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鋼琴:20%在老師,20%在學生,60%在家長!】♩.♪





學藝術,自身努力、好老師固然重要,但最終助力孩子成才的是父母,學鋼琴亦是如此!

●父母應該從小教育孩子

無論什麼事都要持之以恆,很多家長說,我讓孩子學藝術只是想讓孩子玩一玩,並沒有想讓他成名家,享譽全世界,所以當孩子不想繼續學的時候,父母也會說不想學就不學了吧,反正將來也不想當音樂家。

於是孩子就“合情合理”的半途而廢了。這樣的孩子是不是要經歷玩玩的人生,是不是遇事就放棄就退縮?等孩子長大了會不會埋怨家長沒有逼他們繼續,叫他們堅持呢?既然選擇了學習藝術,家長要鼓勵,引導,持有堅定且溫和的態度去告訴他要堅持去學。“好說話”父母的孩子最後終會一事無成,三分鐘熱度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但無論學什麼都貴在堅持。

聰明的父母,絕不會以愛之名放任孩子“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學習態度。最可怕的敵人,就是沒有堅強信念。如果從小父母就不幫助孩子塑造這樣的信念,那長大後,誰還能夠幫助他呢?

●尊重孩子≠遵從孩子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父母越來越“尊重”孩子,常常喊著給孩子“愛和自由”的口號,要求與孩子平等對話,然而很多時候卻是矯枉過正、過猶不及。於是,當孩子對舞蹈、書法、美術等感興趣的時候,父母二話不說先報了班,然而孩子學了一段時間不耐煩了,想要放棄時,父母又遵從孩子的決定,說是聽孩子的,給他自由。殊不知這是家長在“偷懶”,打著“愛孩子”的幌子。看上去是對孩子的尊重,實際上卻是對孩子的放任,這是父母極度不負責任的表現。

要知道,任何學習過程必然要經歷一段枯燥乏味的階段,這時候家長不“逼”孩子,讓孩子“不想學就不學”,那麼孩子的學習永遠只能停留在淺嘗輒止的階段,東學一下西學一下,永遠體會不到深層次學習的樂趣,形成惡性循環。久而久之,孩子只能什麼都學不會,什麼都做不成。

家長不應該動不動就被所謂的“快樂教育”麻痹,覺得逼孩子學習一項特長,就是扼殺孩子愛玩的天性,尊重孩子≠遵從孩子,小孩子會任性,但是大人不可以放棄督促的責任。 好的父母,應該幫孩子去盡力堅持一件事,而不是陪著他一起隨意放棄。學習一樣都需要付出辛苦,忍受寂寞和枯燥,懂得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緒,懂得怎樣學會堅持。

●要成為孩子的引路人

不想讓孩子長大後悔,父母就要承擔起責任,走在前面,成為孩子的引路人。 有時候,父母就是要“逼”孩子一把。如果父母逼孩子學他不想學的,是父母做的不妥;如果父母逼孩子做他已經選擇的,那就是父母的責任了,教育孩子千萬不要半途而廢。

無論什麼事堅持才會有效果,有效果才會有成就感,有成就感才會堅持,久而久之,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要讓孩子明白:今天不吃苦將來會吃苦,今天不努力會努力一輩子。

越是進步快的孩子,他的父母和老師配合度越高。上課時佈置彈的作業回家練習一首不差,說的重點要改的地方全都認真完成,除非特殊情況很少請假。 “我從不抱怨,也不嫌煩。我做事情是很認真的,因為我要感染他什麼叫認真。從孩子開始學,不管颳風下雨,我們從來沒有缺過課。”一位音樂生家長這樣說。

教育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結果,自己不上心,家庭缺乏音樂氛圍,再厲害的老師也救不了。學藝道路坎坎坷坷,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細心引導,父母的言傳身教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不要輕言放棄,孩子長大後肯定會感謝當初一直堅持不放棄的你。
Continue Reading

【學琴應該學多久?至少學到初三畢業!】♩.♪

如今藝術教育圈出現了一個十分常見的現象:很多家長想讓孩子在小學階段加快學習進度,考完最高級別拿到證書就萬事大吉,之後學不學就看緣分了。然而,小學階段就停止學琴是否是正確的選擇?孩子學琴到底學到幾歲才合適?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周海宏給出了自己的解答:學琴至少要堅持到初三畢業!

