琴的多是正常現象。只要家長有信心,有決心,有恒心,孩子就能學得好;相反,家長 不管而依靠孩子自己學習,就無法保證了。學琴的關鍵不在興趣,沒興趣的孩子不比有興趣的孩子學得差,有興趣的孩子也不比沒興趣的孩子學得好,關鍵是用在學 琴上的時間。或者乾脆這樣說,哭著練和笑著練,練出的效果沒多大分別…

要用鼓勵、引導、獎勵,適當加入威嚴、強制的手段,讓孩子學下去。 “沒興趣學不好”是針對成年人而言的,成年人成就一項學業,沒興趣就不可能學好,但孩子可不是。不能拿成人的思路套孩子。家長普遍關心的問題是——我的孩 子有沒有音樂天分?學琴的目的在於提高素質,不是成什麼“家”。

千萬別把彈琴當作享受。彈琴就像在車間裡幹活,是一項既艱苦,又枯燥、乏 味、苦悶的工作,與其看到孩子半途而廢,莫如事先看清楚這一點,並有足夠的信心(不是指孩子,而是指家長),不斷督促孩子學成。他告訴記者,回首當年他的 學琴道路,“任何時候都沒有覺得輕鬆、愉快、享受、消遣”,所謂成果是對社會、對他人而言的。出了名之後,如果問他願不願意演出,他的回答是“願意”,但 那是從“為人民服務”的角度,從一個音樂工作者的義務感、責任感、使命感的角度,而不是從“興趣”的角度。彈琴又像是拍電影,坐在電影院裡欣賞電影,自然 是賞心悅目的事情,然而拍電影的過程又是極度乏味甚至痛苦的。因此他主張家長在孩子不願意學的時候,“也得讓他學”。因為學琴特別能鍛煉意志。

(網路轉載)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