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折指4年結果…琴童們你們還敢折指嗎?】♩.♪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喀喀喀」很多人都喜歡折手指,不過其實這樣的行為是非常傷害關節的,日本有網友分享他4年期間一直讓手指關節發出聲音的結果,照片中可以看到,關節明顯變粗、變形,讓網友忍不住直呼太誇張了,也有人說自己折了5、6年也都沒事。

關節是骨頭與骨頭的連接處,透過關節身體才能夠自由的活動,關節裡存有潤滑液,折手指時會壓迫到潤滑液裡所形成的小氣泡,氣泡破裂後就會發出聲音。

有些人折手指時,特別容易產生聲響,這樣的聲音在在反覆扳折的過程中越變越大,如果太常做出這樣的動作,就容易使手指頭變粗,嚴重的話甚至會造成組織傷害,不可不慎。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0422/348994.htm?from=fb_share_mobile

Continue Reading

【“樂感” 好的幾大標準】♩.♪

樂感的培育在音樂教育中不是唯一的,但卻是一切音樂愛好者、各類音樂人才所不能缺少的。

1.有細微而靈敏的音準感(又稱樂律感,也包括細微的裝飾音的微律)。

2.有準確而穩定的節拍感(包括對不同節拍的辨別力和特殊重音變化中的原有節拍的記憶力)。

3.有複雜和複合的節奏感(包括旋律線條及多聲部樂曲中多種節奏形態)。

4.有多變而靈活的“力速感”(包括力度與速度的轉折、過渡和變化)。

5.有單一及混合的音色感(包括中西各類樂器,特別是混合音色的辨別)。

6.有明確的調性感(大小調、民族調式等多調性的認辨能力)。

7.有複雜及內在的和聲感(包括音響中的和聲辨別和感知、頭腦中的內在和聲音響感,更包括和絃的結構及其變化及快速變換時辨別能力)。

8.對音樂作品有整體及局部的結構感(包括句式、段式、附加樂句及樂段等)。

9.對音樂有生動和豐富的形象感(包括聲態、形態、動態、靜態、色光態、空間態、時間態等)。

10.對音樂有感性及意境的想像感(包括情緒、氣氛、氣質、性格、環境感、甚至有再造想像等等)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800214316656295&set=a.144034445607622.24977.125068547504212&type=1&theater

Continue Reading

【學鋼琴,不要只管埋頭機械地彈,還要多聽多想。】♩.♪

1911664_791201370890923_1057306185_n

學鋼琴,不要只管埋頭機械地彈,還要多聽多想。聽,不只是聽自己的琴聲,重要的是聽人家的,聽高手的,聽音樂廳的。想,不是幻想,不是想入非非,而是想自己的問題,想高手如何彈得生動,彈得出彩。 如果總是個人一味地彈,不思考,不找自己的問題,哪怕彈的如何刻苦,彈的天昏地暗,也彈不出動人心魄的藝術意境。彈,一定要帶著情感帶著追求,讓你的旋律你的樂思也插上美好的翅膀,不然,曲調是死板的,樂曲是蒼白的,從頭到尾缺乏形象缺乏生動。

為了賦予音樂五彩斑斕的藝術色彩,請你記住,彈鋼琴一定要把多彈、多聽、多想結合起來。

Continue Reading

【學鋼琴的孩子愛近視? 醫生:別用眼過度就行】♩.♪

最近收到很多家長的疑問顧慮:讓小孩學鋼琴容易得近視吧?到底彈鋼琴會不會影響視力??

一市民帶5歲兒子到醫院眼科就診,發現遠視度數在減少,醫生預測孩子小學五年級之前肯定會近視。

醫生還告訴孩子的媽媽,由於孩子每天都練一小時的鋼琴,這就是導致孩子近視的誘因,並表示10個彈鋼琴的孩子有8個都近視。

事實果真如此嗎?經過諮詢很多眼科專家,最終一致表示這個結論有點絕對了。

“這是一個度的問題,家長要關心的是學習時間,小兒一般專注看東西不應該超過50分鐘,之後還要好好放鬆休息至少10分鐘再用眼。”如果孩子稍微大一點兒了,可以放開到1小時。

為什麼小兒用眼最多不能超過1小時呢?