周海宏教授將音樂教育與體育鍛煉做了類比。體育鍛煉與音樂教育都是素質養成的過程,是需要通過時間來培養孩子的身體素質或者審美素質。在人的一生當中,體育鍛煉應該是一直在持續的過程,因為我們的身體不可能在某一個階段之內就鍛煉完成,並且一直保持良好的狀態,學習音樂同理。周海宏教授認為:音樂教育是素質養成的教育,其實並沒有一個“學完”的概念。

就算考級有最高級的劃定,但音樂卻是學無止境的,我們讓孩子學音樂,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審美素質,從而影響孩子一生的品質。

周海宏教授還用現在大部分琴童常見的現象作為舉例:很多家長會發現,自己的孩子在小學五年級前明明彈琴彈得不錯,可是為什麼放棄以後再想拾起來,別說彈琴,就連五線譜都不認識了?

他分析了出現這類現象的重要原因:在小學五年級之前,孩子自身的技術與音樂素質並不完全穩定,也就是說,在一段時間沒有進行鞏固練習以後,孩子很有可能就把之前學習的知識忘記了。因此,對於學琴到底應該學到什麼時候,周海宏教授給出了一個明確的時間節點:初三畢業。

周海宏教授說,之所以把初三畢業作為一個孩子學琴的重要節點,不僅是因為在學琴到初三的這個過程中,孩子在經歷過童年時期的啟蒙階段,小學時期的基礎訓練和技術培養階段,以及初中時期的興趣養成階段之後,孩子的記憶變得更加穩定,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在初三畢業的前後,也是孩子可以開始初步規劃自己人生的階段。在這個時間段裡,孩子可以理性並自主地選擇今後究竟是走上專業道路,還是專注學業,把音樂當成業餘愛好。前者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就能更加專注、深入地學習音樂,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為今後走上音樂的道路做準備,而後者的音樂素養也已經養成,在今後的生活中將會一直有音樂陪伴,這也就代表著,音樂學習真正影響了孩子一生的品質。

不走專業的孩子在這個階段,專業能力都具備了,審美素養也基本趨於穩定。就像周海宏教授說的那樣,在這個時候,音樂已經完全融入了孩子的生活當中。

最後,周海宏教授也提出了重要觀點:學琴的“長度”比“高度”更重要。孩子學琴,應該從長遠的角度來考慮,初三畢業前是必修課,初三畢業後是選修課。在孩子初三以前,説明孩子養成音樂素養,穩定音樂素養,培養孩子對於音樂的興趣。初三之後,孩子就能夠自主選擇自己的人生了,但是無論選擇什麼,音樂都會不離不棄地陪伴著孩子的一生。正如周海宏教授所說,通過音樂學習,讓孩子掌握一件樂器,培養孩子的審美,提高孩子的人生品質,才是學音樂最重要的目標。如果您也認同周海宏教授的觀點,請把文章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看到吧!
Continue Reading

