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給年輕人的音樂訓示》

1.      培養耳朵的感覺是最重要的。從小就刻苦訓練用耳朵分辨音色和音調。鐘聲、窗框內的玻璃、布谷鳥──試找出它們的音色。

2.      你要勤練音階及指法。但許多人妄以為只要他們日日長時間單純反覆練習指法,夢想便會成真。就如學語言時不斷呢喃重覆A-B-C,愈說愈快,也是徒勞。要聰明地利用時間。

3.      不會發聲的鋼琴早已發明了,如果你試彈過就知道它一點用處也沒有。正如不能跟啞巴學說話一樣。

4.      演奏時請數拍子!不少演奏家演奏得像酒鬼一樣,不要以他們為榜樣。

5.      要趁早學習和音的基本規律。

Continue Reading

什麼是『鋼琴老師』 Jacky Lau 3月號

教學多年來一直發現香港學生的基本功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例如手掌下陷,手指第一關節扁平等等。導致這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老師沒有注重基本功的訓練,甚至有些老師連基本功都沒有,浪費金錢都是其次,教壞有心想學的學生是多麼的可惜啊 ! 家長必須了解,香港沒有一個特定的標準或守則,沒有專業公會監管鋼琴老師的教學質素,所以就會出現很多不合規格的老師,而這些老師都會直接影響下一代的質素,下一代成為老師後又會影響下一代,無止境的一直影響下去。

一位合格的鋼琴老師除了要有精良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有顆『準備用心』的良好心態,就如同一個好的廚師,每天都想著如何烹調出好菜,來滿足果腹之人;又像一位裁縫師細心縫製衣服,只為了讓穿在身上的人都能感受到舒適合身。

技巧可以不斷精進,但『良好的心態』卻是一開始就得具備,這就是所謂的『職業道德』,它很重要,等同於良好的『工作心態』。這一切不會因為你是學藝術的而有所不同,相反地,我們更應該表現出學過藝術的素質,表現出應有的程度,才不枉費既有的栽培。

『鋼琴老師』有了『老師』兩個字,就不只是鋼琴的問題,而是鋼琴和教育的結合,且『教育』還要在『鋼琴』之上,因為沒有『好的教育觀念』,就算

Continue Reading

請不要忽視演奏傷害

【明報專訊】一般人以為小朋友玩樂器姿態不正確,才會造成肌肉痛楚,引起關節炎,但著名鋼琴家羅乃新在輝煌成績的背後,一直承受彈琴引致的手部痛楚,更兩度做手術治療,原因只為「愈痛愈威」。  她昨日笑言﹕「我以資深受害者身分,見證玩樂器與痛症關係。」

鋼琴家羅乃新曾忘形連續彈奏11小時,終因肌肉勞損過度患上腱鞘炎,要兩度做手術治療, 現時手腕上仍留有疤痕

「彈琴不痛一定是懶」

自小學習鋼琴的她,1960年在美國留學期間,感到手腕很痛楚,證實患上腱鞘炎(關節炎一種)。她四出訪尋骨科醫生治療,但仍無濟於事。她說﹕「每次打針後,維持3星期又復發,無可能一世打針。」她要求做手術根治。1971年往英國演奏期間,舊患復發,手部完全不能活動,再次進入手術室。
羅乃新回憶,造成當日的痛楚,自己有責,「當時音樂學院霸琴室不易,所以一坐在鋼琴前,就忘形地彈,11小時不休息,爭取一分一秒」,她形容,身旁的同窗認為「如果彈琴不痛,一定是懶啦﹗」於是她啞忍手腕痛楚,亦堅持要彈。她說﹕「我當時心想,俗語有云﹕No pain no gain(沒有痛楚不會成功),手痛是練琴指標,愈痛就愈威﹗」
對於當年的天真想法,羅乃新坦言很可笑,並說﹕「現在要改了,應該說Know your pain, find your way, sure to gain(知道痛楚根源,找辦法解決,一定會成功)」,又提醒練琴學生「有痛就要求醫」。

 

Continue Reading

鋼琴教學中常見的三種學生

老師愛才可說是自古以來不變的事實,在教學上當遇上一位各方面條件不錯,反應良好,體格,手掌寬大具佳的學生時,為師者如獲至寶地來愛護這個學生,盼望他日後能發揚光大,並設法栽培他.反觀為師本身的知識,無論在琴藝上,教學程序的安排能有系統性的組織,來提昇學生的學習課題,這些認知若不夠徹底,就不足以提昇這位學生將來成為大音樂家的地位.

 今日學鋼琴的學生比起十多年前,無論在軟體,硬體上有太多的進步.今天他們既然處於新知的領域中,師資陣容強勁,音樂常識豐富之情況下,在學習的需求上也會自我提高,筆者現將學生作個歸納分析再採取有效的方法來指導他們.