除了遺傳因素外,還與小兒眼球發育有關。因為小兒在出生後,眼球發育並沒有完全成熟,眼睛還處在發育期。小兒一般都會出現遠視眼就是這個原因,小兒出生後還要繼續發育,眼軸會逐漸長長,直到18歲才算完全發育。

可如果小的時候用眼過度,就是人為地加速了眼軸的變長,使孩子的眼睛出現遠視往近視趨向發展。

因此,如果發現孩子的視力突然從遠視往近視發展,很可能孩子已經出現了假性近視,如果不及時糾正孩子就可能發展成為真性近視。

所以,家長們可以放心讓孩子學習鋼琴,視力與小孩學習什麼無關重要,關鍵是要愛護雙眼、養成適當用眼的好習慣。

http://news.xinmin.cn/shehui/2013/11/29/22792334.html

Continue Reading

【真正的「搖頭丸」 藥物給你絕對音感】♩.♪

對學習音樂的人而言,「絕對音感」是十分重要的能力,有些人天賦異稟,令人稱羨,還有更多人要靠後天勤練,也未必能練到臻於理想。甚至連許多專業演奏家都承認,聽音辨聲是超難的功課。

「絕對音感」一方面來自遺傳,另一方面,目前大部份看法都認為這是由幼年生活中的音樂接觸與音樂訓練所養成。

哈佛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教授亨許 (Takao Hensch) 正在研究一種藥物,它能喚醒人類幼年學習關鍵期的腦部狀態,使人重拾年輕時快速學習的能力。亨許表示這種叫作丙戊酸 (Valproic acid, VPA) 的物質能讓腦部恢復到七歲前容易吸收資訊的狀態:「丙戊酸本是情緒穩定劑,但我們發現它也能對腦部進行部份重組,使其恢復年輕時的可塑性。」

亨許在實驗中讓一組健康但未受過音樂訓練的年輕人服用丙戊酸,並進行為期兩週的聽音訓練,接著測試他們辨音的能力是否強過一般同年齡的人。結果發現藥效非常顯著,他表示:「這是劃時代的發現,先前從沒有能讓成年人快速獲得絕對音感的例子!」

https://www.muzik-online.com/tw/article/focus/44e58315-4803-ad07-671a-563a61274ae6

Continue Reading

【一個鋼琴天才,迷失在父母的“呵護”中】♩.♪

他曾是神童、天才鋼琴家,他留學德國、拜入大師門下,一舉獲得拉赫瑪尼諾夫國際鋼琴大賽冠軍……2005年回國後,他在北京大興區一個地下室裡,獨自彈著他價值126萬的斯坦威鋼琴,沒有聽眾。28歲了,如今的沈文裕像做了一場天才夢。留不住的天才

凱沫林是德國鋼琴大師,古典音樂的權威,能拜入其門下,一學4年,這樣的人不多,沈文裕是其中之一。而且凱沫林偏愛他。

4年裡,他求學、演出、拿獎,歐洲古典音樂的大門已經對他打開,他正朝夢想的成功的音樂殿堂而去,可突然他不學了,要回國。
臨走,凱沫林開著小車來接他,師徒二人去館子裡吃了頓飯,席上凱沫林仍然不舍,他認為中國古典音樂市場不成熟,希望愛徒留下。沈文裕聽著,很為難,遲疑、不舍而又軟弱,像在怕什麼。

這 一切發生在爸爸肖元生來德國探親的兩個月內。“如果你不回國,我就跟你媽離婚!”肖元生這樣告訴沈文裕。那天父母鬧得很凶,一半因為母親:陪 兒子求學德國8年,肖元生獨自留在中國,總擔心妻子在德國“有了人”。另一半是因為郎朗。那時他剛紅,技術跟沈文裕差不多,但說起名氣、市場、收入,兩人 不在一個等級。“你完全可以當鋼琴家了,德國人卻要你做學生!”肖元生極度不滿。

“你爸爸是個魔鬼!”凱沫林惋惜到有些聲嘶力竭:“他往你腦子裡放了什麼東西?”