【學琴目的可以分為專業和業餘,但過程必須正規、專業的學習】♩.♪

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學琴只是興趣使然:“又不是要走專業的,何必搞得那麼正式,能彈就行”。這句話聽起來有道理,既然是“業餘”,就可以不那麼正規,不用那麼嚴格的要求基本功;但其實學琴只能從目的上分為專業和業餘。而學習的過程必須得正規、專業的學習。那麼就現在社會上普遍認為的“業餘學琴”和“專業學琴”進行比較,讓大家明白不管是專業的學琴還是業餘的學琴,過程必須專業、正規、系統的學習。
●從最開始的準備練琴
一、最開始的區別
專業學琴一開始就確定好了目標,是一種相似於爬山朝著心中高峰攀登的方式;而業餘學琴通常多是隨心所欲的選擇,是一種類似於滑冰滑到哪裡不重要只要是學會了就好的方式。
業餘學琴可能只是在多種樂器之中挑選了這一種自己認為比較好入門的,學習目的只是為了找點事做或者是提升個人修養。
真正的專業人士則是發自內心的對鋼琴的喜愛,為之所陶醉所傾倒,想要在鋼琴方面有所建樹,所以才選擇了鋼琴。
這就是最初的區別,很多時候,也決定了最後的學習結果。
二、想要學習的曲目
專業學琴大部分時間花在練習基礎的練習曲上,如:《Czerny》,《Hanon》,《Bach》等;而業餘學琴入門便喜歡於學習《夢中的婚禮》,《致愛麗絲》,《天空之城》這些的耳熟能詳的曲目。
真正專業學習鋼琴的人,他們的大多數時間都在練習一些我們不那麼熟悉但是十分基礎的曲子,而不是像是業餘學者一樣學習幾首大家耳熟能詳覺得很好聽的曲子來說明自己會彈琴。
其實並不是說好聽的鋼琴作品不能學,而是要知道“練習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只要把基礎打好,再遇到任何自己喜歡的樂曲,學習起來都會遊刃有餘。但是如果不練基礎只彈樂曲,那你會的曲子永遠都只有那些簡單的幾首曲子。
三、選擇老師的時候
專業學琴在選擇老師時喜歡師從鋼琴家,正如老話所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會比別人看的更高更遠一些;而業餘學琴多是找一位會彈鋼琴的老師,然後便是“老師引進門,修行看個人”了。
業餘學琴的老師在教你練琴的過程中,更多為了讓你順利通過考級,只學習一些考級的曲子而沒有更加深入的去學習鋼琴基礎知識。所以就有很多考過8級的孩子卻一些很簡單的曲子也彈不好聽。
四、練琴的想法
在練琴的過程中,專業學琴通常是大把大把光陰的消耗,認為自己只學到了伶仃皮毛,還要繼續努力;而業餘學琴只是花費了今日份的遊戲時間便學會了一首完整的曲子而沾沾自喜。
“要想人前顯貴,必須背後受罪”。這是一句很粗俗但是很有哲理的話。不要羡慕別人琴彈彈得多好,首先要想到自己有沒有付出努力。真正的“大師”每一首曲子都是用上極致的認真,傾注最大的努力和堅持不懈,才能修成正果。所以,想要學好鋼琴,一定要有專業的態度。
五、練琴的時間
專業學琴練習的時間都是海綿裡的水,只要擠擠都會有更多的時間來練習;而業餘學者的時間卻是溢出杯子的水,溢出了就沒了。
在練習鋼琴的過程中,一首曲子從會彈到彈得好,中間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去打磨,練習的時間和彈出悅耳的琴聲的程度是成正比的。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鋼琴家朗朗說過:“沒有勤奮就沒有一切!至於天才,我將其理解為一種無限的伸展性,也許一個人只要具備一丁點天才就可以擴展成很大,但是如果你連這一丁點都沒有,那則另當別論了。”
六、音樂的表達
對於許多業餘學者來說,彈琴的時候一定要端莊優雅,長袖善舞輕鬆自然的姿態,給人一種我會彈琴的炫技感;而專業人士更多為了表達曲子裡的情感,其實並不是好看的表情,是一種飽含深情的釋放。
古人曾有詩“將琴代語兮,聊寫衷腸”。意思是琴聲可以替代心中的情語,通過琴音描寫內心的情意。正如古人所說,音樂是最能描寫人心境的東西,在演奏時我們不能忽視它背後的感情。
音樂家在創作曲子時,傾注了自己的心血,在他創作的過程中,將自己的感情置於其中,引起我們的共鳴。所以我們在彈奏的過程中,不應該只拘泥於彈對,而是要將其中感情表達出來。
七、關於鋼琴考級
業餘學琴把拿到8級證書當成學琴的終極目標,覺得8級就是擁有成熟的演奏技能,迎來了來之不易的學習終點;專業學琴者卻是抱著曲子深扒,考級對於他們來說卻是可有可無的。
其實,鋼琴8級只是一個起點而已。千萬不要停止自己學習的腳步,鋼琴的演奏水準是要靠不斷練習來維持和進步的,有練不一定會有明顯的進步,但是沒練是一定會退步的,所以拿到8級證書別得意,如果沒有繼續練習的話,幾年後你會被打回原形的。
看完這麼多種對比,相信大家都對學琴的過程有了新的看法。其實,學琴的專業與否只能從學琴的目的上來區分,但是在學琴的過程中,一定是要專業的,系統的去學習。
Continue Reading

【學音樂要堅持5年以上才有用,中途放棄等於白費時間!】♩.♪

學樂器能給孩子帶來
不一樣的智力影響!

