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彈琴沒天分?還繼續學嗎?】♩.♪

很多家長在孩子學了一段時間鋼琴之後開始糾結了到底要不要繼續學呢?這是什麼原因?因為他們發現有存在以下這些狀況:

狀況一:孩子學習鋼琴已經一段時間了,進度卻進展的很緩慢或絲毫沒有進展。

狀況二:孩子不太喜歡往音樂方面發展,未來的成就預期可能不高,甚至繼續學琴,教學都有困難。

這個時候你可能會問:我的孩子有沒有“音樂細胞”、“音樂細胞”可以培養嗎?沒音樂細胞還要繼續學鋼琴嗎?……

碰到這種情況,首先我們不要著急,先問一下孩子,愛不愛音樂呢?

如果你希望讓孩子有音樂的體驗,才安排孩子參加鋼琴課程。那麼請你務必認真的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孩子喜歡學音樂嗎?

即使孩子的進度比同年齡的兒童緩慢很多,甚至老師也表明孩子在音樂方面不具特殊潛力,如果您的孩子本身並不因此受挫,仍然樂在其中,那麼我們其實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

我們來聽一個小故事:《學音樂孩子更聰明》(Good Music, Brighter Children)一書的作者Sharlene Habermeyer,曾在書中寫道:

"我五歲大就開始學鋼琴。七歲時,鋼琴老師告訴爸媽,讓我繼續學琴不只浪費她的時間,也浪費他們的錢。
“兩年了她還不會看音符; 在音樂上她永遠無法達到什麼境界。”她語重心長的解釋。
在決定停止我的音樂課程前,媽媽問爸爸的意見,爸爸反問:“她喜歡音樂課嗎?”“喜歡!”媽媽說,“非常喜歡。”
“那就讓她跟著老師學。”爸爸簡單的回答。
謝謝他們的決定,當時我太小,還不瞭解停止音樂課的後果。我的父母看我彈鋼琴很快樂,覺得喜愛音樂比熟練音樂技巧更重要。"

雖然作者表示她的老師並沒有判斷錯誤,她真的不是音樂神童,也沒有大師級的演奏技巧,但她後來讀到大學的藝術學位,並對於音樂的彈奏和喜愛不曾間斷過。音樂更深深的牽動她的生活。

許多家長會說,是不是我的孩子天分不夠?然而天分並沒有個標準。

天份的標準該如何定呢?由誰來定呢?即使是智力測驗或性向測驗專家,都無絕對的把握和資格來判定任何人具有天份與否,更何況,判定的標準在哪裡? 如果能力不及莫札特,是否都算不及格呢? 那麼,全世界的音樂系校,大概全部要關門了。

如果孩子已有六分天份,但在父母或老師眼中,至少要八分才算天份,孩子若喜歡音樂,是不是也要被摒棄在外,無資格進入音樂的世界中學習呢? 甚至即使孩子處處顯露不出半點天份,卻仍然對音樂有滿腔的執著和熱愛,您認為這樣的孩子該不該給他(她)學習音樂的機會呢?

更何況,即使是有天份的孩子,也不是每一個在學習的最初階段,就一定嶄露頭角,有些是經過許多年毫不起眼的默默學習之後,才突然綻放出她(他) 的才華,讓眾人跌破眼鏡的例子不是沒有,可能比一開始就受到矚目的還更多呢!

家長們一定要記住: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發展模式,沒有任何兩個孩子是一模一樣的,即使是雙胞胎也是獨立不同的個體。書上的理論只是綜合多數兒童的平均狀況,是一般情況時的參考依據。

孩子對音樂十分有興趣,但學習狀況卻落後,也許是孩子正以自己獨特的思考方式在摸索瞭解音樂,旁人用傳統的標準判斷,未必真能瞭解孩子。孩子的能力發展速度,快慢因人而異,早熟或大器晚成的例子,應該屢見不鮮吧!

所以,當音樂學習進展不順利時,鋼琴課是不是浪費錢,要看您對學音樂的價值定義是如何,也要看孩子從中獲得的是什麼,以及自己有沒有努力激發孩子的學習潛力。

【網絡轉載】

You may also lik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