東西不是一天放進去的。

28歲的沈文裕至今不大會與人交流、沒正經上過文化課、從不帶錢、不會上網,也沒談過戀愛。而“專業精深、不能自理”,恰恰是爸爸肖元生對天才的一種理解。肖元生堅信:“天才都是不正常的,讓他正常,就毀了他的天才!”

音 樂人蘇立華見過7歲的沈文裕,“他簡直完美,身上透出的那種靈氣,讓你覺得這個孩子即使不學音樂,學任何東西都是天才。”  啟蒙老師劉建平 的妻子湯立君也說,沈文裕手不大,但彈得輕巧、貼切、流暢。對閱歷、人生,他不懂,也沒興趣,卻能越過這些,直接到達了音樂本身。

這種天賦的才能,是肖元生一生渴望,卻從沒得到過的。肖元生的父親是一位國民黨軍官,為了避嫌,他由“沈”改隨母姓肖。日子窮,在他的記憶中,家裡總在欠帳,永遠還不完。兒子的早慧,讓他看到了改變命運的可能,“我把一輩子都賭在這上面。”

沈文裕5歲這一年,肖元生花掉自己的大部分收入買來鋼琴。肖元生讓兒子學,他就學,讓他練,他就練,夏天天熱,就脫光了彈。

9歲,沈文裕舉行了人生第一場個人音樂會,12歲考入德國卡爾斯魯厄音樂學院,之後轉入漢諾威大學,拜在凱沫林門下,16歲時在美國洛杉磯迪士尼音樂廳演奏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並一舉成名。

倫敦《星期三週報》這樣評價他:“他比任何大師都妙,就像個天使,自然、乾淨的彈奏風格簡直像一塊水晶玻璃。”

唯一一次獨立

擁有優越條件的沈文裕卻開始羡慕別人了,他羡慕那種自由。
14歲一次比賽時,他愛上一個15歲的女孩,對方是小提琴手,義大利人。母親塗鏡屏緊張了,“談戀愛會分心,練琴時間也受影響。”那次比賽,因為失誤,女孩沒進複賽,塗鏡屏聽說了,竟跳起來拍手叫好。“我恨她,”沈文裕第一次對母親有了反感。

17歲這年,他終於大膽為自己爭取到了唯一一次獨立的機會,“我這次要一個人去。”

“去哪兒?”母親問。

“奧地利邊境。”沈文裕答。那是一次大師課,有兩天時間,老師帶著同學,吃住一起。

“那 怎麼行?”塗鏡屏嚇壞了。一個孩子,兩天,吃飯怎麼辦?換衣服怎麼辦?跟女孩好上了怎麼辦?臨走,她強硬跟著,拎著自己的行李一起上了車。 “路上我說了她幾句,不太好聽,她終於受不了,中途下去了。”沈文裕回憶起自己唯一一次忤逆,“那次有點獨立的感覺了!”他還記得那天天不錯,他一個人在 奧地利邊境散步,一點兒出格的事兒沒幹,但“一個人”,這足夠了。回來的路上他睡過了站,折回家時已經很晚。母親來接,問他:“以後還要不要自己亂走?”

兒子的叛逆期很短,這讓肖元生很滿意。他指著28歲的沈文裕說:“不是我不讓他獨立,他舒服得很,你問他想獨立嗎?他不想!”
被“冒犯”的市場

在這樣的環境下,沈文裕就像個不諳世事的孩子。他拙於言辭,人際交往上的分寸他不懂,也無處學習。他曾在面對採訪時說,自己的技術在郎朗與李雲迪之上。由於沒有平臺,不懂宣傳,又與經紀人不和,回國後,他一度沒有演出機會。

在爸爸的安排下,他一次又一次地參賽,什麼規格都去。一次比賽後,一個從德國來的評委忍不住說了句:stupid!(愚蠢)