 (一) 接納型

 學生極為聽話,老師所教,所要求,他們都一一順從,全盤接受,下次上課也能全數交卷

教導這一類的學生(接納型)容易能將之塑造出成為一個頗有成績的學生,對他們加以指導他們

Continue Reading

返璞歸真

常有人問我有關所謂的技巧,所謂『技巧』(technique),範圍其實遠比一般學人追求的『技術』(skill/technical skill)為廣,亦遠為重要。

例如指法(fingering)、顫音(trill)力度與速度的掌握、分解和弦(arpeggiando)的平穩奏出、十六分音符(semiquaver)段落平均如『大珠小珠落玉盤』般自然流露等,都只是技術層次的鍛練。

事實上,要彈出聽來複雜而引人入勝的炫人樂段,其實不難,所需的只是時間練習而已;但要彈出像巴克豪斯(Wilhelm Backhaus,1884-1969)於貝多芬《第四鋼琴協奏曲》(OP.58) 開首極為簡單之五個小節的那份功力,卻要花上一生的功力。

鋼琴這樂器除了能發出響亮與柔弱的聲音,還能奏出強弱之間許多許多層次的聲響。真能造出這種種不同聲

Continue Reading

十二星座的音樂大師

白羊座–巴赫   

白羊座的巴赫(Bach)生於1965年3月21日,他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音樂家,他將複調音樂發展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對小提琴協奏曲形式的完善,對鋼琴曲的發展,為交響樂的出現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於是被譽為”近代音樂之父”。巴赫的創作極為豐富,流傳下來有五百多首音樂作品。他的兩卷《平均律鋼琴曲集》被尊為音樂聖經,《布蘭登堡協奏曲》充滿著白羊座特有的活力與熱情。音樂被認為是流動的建築,巴赫的音樂結構感很強,仿佛每個旋律都能為獨一無二的細節,組合成氣勢恢巨集的宮殿,因此巴赫成為了巴羅克藝術的巔峰人物。白羊座還誕生了”交響樂之父”海頓,拉赫瑪尼諾夫,穆索爾斯基等音樂大師。

金牛座–柴科夫斯基   

金牛座的柴科夫斯基(Tchaikovsky)生於1840年5月7日,是俄羅斯最偉大的音樂家。提到芭蕾舞,人們一般都會首先想到熟悉的《天鵝之舞》,除了《天鵝湖》之外,《睡美人》《胡桃夾子》兩部芭蕾舞經典曲目也都是柴科夫斯基的創作。除此之外,為他贏得世界聲譽

Continue Reading

研究:音樂喜好能斷定人的性格

Musical tastes and personality type are closely related, according to a study of more than 36,000 people from around the world.
一項針對全世界三萬六千多人的調查顯示,人的音樂品味與個性緊密相聯。
  
Researchers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say people use music to define their identity.
劍橋大學研究人員表示,人們可以通過音樂來判斷對方大概是怎樣的一個人。
  
People often view rock fans as artistic or rebellious, classical buffs as intellectual and rap followers as athletic or hostile.
搖滾樂迷通常比較有藝術氣質或者反叛、古典樂愛好者則較有文化修養,而說唱樂迷則比較有運動天賦,但容易產生對立情緒。
  
The university’s Dr Jason Rentfrow said: “Even though our assumptions may not be accurate, we get a very strong impression about someone when we ask them what music they like.”
劍橋大學的傑森.倫特弗洛博士說:「儘管我們的假設不完全準確,但我們往往通過詢問對方喜愛怎樣的音樂來形成對對方的看法。」

During the study, sample groups of subjects regularly made the same assumptions about people’s personalities, values, social class and ethnicity, based on their music taste. The profiles of fans of each of the genres was sharply distinct.
調查發現,很多人都根據別人的音樂品位來判斷對方的性格、價值觀、社會地位和種族等,不同音樂類別愛好者的個性有著鮮明的差異。
  
Dr Rentfrow believes his paper, entitled You Are What You Listen To, demonstrates how music can reinforce stereotypes and social prejudices.
倫特弗洛在這篇題為《You Are What You Listen To》的報告中說,音樂確實能強化人們的傳統觀念和社會偏見,但這往往有偏差。
  
However, he said: “Heavy metal or punk fans ended up being much more friendly than the stereotype would have us believe; agreeable, warm.
他說:「與傳統觀念相反,重金屬或朋克音樂樂迷有時更友善、熱情和平易近人。」

