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良好的練琴習慣

多年的教學經驗發現,有些孩子人很聰明,樂感很好,手 指條件也不錯,但是鋼琴水平就是上不去,這是為什麼呢?仔細觀察,原來這些孩子除了練琴方法不對之外還有腦袋不夠清晰,什麼叫腦袋不夠清晰?就是往往憑一 股熱情來做事,比如彈一首作品,他能很快地拿下來,粗略聽下來一般人還覺得不錯,仔細聽卻小錯不斷:音符、拍子、指法、節奏、踏板。。。你給他指出來,他 會改了這個忘了那個,很長時間達不到準確無誤,我稱之為“無腦練琴”,這種情況多數是小時候練琴不用腦的後遺症。

每 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雖然各人的智商不同,但養成了好的習慣,會將他的智商充分發揮出來。因此我們在孩子練琴時就要注意觀察和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讓他對 自己將要做的事情有個清晰的認識。老師在留作業時先把這課的練習要點跟孩子講明白,必要時示範演奏一次給孩子聽。回家之後在練習之前,家長最好先問孩子你 想做到什麼?比如在彈音階式的樂句時問他,知道彈好這句的要求嗎?

例如:要彈均衡、要分手練、慢練、要用手腕帶動、手臂要配合好等等。這些問題的答案其實孩子是知道的,如果我們練琴之前不問不強調,也許你就糊里糊塗地一遍遍地彈,沒有目的沒有方法,這叫“無腦練琴”。

我 們必須培養一個頭腦清晰的孩子,在他練習之前,弄清楚兩個問題:“要做什麼 ”和 “怎樣做到”,圍繞這兩個問題去練琴,久而久之,養成良好習慣後,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會有一個很清楚的目標和實現目標的辦法。曾經有位學生演奏遠距離大跳的 音符時經常會彈不準,在試驗多次不成功後,我用加大困難的方法來練習,本來是八度的距離我再加一個八度,彈兩個八度的距離。孩子會說:這不是更加難了嗎? 但是試驗一下後,會發現他的手臂主動打開不那麼拘謹了,再練幾次居然能彈準兩個八度的音了,再回來彈一個八度的音時發現,其實一個八度真的不是太遠。

以後我們還要逐步地讓孩子自己想辦法來解決練琴中出現的問題,孩子的能力遠超過我們的想像,他們會變得越來越聰明。

最 後就是要確保從第一堂鋼琴課起,練琴的時間就要固定, 風雨不改!最不好的是想練就練,想不練就不練,這種壞習慣是今後“一事無成”的開始!孩子每天從幾點開始練琴,練到幾點,應該是個不可輕易改變的規矩。一 旦開始練琴了,那練琴的時間裡不可以輕易離開琴凳。家長和孩子可以一起規定一個中間休息的時間,一切“喝水,上廁所”之類的藉口都必須在休息時間裡完成。

Continue Reading

【越早學音樂 腦袋越靈光】♩.♪

http://www.muzik-online.com/zh-hant/node/2060

小 孩子學樂器時,他們也鍛鍊了許多和聽力相關的能力。上個月一篇研究成果就指出,在童年學習音樂可以造成腦部變化,而且在課程停止多年之後仍不受影響。西北 大學的研究者發現,小時後接受音樂訓練的大學生善於從一片複雜的聲音之中挑出某一特定聲音,而且就算他們已經多年沒接受訓練也一樣能辦到。

 在 幼年學習音樂不但能增加一般人對於特定聲音的辨別能力,還能改善年長者聽力損失的情形。專家在一項對持續練習樂器的人所做的 研究中發現,隨著音樂家年紀增長,他們的聽力神經系統和非音樂家的人一樣會衰老,但是年長音樂家仍保留了腦部的功能,他們的中樞聽力處理技巧仍能幫助長者 從嘈雜的背景中辨識特定的聲音。

 加州大學的研究者則試圖解開「絕對音準」──一種能準確辨認任何音高的絕佳 才能──的基因謎團,以及這項能力和早期音樂訓練之 間的關係。他們目前正試圖辨識擁有絕對音準之人的基因圖譜,他們更推測使這些基因發展為絕對音準能力表現的關鍵,正是早期的音樂訓練。事實上,幾乎所有擁 有絕對音準的人的確都曾在童年學過音樂。

 科學家亞歷山卓‧帕爾伯利-克拉克(Alexandra Parbery-Clark)也指出,「如果孩童在3、4歲時開始學習音樂,他們不但可以鍛練聽力,在專注力和記憶力上都會有不錯的助益。」