這是說他的演奏。技術太好,也看得出他很想讓評委發現這一點,因此他彈得有點兒賣弄。他甚至超時了,評委不想再聽下去。
“許多時候,他不是在想音樂,而是在想自己能表現出怎樣驚人的技術,”評委愛爾頓先生說,“他的才能在所有選手之上,可表現讓人失望,很多處理甚至讓人覺得冒犯。”

“他就像在市場賣菜,卻總說別人的菜不好,有農藥,就自己的最好,天然肥、有機的,你們不要買別人,買我的,”蘇立華說,“結果是,他被這個市場趕出去了。”

9年間,凱沫林去世,沈文裕也長大了。這期間,他的演出很少,一年十餘場,邀請方多為三線城市的琴行,出場費每場3萬元,這是普通鋼琴專業人士的價格。

“我 讓他彈大家都能聽懂的,他卻彈勃拉姆斯。”站在家裡最值錢的百萬鋼琴斯坦威旁,肖元生大聲地為兒子的未來提議,他始終嫌曲目不夠通俗。為了 兒子能被大眾聽到、看到,他不在乎方式。20年了,從發現兒子的天才起,肖元生就放下工作,炒股為生,長期的孤獨、隔絕、不得志,毀壞了他的身體。

師母湯立君已經70多歲了,由於不放心沈文裕,還經常趕很遠的路來看他,“那家裡沒有一點兒幽默、一點兒溫暖。”

沈文裕的話越來越少。有時,他會彈些感性的曲子,安靜而不炫技的,比如《鋼琴課》的主題曲。那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啞女的故事,鋼琴是她唯一的表達,後來她失去一隻手指,再之後,她把鋼琴沉入海底,選擇直面現實。

來源:《中國新聞週刊》《華西都市報》

Continue Reading

【鋼琴者的九層境界】♩.♪

1796618_781152871895773_1315784362_n

第1層【琴斷】也稱“混沌琴”。與鋼琴無緣,不懂基礎樂理,不懂鋼琴技術,包括鋼琴演奏與鋼琴結構與特點,可能愛好聽鋼琴曲。如果彈鋼琴,也只是隨機演奏,信手而為,為真性情,鋼琴語言率真璞實。缺少鋼琴意象的構築,變化不豐富,直來直去,想用鋼琴表達心意,心有餘而技不足,無韻味,缺少藝術形象層面的張力,無藝術性,只是表達資訊。但有鋼琴語言個性,有自己獨特的鋼琴偏好,可以戲稱為個個都是“自然型”鋼琴家。此時“看山是山,畫山不像山”

第2層【琴念】

可能有鋼琴愛好,但不執著刻意。有可能經常練鋼琴,但不是經常做鋼琴表演,可能有一定的鋼琴基礎。在不斷的學習與操練中,可能是鋼琴彈奏技術(包括手指技術、掌腕技術、臂體技術、坐姿技術、力度速度跨度準確度訓練技術、讀譜技術、唱譜技術、記譜技術、琴感技術[如盲眼觸鍵彈奏技術、虛擬鋼琴彈奏技術等]等等)與彈奏風格、樂理基礎、所彈曲目審美、樂曲意圖、意境與風格、曲子文化背景的欣賞與分析、樂曲簡單創作等等要素(鋼琴藝術素養)並進。對鋼琴、對音樂包括鋼琴語言的理解不是很深。對鋼琴演奏沒有系統性思考,都是散點式思維。可能如一沒有地圖導向的人,在無盡的鋼琴演奏迷宮前產生敬畏。此時,“看山是山,畫山是山”。