美國哈佛醫學院和波士頓大學教育研究所曾經聯合做過一項研究:他們發現,那些連續學習和演奏樂器5年以上的孩子,比那些從沒接觸過任何樂器的孩子,在認知水準方面有明顯的區別,他們尤其在聽覺辨別、手指靈巧、詞彙和非語言推理能力方面的水準普遍比較高。可以說,那些連續接觸5年以上樂器的孩子,他們的頭腦和思維往往更靈活。

學習樂器促進幼兒智力成長,這到底是如何發生的?

●聲音刺激了聽覺器官

如同胎兒的智力在與外界聲音的接觸得以發展一樣,年幼孩子的聽覺器官,長期與不同音符的頻繁接觸,接受高低音訊帶來的聽覺刺激,促進了智力的發育,提高了孩子的聽覺能力對聲音的敏感程度。莫札特3歲便開始學鋼琴,到7歲環歐洲演出時,已經識別出升A調或降E調,對聲音極其敏感。

●手指高強度的協調運動

手指作用於樂器,在高低音,不同的鍵與鍵、弦與弦、鼓與鼓等之間高強度的協調運動,手指結合聲音訓練了屈曲、推撥、彈觸等高強度的切換,長期下來能提高手指的靈活度以及協調性,最終有利於孩子智力的成長。

●樂譜在大腦的錄入與輸出間快速轉換

孩子接觸樂器演奏必定有樂譜,孩子們需要在一邊看樂譜,一邊耳、眼、口、手的協調,幫助樂譜在大腦的錄入和輸出間快速轉換,同時作用於左腦的語言功能和右腦的形象功能,最大程度地訓練了大腦的反應能力和靈敏度。

●學樂器是培養逆商的很好途徑

Adversity Quotient全稱逆境商數,一般被譯為挫折商或逆境商。它是指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

學樂器很難,堅持更難,為什麼那麼多孩子學了一段時間之後不學了呢?就是學琴“太苦”了,孩子沒有毅力堅持不住。

每天一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練琴,左右手配合的難度,節奏的複雜等等,充滿了重重困難。很多孩子學琴的過程是淚水相伴的過程,到後來都是家長逼著練的。真正靠孩子自己撐下來的幾乎沒有。

而長期堅持下來的孩子,在困難和挫折中成長,使他變成一位堅強的人,碰到困難和挫折時,更加勇敢冷靜地去面對,而不是輕易地放棄。

一個孩子如果堅持學樂器5年以上,他的逆商將超過一般人。而高逆商也將幫助孩子開啟精彩人生。

至於為什麼是5、6年以上?

大概是經過一定的時間,量變才能達到質變,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個平均值,即有些孩子可能需要比5年更長的時間,有些孩子可能不需要5年便能得到。

所以學音樂貴在堅持,這麼好的事情,可不要輕易放棄了哦!
Continue Reading

【鋼琴學不好,不外乎這幾個原因】♩.♪

十個學琴者的壞習慣,學不好琴一定有這些原因:

1.不練琴
想要馬兒會跑又不吃草,這是不可能的事情,練琴是進步最基本的,至於要練多久,這要看你練琴的品質以及你的目標才有辦法下定論了。

2. 用不對的方法
練琴最怕的就是很努力卻用不對方法,這種狀況最冤,也最容易讓自己感到挫折。練琴不是背英文單字,一次不會背十次,十次不會背到會就會的事情,不對的方法就怕你練一輩子都練不好。

