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鋼琴的一十七個好習慣】♩.♪

網路轉載文章

分享練琴時的習慣,你(妳)符合幾項?

習慣一:彈琴前做些手指拉伸的動作。
動作以手指韌帶的拉伸為主,不要太用力。目的類似於跑步、游泳前的準備運動,能使你更快地進入彈琴狀態。冬天的話可以先抱會兒熱水袋暖暖手。

習慣二:堅持每天彈一段哈農。
只要你開始彈哈農了,就堅持每天彈一段。 這樣,即使每天沒太多時間碰琴,也能使你的水平不至於退得太厲害。 對初學者來說,每天彈哈農更能保持穩定的進步。

習慣三:由慢至快。
慢練的好處實在太多,我就不說了。 總之,慢練就是王道。

習慣四:第一遍彈就重視譜子上的每一個符號。
許多人第一遍彈都會忽略譜上的表情記號,然後在彈熟後改,其實在第一遍彈時就注意表情符號更能加深對曲子的理解。

習慣五:彈琴時備一支鉛筆。
很多時候譜子上並沒有詳細的指法、強弱指示,這時候,就需要用筆來把我們自己認為合適的指法、強弱等記號標上去。 記住要用鉛筆,不然寫錯很難改哦!

習慣六:沒彈熟一首曲子前少聽錄音。
錄音只不過是一個參考,沒彈熟就听錄音往往會導致我們去模仿錄音,從而盲目追求速度,並失去自己對曲子的理解。

習慣七:學會分段練習,單獨揪錯。
不要每次都從頭彈到底,第一遍彈一首曲子是先把它分段,熟悉一段以後再練下一段。 一旦發現哪裡有錯誤,要單獨把錯誤的地方挑出來改正。 分段練習也更有利於曲子的整體把握。

習慣八:盡量保持良好的手型。
不論彈什麼曲子,不論用什麼速度彈,盡量保持良好的手型。 也許有人會說:速度上去了,手型就沒法保證了。 其實不然,能在高速彈奏中保持良好的手型也是檢驗基本功是否紮實的標準之一。PS:在你沒有達到大師級水平前,不要問為什麼錄像裡鋼琴家的手型、觸鍵並不 符合要求。

習慣九:彈與自己水平相近的曲子。
很多人喜歡彈超出自己水平很多的曲子,這樣做其實是有害而無益的。 曲子超出自己水平很多,你就很難保證自己技術處理上的準確性,甚至會有大量的錯音。 而且以後即使有水平彈奏這曲子了,也很難改回來。

習慣十:學會背譜。
很多好老師都會要求學生有目的的背譜。 這並不僅僅是在鍛煉你背譜的能力,而是要你有更多的保留曲目。 這樣既能提升對曲子的理解,也可以偶爾在人前“秀”一下。

習慣十一:明確每天練琴的目標,不要同時練很多曲子。
和學習工作一樣,練琴也需要有目標。 比如確定今天要練熟曲子的某一段,或者要把某首曲子背出來等等。 不要盲目地同時練很多曲子,囫圇吞棗式的練習會使你感到進展緩慢。 相比之下集中突擊一到兩首曲子效果會好很多。

習慣十二:嚴謹至上,切忌得過且過。
彈琴不嚴謹可以說是業餘彈琴者的通病。 彈琴過程中難免會有各種各樣的難點,這時千萬不能有得過且過的心理,每啃下來一個難點,水平就上個台階。

習慣十三:經常使用節拍器。
雖然曲子的節奏是活的,但在曲子的框架沒成型之前,多用節拍器。 節拍器控制節奏只是它最基本的功能。 在彈奏練習曲時,可以靠節拍器實現逐漸提速。

習慣十四:經常返工以前彈過的曲子。
所謂“溫顧而知新”,已經彈過的曲子並不代表已經真正掌握它。 許多樂曲理解、技術處理上的要點第一次彈完曲子時並不一定會理解,都需要在水平更進一步後,靠返工來鞏固、認識。

習慣十五:避免超負荷的練習。
今天就看到一個“彈琴彈到手疼”的帖子,或許是練習方法上的問題,但超符合練習也會導致手疼。 雖然苦練、多練的確有利於技術的進步,不過也要有個度,彈的過多也會傷手,反而不利於進步。

習慣十六:堅持唱譜。
在初級階段,唱譜能加快識譜速度,提高視奏能力。 其實,在拿到新譜子時,唱一遍旋律,便可以對曲子有個大致印象,即使練熟了,堅持唱譜也能使演奏者對樂曲的旋律、情感方面的理解帶來幫助。

習慣十七:學會保護雙手。
很多男同胞都喜歡打籃球、攀岩等等戶外體育運動,其實這是很容易傷到手的。 輕則韌帶拉傷,重則骨折,這對我們彈琴者來說是致命傷。許多女孩子都喜歡留長指甲,這也是彈琴的大忌。

最後總結一些關鍵字做為中心:嚴謹、紮實、堅持、合理、適度、動腦。

Continue Reading

李斯特學派 / the school of Liszt

嚴格說來,李斯特並未建立一套自己的教學系統。在後期 教學中,他除了私人學生之外,投注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運作他所創立的大師班 (Master Classes)。這些班通常每週上課三、四次,每次兩小時或更長。他任由大師班的學生挑選他們想彈的曲目,而他的角色只是產生一種氣氛,讓年輕的天才