可能由於一些家長或鋼琴老師只偏重鋼琴技術、樂理基礎的準確性要求,在彈奏過程中,對所彈的樂曲缺少曲子審美、曲子文化、曲子背景、樂理原理的教育,缺少對鋼琴本身的思考、缺少鋼琴的情感演繹,結果孩子彈奏出來的琴曲沒有生命靈性與生命意識活動跡象。日復一日的機械化彈奏技術訓練,孩子有可能失去對音樂本身魅力的注意,成為一架鋼琴彈奏的技術機器。鋼琴不能變成孩子自己的內心語言的表達,人琴分離。這時,人不是鋼琴的主人而是變成鋼琴的奴隸,彈奏只是為琴而琴,為技而技,為曲而曲,為準確而準確,缺少自身心智與自身情感的參與。長時間的劣化積累,亦可能使孩子失去“鋼琴興趣”,走向“鋼琴痛苦”,甚至是“鋼琴仇恨”。

第3層【琴迷】

低級的可稱為“琴樂匯”,高級的稱“琴樂句”。有一定的鋼琴技術基礎。由於不斷的訓練,對鋼琴的自由度提高,或者是經常演奏獲得自信感,為鋼琴受眾接納與肯定,興趣不斷提升。此時鋼琴語言詞彙豐富,詞氣縱橫,奏式多變,快慢、 長短、強弱、斷連、剛柔、明暗、高低、旋律性與節奏性的處理有一定的平台;有一定的想法,思想境界相對不深,鋼琴彈奏逐漸可能表達某種情懷或心情;表現力雖豐富,卻是樂句層面的表現力,而不是樂曲層面的想像力與表現力,沒有系統的思維觀察與思考;其演奏可能是一些無統一靈魂、但有想像力的樂句的集合,不能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思維可能零亂,不自然,沒有一氣貫通之勢。可能會注重樂句、“樂句群”的自然感,包括呼吸的輕重緩急輕濁長短等等。彈奏時,能有意識地注重鋼琴語言技術,注重修飾、對比技巧的運用;讀譜速度有了提高,能一目一小節甚至是一目一行。處於弱項的4指5指的彈奏水準逐漸提升。

有執著的鋼琴愛好,廣集中外鋼琴藝術書籍,包括曲譜、奏法、現代樂曲與光碟等,外加中西名著經典,文理地哲、經史子集,進行人文培育,儒化而煉氣質,對 專業書籍細加揣摩,將不同理念融入鋼琴彈奏,有時進入沉醉之境,注意學習鋼琴技巧如觸鍵、發聲、情緒、佈局、高潮安排、基本心理及樂曲風格平台等諸多要素,注意向作者思想靠近。注意“音樂排句”(即相同或相似樂句)與和聲結構的處理,使音樂排句、和聲結構的演奏沒有簡單的重複,每句都富有精微的變化,各有不同,各有千秋。
此時“看山是山,畫出好山”。至深為“琴癡”,即入而不出,為琴所獲。

第4層【琴奴】

亦稱琴匠。有深厚的鋼琴學術及鋼琴演繹基礎, 講究“琴法森嚴”、注重琴技、循規蹈矩,為琴而琴,琴為固勢,有時,鋼琴只是為表達出作者的思想,對鋼琴的理解無自己的個性演繹、對琴理無深邃思考,其鋼琴與中國大多數鋼琴愛好者相同或相似,無個性,無創造性,模仿性強,雷同性強。有時彈著彈著,就不知道該怎麼彈了,不知鋼琴演繹的終點在哪裡。

注重鋼琴的“詞(樂匯)、情(自我的情感與思想)、境(演奏環境與受眾)、意(樂曲意境)、氣(樂曲整體性)、韻(樂曲風格平台的表現及自我演奏風格的演繹)、辭(修飾與應變)、幻(彈奏時的想像力與幻覺,以形成“意場”,而不是知道樂曲某情緒就去表現情緒,這樣易著形,缺少投入)”八法。演奏嚴謹豐盛,情感多為情懷之物,造境有度,意蘊相對不厚,氣涵相對不足,注重節律,眩用技巧、修飾與對比。有相當的想像力,其演奏可具有一種整體的風格。