3. 不會舉一反三
在學琴的階段,是否可以吸收老師所教,舉一反三是很重要的,如果同樣的東西要老師反覆提醒,教過的東西不會應用在新曲子,這樣的進步速度會變成很慢。

4. 怪樂器不夠好
沒辦法讓樂器發出好的音色,就覺得換一個樂器會更好,這是很糟糕的想法態度,厲害的演奏者都可以讓任何一個樂器發出那個樂器最好的聲音,花錢換更好的樂器是在已經進步之後的事情才對。當然,用來學習音樂的,也不要選購太差的樂器。

5. 找錯老師
學琴想學好找對老師很重要,有名氣的老師不一定對你有幫助,要知道從什麼老師身上可以學到什麼東西,或是自己哪裡不好,哪個老師有辦法幫忙你。也不是花很多學費的老師就是好老師,貴的不一定是好老師,但是好老師沒有便宜的。

6. 只練曲子
如果學琴只挑好聽的曲子練,不練練習曲也不練音階及基本的練習,這樣你的未來只有黑色的。

7. 沒有良好的基礎
這點可能是最重要的,學任何樂器之前基礎最重要,基礎有好好學,將來學什麼都快,未來碰到瓶頸無法進步,絕大多數都是因為基礎不夠好。

8. 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準備比賽跟考試曲
如果你大部分在練的曲子都是考試以及比賽的曲目,沒有去接觸其他曲目或是練習曲,你將成為一個考試及比賽的機器,通常這種學生就算曾經在怎麼有好的成績,未來也都不會走得長遠的。

9. 曲子只學一部分
把一首曲子拉完是最尊重作曲家最基本的態度,一個完整的作品是所有樂章都要學習,才能夠感受到做曲家所有想表達的,練曲子只練前面幾頁,或是挑好聽的樂章,甚至是只練習考試的那幾分鐘,都是很不好的學習態度,也感受不到演奏全曲是需要多少專注力。

10. 不聽音樂
想把琴學好,卻不認幾個演奏家,不去聽音樂會,沒有想法自己喜歡誰的演奏,學習需要榜樣,要多聽音樂才會分辨什麼是好或是不好。
Continue Reading

【99%的琴童都會有“厭倦期”,家長這樣引導,孩子才能堅持!】♩. ♪

學習任何東西都有可能遇到厭倦期,不僅是孩子,成人也一樣。不同的是,成人可以通過自我調節來度過厭倦期,繼續回到學習中,而孩子卻需要家長正確引導,才能繼續堅持學下去。

一般來說,每個琴童大概都會經歷3個厭學期:

1. 學琴1個月後,知道學琴是怎麼回事了,並沒想像中的好玩,就不想學了;

2. 學琴6-9個月後,難度有所提升,原來幾遍就能彈會一個曲子,現在幾十遍也彈不會,失去了信心,而且練習的時間也長了,就不想學了;

3. 學琴1.5-2年後,樂曲難度大增,一個曲子要百遍還不能熟練,嚴重失去信心,練琴時煩躁情緒很嚴重,功課也比較緊了,就不想學了。

實際上,孩子並不是不愛學了,而是不愛練習了。尤其是彈到有難度的曲子,既要克服技術難點,又要記譜子,費力費心。貪玩是孩子的天性,而玩耍時間被練琴擠佔,孩子自然就會產生厭學的情緒。

家長要做的首先就是分析孩子的心理,然後進行適當的引導。

如果孩子屬於第一、二階段的情況,那麼家長要引導孩子堅持將練琴變成習慣。第三階段,家長要引導孩子調整好心態,幫孩子總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努力從枯燥的練習中找到樂趣,找到成就感。

那麼家長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明確目標

家長讓孩子學琴無外乎是為了讓孩子有特長、開發大腦、培養音樂素質和堅持考音樂類專業幾種目的。

不管是出於哪種目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堅持”。

如果能堅持下來,不僅能讓孩子學有所成,而且還能鍛煉孩子的恒心和毅力,這兩種品質對孩子以後的發展都大有裨益。

●明確態度

孩子學琴,如果家長的態度無所謂,覺得孩子想學就學,不想學了就放任不管,由著他去,那麼您這樣的態度,很容易令孩子在厭倦期放棄學琴。這樣不但浪費了精力和金錢,還會讓孩子養成遇難而退的習慣,對孩子以後的人生發展將會是很大的隱患。