吸收他個人所散發的吸引力,並且沉浸在他的成就下而成長。

 

李斯特的演奏風格,由於缺乏直接資料一窺奧秘,而間接資料又常失之於主觀,因此,李斯特的書信、授業弟子及當代人士的日記或評論就成為重要的研究方向。

根據他數位弟子們所留下的筆記、書信甚至晚期的訪問錄音,在詮釋教學方面做如下的歸納:

 

1、首重音樂情境的表達,李斯特極為厭惡機械式、無感覺的彈奏,他總是希望學生具備作曲者

的眼光,並以聲樂的表達方式邊彈邊唱。他常說:「不要僅在追逐演奏技巧上的成功,而要努力彈奏出作曲家意圖構想的效果。」

 

2、詮釋作品時,應尋求合乎自然的表達,並以說話般的語氣來彈奏。他常說:「要天真、簡單而直接,不要將所彈奏的複雜化,不要誇大表情而應該追求精緻。沒有任何作品需要故意做作。」

 

3、激發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常勸學生培養個性而非一昧地模仿。

 

4、注重學生的成熟度與選擇曲目的關聯性。例如有一次Valerie Boissier在詮釋一個作

Continue Reading

養成良好的練琴習慣

多年的教學經驗發現,有些孩子人很聰明,樂感很好,手 指條件也不錯,但是鋼琴水平就是上不去,這是為什麼呢?仔細觀察,原來這些孩子除了練琴方法不對之外還有腦袋不夠清晰,什麼叫腦袋不夠清晰?就是往往憑一 股熱情來做事,比如彈一首作品,他能很快地拿下來,粗略聽下來一般人還覺得不錯,仔細聽卻小錯不斷:音符、拍子、指法、節奏、踏板。。。你給他指出來,他 會改了這個忘了那個,很長時間達不到準確無誤,我稱之為“無腦練琴”,這種情況多數是小時候練琴不用腦的後遺症。

每 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雖然各人的智商不同,但養成了好的習慣,會將他的智商充分發揮出來。因此我們在孩子練琴時就要注意觀察和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讓他對 自己將要做的事情有個清晰的認識。老師在留作業時先把這課的練習要點跟孩子講明白,必要時示範演奏一次給孩子聽。回家之後在練習之前,家長最好先問孩子你 想做到什麼?比如在彈音階式的樂句時問他,知道彈好這句的要求嗎?

例如:要彈均衡、要分手練、慢練、要用手腕帶動、手臂要配合好等等。這些問題的答案其實孩子是知道的,如果我們練琴之前不問不強調,也許你就糊里糊塗地一遍遍地彈,沒有目的沒有方法,這叫“無腦練琴”。

我 們必須培養一個頭腦清晰的孩子,在他練習之前,弄清楚兩個問題:“要做什麼 ”和 “怎樣做到”,圍繞這兩個問題去練琴,久而久之,養成良好習慣後,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會有一個很清楚的目標和實現目標的辦法。曾經有位學生演奏遠距離大跳的 音符時經常會彈不準,在試驗多次不成功後,我用加大困難的方法來練習,本來是八度的距離我再加一個八度,彈兩個八度的距離。孩子會說:這不是更加難了嗎? 但是試驗一下後,會發現他的手臂主動打開不那麼拘謹了,再練幾次居然能彈準兩個八度的音了,再回來彈一個八度的音時發現,其實一個八度真的不是太遠。

以後我們還要逐步地讓孩子自己想辦法來解決練琴中出現的問題,孩子的能力遠超過我們的想像,他們會變得越來越聰明。

最 後就是要確保從第一堂鋼琴課起,練琴的時間就要固定, 風雨不改!最不好的是想練就練,想不練就不練,這種壞習慣是今後“一事無成”的開始!孩子每天從幾點開始練琴,練到幾點,應該是個不可輕易改變的規矩。一 旦開始練琴了,那練琴的時間裡不可以輕易離開琴凳。家長和孩子可以一起規定一個中間休息的時間,一切“喝水,上廁所”之類的藉口都必須在休息時間裡完成。

Continue Reading

慢練

慢練猶如“放大鏡”,把樂曲中的一切細節都擴大了,使演奏者能謹慎地注意到音樂的每一個細胞。

“慢練”是對手 指運動和手腕功能的訓練。手指經過慢練,才能有效地完成一系列的彈奏技術,技巧訓練,熟悉並掌握在任何情況下的觸鍵技能,包括手指的力度(手臂、手腕傳遞 到指尖的自然重量和觸鍵速度的結合)、手指觸鍵的穩定性(不折指)、和手指的觸鍵點(手指與琴鍵的接觸點是否集中),使之都能夠達到要求。通過慢練,可以 了解練曲的音樂思想和主題含意、體會旋律、樂句、聲音、變化、聲部對比、和聲效果等音樂技術問題,及時糾正錯誤並隨時解決在彈奏過程中的重要問題。

  • 確定指法。在視譜時就應該記下正確指法,並在練習過程中固定下來,還要根據實際,參考不同版本的指法建議,研究有些特殊樂段中各種特殊指法的可能性。
  • 確 定分句。樂句是一首樂曲的基本結構,在樂曲中能夠表達相對完整的樂意,劃分樂句是為了理解樂句、理解樂曲、因此劃分和確定分句、是準確把樂曲中音樂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