“The basic message is that we can learn an awful lot about someone if we know what kind of music they like bit it doesn’t tell us the whole story.”
「如果我們知道某人喜好什麼音樂,就可以對他的性格有許多瞭解,但是儘管如此,我們也不以自以為是的斷定這是他的全部性格。」

Classical: Upper class, personable, intellectual, unattractive and boring
古典樂:上層階級、和藹、智慧、缺乏吸引力、乏味
  
Jazz: Friendly, emotionally stable, with a limite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Rap: Lower class, athletic, energetic, hostile
說唱樂:低層階級、活躍、愛運動、有敵意

Continue Reading

學音樂的孩子 小心演奏傷害

轉載自2010-7-17《自由時報》學音樂的孩子 小心演奏傷害
〔記者黃良傑/屏東報導〕

廣告台詞「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深入人心,但現在有研究指出,學音樂的孩子更要小心演奏傷害!

音樂系逾半學生曾受傷

屏東教育大學音樂系與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研究發現,音樂系一半以上學生曾出現「演奏傷害」,兩校向家長發出警語,提醒學音樂的孩子要注意正確的演奏姿勢。

「音樂班學生易疏忽了演奏傷害,如同體育班學生常忘掉運動傷害!」屏教大前人文社會學院長、音樂系教授伍鴻沂說,他與高醫大醫學系復健科助理教授陳嘉炘研究調查,發現台灣學音樂的小朋友,年紀越來越小,臨床上,演奏的傷害卻越來越多,令人憂心。

在一百零一位有效的受訪音樂系大學生中,高達四十.九%有演奏受傷與治療經驗,因技術錯誤受傷有五十二.六%,過度使用而受傷有三十三.三%,因演奏受傷而停止練習有二十二.四%,因演奏受傷而停止比賽有八%。

值得注意的是,受傷學生中有一半表示有後遺症,且一邊治療時仍一面練習,其中十%的受傷者,經治療後沒明顯改善,但還是繼續練習。

伍鴻沂、陳嘉炘對問卷結果,既驚訝又憂心。伍鴻沂說,大家都知道運動傷害,卻忽略了音樂傷害,超過半數音樂系學生有因練習造成傷害的經驗,這數字很值得警惕!

學習樂器原本是興趣,卻因家長或學生的錯誤認知,過度操練,反而對身體造成極大壓力,最常見的生理症狀有手心冰冷、肌肉僵硬、反應遲鈍,甚至發抖,導致影響演奏。

演奏與運動一樣須暖身

兩所大學研究也發現,音樂演奏者常受傷而不自知,又迫於演奏需要,無法即時處理,導致累積成為運動傷害,其中以交響樂團的提琴手最常見,而國內臨床也常見音樂比賽或考試時,學生因過度集中地練琴而造成肌肉拉傷、肌腱炎。

伍鴻沂強調,演奏與運動一樣都要先暖身,更不要因比賽成績逼迫孩子長時間密集練習,會導致肌肉僵硬,造成了演奏傷害,恐被迫中斷音樂之路。

Continue Reading

性格對彈琴的影響

每個人都有對事情不同的處理方式,每個人都有對事情不同的感受,世間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我們通常把一個人處世的習慣稱作性格,比如:內向、外向、感性、理性等等。性格究竟是什麼呢?
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以一定的方式去做,比如:積極的、糊弄的、興奮的、隨意的等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態度。我們對事物的看法是受到環境、思維、教育等因素影響的。人經常的對某一類事物以固定的態度去處理,長時間的就形成了對事物固定的某種處理態度,就是說我們會以某種較固定的情緒去處理一些事物。比如:一個工作很繁忙的人,情緒上就容易急躁,而長時間的情緒急躁,就會使急躁不僅僅表現在工作中也表現在生活裡,表現在所處理的每一件事情上,而我們對這種由於急躁而產生的處世方式成為性格。這種例子很多,不一一列舉。
當一個人具有較固定的情緒時,在彈琴上就會有所體現。急躁的人彈琴急躁,懶散的人彈琴也懶散。這種情緒對彈琴的影響是很大的。彈鋼琴是表演藝術,是通過演奏者調動各種各樣的情緒來表達音樂感受的,性格傾向嚴重的人,雖然也可以調動各種各樣的情緒來表達音樂感受,但無論怎樣表現都會像照相機的濾光鏡一樣,把所演奏的音樂帶上個人的性格傾向,這樣音樂的表現就不夠真實。就像一個笑話所講的,一句話經過幾個人相傳之後就完全走樣了,這就是因為每個人都在這句話中加上了個人的因素。音樂表現也是一樣,演奏者要力爭真實的展現作曲家的情感,加上過多的個人因素就會使音樂走味。所以調整性格是學琴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
有一句古話:江山易改,秉性難移。改變性格談何容易。有許多家長會有所感受,自己的孩子性格多樣,並無法確定性格的傾向。實際上確定孩子性格是很容易的一件事,那就是以平時、平常的處世狀態為標準。每個人都是有一定利益範圍的,只不過利益的範圍有大有小。內向的人因利益範圍較小而懶散;外向的人因利益範圍較大而急躁,但無論內向還是外向,只要涉及到個人利益時,就沒有不急的。
性格的產生是由於長期某種固定的情緒,急躁、懶散、平和、熱烈等都是情緒的體現,所以我們要改變性格的辦法就是改變其彈琴時的情緒狀態。急躁的人以慢速彈琴、音樂語氣來平和情緒;懶散的人以大聲數拍、嚴格的動作標準來提高情緒狀態,同時輔助以注意力集中的訓練來統一利益範圍。當注意力集中時無論是什麼性格,情緒狀態都是一樣的。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當孩子的情緒穩定時性格就會發生一定的變化,經過長期的、正確的調整,孩子的性格就會按照我們的想法調整至合適的程度。
這樣通過彈琴時對性格的調整,不僅會使孩子鋼琴學得好,而且為學習一切打下基礎,這就是古人常說的一句話:學藝先學做人~~
Continue Reading