如果家長態度堅決而堅定,就會像督促孩子學習一樣督促孩子學琴,那麼就一定會通過各種方法引導並幫助孩子堅持下去。

孩子的意志力不堅定,對很多事物都只圖個新鮮熱乎勁,如果家長不加以干涉,那麼在練琴上堅持下去的必定少之又少。但是如果家長認真督促孩子,多數孩子都能堅持下來。

所以,在學琴這件事上,家長必須要有明確的態度,切不可左右搖擺,任由孩子隨便對待。

●堅定意志

對於孩子來說,興趣都是表面而暫時的,任何一種興趣新鮮感過了就會慢慢消失。年幼的孩子自主性不是很強,這就要靠父母的堅定使孩子堅持下去。有的孩子練琴,會有一段時間精力分散甚至不想練習,家長如果意志不堅定就會對孩子放任。

所以父母必須要意志堅定。

其實,任何學習都是貴在堅持,從練琴中讓孩子嘗試學會堅持,也是一種學習的收穫。久而久之,孩子也會逐漸克服自己的惰性,把練琴當成一種生活的習慣。

●製造音樂氛圍

家長一定要重視家庭中的音樂教育。

在家庭中製造一種音樂氛圍,可以用環境薰陶的方法。讓孩子多聽適合兒童年齡,心理,生理等特點的音樂作品,就能更好的提起孩子們學琴的興趣。

家長還可以讓孩子瞭解音樂家的故事,教孩子唱歌,教他們合著音樂節奏舞蹈等,讓孩子去感受音樂。


同時,還可以帶他們去聽音樂會,聆聽生動的現場演唱、演奏,教他們去認識樂隊中不同的樂器,辨別每一種樂器發出的美妙聲音,感受樂器獨特而富於變化的聲音表現力,逐漸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


●適當陪伴
 
家長們需要給孩子獨立練習的時間,也需要有陪伴孩子練習的時間。如果家長從不陪練,孩子可能會認為你什麼都不懂,可以不用好好彈。


所以,建議每位老師給家長儘量詳細的講解孩子練習的要點,也建議每位家長在每次練習中,都能夠先陪伴孩子練習,練幾遍後,再讓孩子獨立練琴。最後再看看孩子獨立練習的成果。


讓孩子的學琴生活就好象每天回學校、吃飯、做功課一樣,養成習慣,習慣成自然,就能慢慢堅持下來啦。


只有家長正確引導,孩子才能堅持!
Continue Reading

【學琴堅持三年以上,意味著什麼?】♩. ♪

●平衡左右腦發展
我們的左右手管轄著不同邊的大腦,而鋼琴需要左右手協調彈奏,用腳踩踏板控制音量或改變音色,以達到最佳彈奏效果,這對孩童的左右腦平衡使用有很大的幫助。

●激發想像力
鋼琴演奏需要極大的想像力,除了表達音樂家所想表達的,放入自己的詮釋也是相當重要,這部分需要有一定的想像力。而通過學習音樂過程,想像力自然而然會得到激發。

●提高學習的專注力
演奏鋼琴是一個一心多用的活動,不但要注意左右手,還要考慮到節奏,音色,情感,踏板……在這樣的練習過程中,孩子學習的專注力能夠得到很大的提升。

●做每一件事情都精益求精
學鋼琴是一個追求完美的過程,每一個音符,每一個表情記號……都要做到幾乎完美。多年以後,學鋼琴的他們會把精益求精成為一種習慣,無論現在或將來都能讓每一個學鋼琴的人從中受益、有所成就。

●擁有樂觀積極的心態
無論做什麼事情、遇到什麼困難,學音樂的人都能處之泰然、認真、細緻、耐心、樂觀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眼前或未來所發生的一切,有音樂的陪伴,一切煩惱都可以釋然。