 發 現音樂可以開發那麼多功能,聽來十分夢幻,但是研究者也承認目前尚無最好的方法應用這些發現。而家長們也不用急著把小孩推進 音樂教室,因為專家們也說,家長應該先找到最能吸引小孩和符合家庭生活模式的學習方式和樂器。畢竟,學音樂最重要的還是興趣和技巧,小朋友能夠樂在其中才 是最重要的關鍵。

 「我們希望大家認識音樂在我們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而不必然是『喔!我們想要你擁有更好的認知能力,所以我們要帶你去學音樂』」帕爾伯利-克拉克表示,「音樂很棒,音樂很奇妙,音樂也很有社會性,我們該讓小朋友享受音樂真正的模樣。」

Continue Reading

初學鋼琴,陪練最重要

初學鋼琴的小孩,家長一定要陪練,一開始就要讓孩子覺得練琴不是他一個人的事情,而是一起共同的任務。我覺 得父母,要常常和孩子交流, 問老師今天說 了什麼,你聽得懂嗎,這裡不是很明白,你能不能解釋給一下。這種互動,首先讓孩子感覺他是不孤單的,其次鼓勵了孩子學習的自信。

小孩子學 琴,爸爸媽媽一定有很深的體會,陪孩子練琴是個苦差事。但不陪練不行,在決定讓孩子學琴以前,家長要問自己幾個問題。其中最關鍵的,就在於孩子學琴 之後,家長是否能給予大量的支援和時間。初學鋼琴的兒童家長,應該完全參與孩子的學習過程,在課堂上認真領會老師的要求及意圖,在孩子平日練琴中,用適合 孩子特點的方法,落實老師的教學要求,幫助孩子理解和消化老師的教學內容。由於學齡前兒童專注力較弱,建議每天練琴時練次數,例如早上彈十次,中午彈十 次,下午彈十次,同時要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這比起每天練一個小時更有效率。建議家長一定要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陪孩子練琴,根據老師在課堂上的要求及筆 記,及時糾正孩子在練琴中出現的偏差和錯誤,使其少走彎路。等孩子稍長大一些,基礎打好了,學琴程度深了一點,家長就不必貼身陪練。

根據 人腦記憶的規律來看,孩子的記憶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是很有限的。人的記憶能力,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任何接觸過的東西,在沒有達到牢固記憶的狀態下,不及 時地溫習都會有被完成遺忘的可能。對某種知識記憶的難易程度,不是只看它以前是否曾經接觸過,而是看它能否與你腦子里面已經掌握的知識建立起某種邏輯關 係。有關科學實驗表明,當人腦接觸某個信

Continue Reading

學鋼琴增進雙手協調激發大腦可塑性

【 學鋼琴增進雙手協調激發大腦可塑性】♩.♪

近年來,大腦的「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受到科學家的廣泛研究。認為大腦具有自動重建來應付外界工作的能力,使大腦的內部結構與組織能夠達到最佳的工作要求。

今年,在布拉格舉辦的歐洲神經學會年會上,義大利米蘭的聖拉斐爾大學醫院(University Hospital San Raffaele)在會中發表研究表示:沒有音樂基礎的受試者在完成2週規律的鋼琴訓練後,不只雙手

技 巧度明顯變得較佳,腦部的變化也很可觀。顯示出神經可塑性會在大腦常用區域之間自動建立較好的連結,使功能的展現更佳。研究顯示,即使是短期的雙手靈巧度 訓練,也能使左側與右側的大腦半球產生較佳的協調性與活動平衡;同時音樂刺激也會引起參與協調運動的大腦灰質重建。音樂練習能大幅度改善大腦活動的自動重 建情形,在許多研究中已得到結論。

僅10天雙手訓練
大腦已出現明顯變化

如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要求12位無音樂基礎的受試者於2週內在電子琴上完成10首35分鐘長的練習曲。結果發現所有的受試者在運動技能上

Continue Reading

學音樂並非沒出路,沒出息的是你的「態度」

http://ohbabyback.pixnet.net/blog/post/36923669

今天剛好看到了一篇新聞,在說關於學音樂之後沒有出路的問題

而這裡面還有幾個音樂界的高材生跳出來說,「學音樂當興趣就好」

這番言論出來,真不曉得要砍去多少想學音樂的學生…

也打消多少家長栽培小孩當音樂人的念頭了…

 

雖然我不是音樂人,但我也是這波「畢業等於失業熱潮」裡的一員

不要說:學音樂,畢業等於失業!我們公平點來說…

是對所有畢業生都是如此!從學校畢業了就要到社會上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