學鋼琴有利於孩子逆商的培養

逆商AQ來自英文AdversityQuotient全稱逆境商數,一般被譯為挫折商或逆境商。它是指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一個人事業成功必須具備高智商、高情商和高挫折商這三個因素。在智商都跟別人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挫折商對一個人的事業成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面對逆境,如果選擇了放棄,也就是選擇了失敗。在人生的旅途中,一些人雖然也曾經努力過,但收效甚微。這是因為在前進的旅途中遭遇了困難,漫長的,看起來毫無結果的征途使他們厭倦了,於是,他們就會停下來,尋找一個避風的港灣,在那兒躲避風浪。

高AQ可以幫助產生一流的成績、生產力、創造力,可以幫助人們保持健康、活力和愉快的心情。有研究顯示,AQ高的人手術後康復快,銷售業績也遠遠超過AQ低的人,在公司中升遷的速度也快得多。

高AQ是可以培養的,並且最好是從小培養,所以現在許多教育機構都在提倡挫折教育。

現在城市裡的孩子生活條件都很優越,都很聰明,就是缺少情商和逆商。一位優秀的人必須具備哪些條件呢?很多人會說是金錢和地位。金錢和地位確實是一位成功人士的象徵,我不否認。但光有金錢和地位不代表他們很優秀。我認為一位優秀的人必須具備很高的智商、情商和逆商。沒有聰明的大腦和豐富的知識不可能成就一番大事業;沒有親情、友情和愛情,即使有很多的金錢和很高的權利地位,他定是一位孤獨的人,也是世上最可憐的人;逆商往往是很多人缺少的,不經歷風雨不會見彩虹。在困難和挫折中成長,才能讓他變成一位堅強的人,所以不要埋怨痛苦和挫折。碰到困難和挫折時,應該勇敢冷靜地去面對。所以說必須具備很高的智商、情商和逆商他(她)才稱得上是一位優秀的人。

學鋼琴很難,堅持更難,為什麼那麼多孩子學了一段時間之後不學了呢?就是學琴太苦了,孩子沒有毅力堅持不住。每天一個小時的練琴,左右手配合的難度,節奏的複雜等等,充滿了重重困難。很多孩子學琴的過程是淚水相伴的過程,到後來都是家長逼著練的。真正靠孩子自己撐下來的幾乎沒有。

有的家長說,我先不買琴,等孩子學段時間後,能堅持我就買。其實這種想法對孩子逆商的培養是沒有好處的,一開始就沒有培養孩子堅持到底這種想法,家長如果動搖,孩子肯定堅持不了。想好要學就學到底。我們學校有位老師的兒子在學鋼琴,已經學了一段時間,她說還不想買琴,怕孩子堅持不了,買了浪費。我說:“虧你是老師,不是害你兒子嗎。你自己都不想兒子堅持,難道你兒子還堅持的下去嗎?這對孩子的逆傷培養是沒有好處的,以後孩子遇到困難你就叫他逃避嗎?孩子的毅力是靠父母培養的,……。”她聽了我這翻話大受刺激,上個星期已經去看鋼琴,準備買了。

我有位學生從4歲開始學琴,現在上小學二年級了,她媽媽說孩子學習根本不用操心。問孩子學習累不累,難不難,孩子說不累不難,最難就是練鋼琴了,如果能不練琴就好了。一個孩子如果堅持學鋼琴6年以上,他的逆商要超過一般的人,以後對他的人生是很有幫助的。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