●有著良好的心理素質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學習鋼琴的人應該有過第一次上台的經歷,那一定是心驚膽戰吧,但是學到最後必有與他人分享的一天,通過不斷的比賽、演出的鍛煉,他們在台前自然就不會膽怯了。

●善於突破自我
練琴時,學鋼琴的人總是思考某一首作品強弱怎麼處理才是我心中所想要的音色;演唱時,學鋼琴的人總是在突破某一個演唱技巧反復的嘗試尋找不同的方法;創作時,學鋼琴的人總是在琢磨如何通過手中的紙筆,把想好的太多太多的“腹稿”畫成一個個“音符”……學鋼琴就是一個不斷突破自我的過程,所以當未來在生活中遇到瓶頸時,他們會積極應對,尋找突破口。

學音樂是一種投資
其回報是無價的
學鋼琴對於孩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是一個儲存能量的過程,是一個知識沉澱的過程,也是一個“零存整取”的過程。一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你會發現,孩子的修養、素質,品行、審美都在慢慢的提升!
Continue Reading

【李如伊鋼琴獨奏會】♩. ♪

年僅十二歲的如伊將會彈奏七首作品,共一小時的演出,曲目跨越了別緻精巧的巴洛克時期、嚴謹結構的古典時期、情感細膩的浪漫時期、一直到獨特多元的二十世紀時期。希望帶給觀眾領略不同時代的音樂風格,感受音樂中豐富、多層次的美感體驗。歡迎大家前來欣賞。
小編經常對學生說,就算你考試再好,比賽獲獎,都不如彈一場獨奏會,面對好幾百觀眾,連續彈奏一小時作品更具挑戰性。何況音樂是一種表演藝術,如果整天只是考試比賽,便忽略了學音樂應有的本質。
而且國內外的音樂學院每個學期都是以一場獨奏會型式來評核學生的能力,雖然如伊同學只是業餘學習鋼琴,但也可以用專業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對小編來說,這是每個琴童都要挑戰的目標。
只要你願意接受挑戰,那我就幫你辦一場屬於你自己的獨奏會,這是非常值得紀念的,不管將來會不會走音樂這條路,你在人生中都為自己創下一個里程碑—『鋼琴獨奏會』。
Continue Reading

【家長對孩子學琴存在的認識誤區】♩.♪

誤區之一:練到高級別才請好老師
不少家長認為,孩子在學琴初期,只要隨便找個老師就行了。等練到中高程度級以上,再去請專業性較強、水準較高的老師來輔導。其實,這種做法對孩子學琴相當不利。
部分有音樂天賦的孩子被父母這樣的想法給毀了,曾遇到過好幾個這樣的孩子。本來,這些孩子資質都不錯,但由於啟蒙老師的專業技術和理論水準較低,給孩子“培養”了一些相對固定甚至頑固的壞習慣,俗稱“練歪了”。有經驗的鋼琴教師都說,教這樣的孩子比教一個什麼都不會的孩子還難。因為要改正他們的這些壞習慣,老師和孩子要付出幾倍於從前的努力和汗水。
因此,孩子練琴初期不但不能草率了事,反而應更謹慎。
誤區之二:孩子學琴越早越好
有不少家長認為,要讓孩子有出息,就必須讓孩子早點學琴,而且越早越好。有的家長甚至在孩子不滿3歲時就開始為孩子找老師,要求孩子學琴。
根據研究表明,不滿3歲或剛剛3歲的孩子,其骨骼尚未發育完全,骨質偏軟,如果一開始的姿勢沒有把握好,長時間錯誤的彈奏會對孩子的手指骨骼發育會帶來嚴重影響,例如折指。
什麼是“折指”?
”折指”是指彈奏鋼琴時,手指的第一關節會出現向掌心塌陷進去的現象,我們稱為”折指”,實際上就是手指的支撐力不夠堅挺。
”折指”會對彈奏產生什麼影響呢?鋼琴彈奏中所需要具備許多種彈奏技巧,但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把手臂的力量送到指尖,通過指尖與琴鍵的接觸把聲音彈奏出來。因此,指尖的堅實程度與敏感性,在鋼琴彈奏的過程中具有絕對重要性,它的重要性越到中級程度就越顯現出來。如果”折指”成為習慣動作,弱化了手指的支撐力和獨立性,就會影響以後手指跑動的速度和靈敏性,彈奏出來的聲音不均衡、不集中、暗淡且無顆粒性。
誤區之三:學琴就是為了考級比賽
本來,鋼琴考級比賽是對鋼琴彈奏水準的一種檢測手段,而非彈琴的最終目的。但有一些家長卻視為奮鬥目標,深陷於為考級而考級的怪圈不能自拔。不僅消磨了孩子考學琴的興趣,更阻礙了孩子琴藝的正常進步和發展。
急功近利的家長刺激了鋼琴教育市場的畸形發展。高額利潤令市場引來眾多濫竽充數者,有的鋼琴老師僅僅是自己會彈十幾二十只曲子便開始招生。教學生時,也只著重對孩子考級曲目的輔導,更有甚者一年只教學生彈三四首考試曲目。雖然這樣教出來的孩子也能過級,但基礎不扎實,實際能力與考過的級別遠遠脫節,十分不利於學生琴藝水準的正常提高。
誤區之四:跳級越快的孩子越優秀
鋼琴教學本來應從入門起步,規範化地循序漸進。鋼琴考級也是遵循這一原則提出規範化、科學化的要求,按程度深淺進行分級的。但部分家長只將考級作為孩子彈奏水準的唯一標準,盲目鼓動孩子報考與實際能力不相符的級別,甚至跳級。
打個比方:盲目考級就有如讓一個孩子僅上了一年小學後,就直接教會他四年級的語文、數學考試題,這樣考過之後又趕快接著背六年級的考題,之後再啃初中的考題……以便讓孩子能上大學,培養出一個優秀的、令人羡慕的神童。殊不知如此揠苗助長,會給孩子造成多大的損失,這就有如沙地建樓,永遠也建不起真正的高樓大廈。
家長讓孩子學鋼琴,應摒除那些功利色彩,正確引導孩子的學習目的,謹慎從師、適齡而學,不浮誇,不攀比。只有這樣才能將孩子培養成一個懂音樂、愛音樂,擁有一定音樂鑒賞力的人。
Continue Reading

【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堅持,而是堅持了才會有希望】♩.♪

今屆東京奧運男子花劍個人賽金牌張家朗,原本在8強面對俄羅斯尾段 9:14落後下,看著對手有六個賽點,小編原本以為都要輸了,但最終連追6劍以15:14反勝,隨後決賽更擊敗上屆冠軍,登上奧運冠軍寶座。
他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堅持,而是堅持了才會有希望。
放棄,有一萬個理由;
堅持,只有一個理由。
放棄,是最常見的
堅持,是最寶貴的
就像學鋼琴一樣,只要遇到瓶頸與障礙,便想放棄,逃避。
然後找了一個聽起來很棒的藉口,例如“如果不學琴,我就有更多的時間來學習了。”
”家長看不到孩子有明顯的進步,或者覺得沒有其他孩子進步大,從此放棄。
”還是喜歡的,就有時候實在沒時間練。"
“對彈琴沒有興趣。”
上面這些逃避、藉口、衝動、藕斷絲連式的放棄,都那麼輕而易舉!
放棄不是音樂,不是鋼琴,是學習。
都知道放棄是不智之舉,
但依舊有一萬個理由放棄。
而堅持,卻那麼艱難。
可是,
因為你的堅持,
使你與眾不同。
幾乎沒有孩子天生不愛音樂,但不用父母“逼”就能自覺的勤學苦練的孩子,真的也是少之又少。
孩子做事總是三分鐘熱度,
1年後開始產生厭倦、難、累,
只要能堅持不懈,
2年後一點點重拾學樂器的興趣,
3年後成習慣,變為每日必修,
慢慢的,讓音樂陪伴一生。
學音樂確實很辛苦,需要父母支持和鼓勵,每一個能堅持下來的孩子,將來都會感恩爸爸媽媽的付出和關愛。
琴路漫長,堅持下來的孩子,都將擁有藝術人生!
圖片來源:topick.hket.com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