缺少主動性思維,缺少自己的鋼琴思想體系,喜歡運用慣性的、無創意的鋼琴表達。“為琴而琴”,津津樂道於“琴技”、“樂理知識”,重技輕藝,重術輕道, 重巧輕我,並錯誤將“琴技”視為鋼琴的最高境界,所彈之曲,易見技巧而少見自我之深刻體驗,且將技巧固定化,沒有突破。以手指月,只見手指,不見月亮。
此時“看山是山,為山而畫山,而將自己的情懷包裹於山中”,至深為“琴史”,即精通鋼琴的種知識包括鋼琴歷史與鋼琴演奏技術,為鋼琴書櫥與技廚。

鈴木鎮一小提琴教學法,雖然能使孩子們在一些曲目上演繹出大師級的水準,但整體會使孩子們缺少思考與個性,都與大師雷同,且基本功或自我藝術底蘊存在欠缺,能力會建立於沙灘之上,以至以後很少能突破自我,形成自我之藝術個性。

第5層 【琴戲】

有深厚的鋼琴功底,鋼琴刻意求變,盡求脫除匠氣,視鋼琴為遊戲,在樂曲不熟悉的情況下,愛即興鋼琴演繹。琴技、琴法、琴理融為身體與精神語言的一部分,即用琴無礙。此時尚未形成自我個性的鋼琴風格及風琴思想體系。為個性化的鋼琴探索階段。追求個性化風格及思想的表達。 情琴相融,情生琴造,即興創作,而不是為琴而琴。知識淵博,旁徵博引,想像力深寬,為知識儲備型人才;其琴奏融入一定的思想甚至哲理性,主要是針對日常生活、社會現象等進行思考。經常有時為找不到琴奏的全新出路而苦惱。精神涅槃,琴的風格也涅槃,在苦苦的摸索中,漸漸形成一種自我的個性心理體驗、風格表達 與思考方式,靈氣撲面而來。

此時,“看山不似山,山亦為山,山本為山,山來山去”。

第6層 【琴我】

也可細分為兩層:琴情與琴哲。在鋼琴修進的基礎上,刻意追求自我的風格及自我對樂曲的心理體驗。力求擺脫“琴奴”之相,力求高於樂曲本身的思想境界或心理體驗,在不斷反復中,逐漸形成自我的風格、氣韻或氣勢,並形成自我的有個性化的人文情懷。

琴情指由於有情感、生命的投入或釋放,琴的意象情感真摯,狀態真實,富有個人的、個性的、獨特的情感情懷體驗及心智體驗;能創作出具有自我風格藝術作品;琴風鮮活,自然,奇詭,有生命力。往往是琴言意料之外,卻是情理之中。不是為琴寫琴,琴為心之聲,琴發於靈,有物有事所指,一氣呵成。意韻豐富。能在小小的音樂篇幅內,蘊含複雜而充沛的情感情懷。琴奏簡潔,生命感強,能不經意運用琴技而若無技。有自我的、異於常人的琴語表達風格及個性化鋼琴藝術素養。 觀山則情滿於山,世間萬事萬物,皆有情感。所以,其琴能深深感染受眾,產生情感共鳴。思維線條可能很豐富。 但受到思想深刻程度的限制,其對琴理的理解,對於生活層面相對要多,而缺少一種社會層面視角的思考。自此階段起,深刻理解鋼琴的本質是情感與思想的載體, 突破琴技的限制,更多的是運用藝術形象表現自我的真實深刻狀態。

琴哲指有洞察世界的穿透力,洞悉萬物的神態。其琴作意象深邃,哲思幽遠,風格古樸厚重。琴奏的思維線條多變,表現手法豐富。富有氣勢氣韻,意境空靈深 遠。資訊富有張力,象徵意韻濃郁,能變角換位,越品越新,常看常有所得;一靜一動,皆有哲氣,自然而來,似若天成,意在言外,微言大義。有自己的個性化思想或初步的思想體系;有自己個性化的琴風表達方式。其琴奏前後呼應,有機統一。為主動型思維。但其較少關注社會本身,執於自己一隅。

此時,“看山不是山,山即我心,為我所用,畫山似山,我心即山,即為禦山之人”。

第7層 【琴越】

長期的鋼琴操練及自我風格與思想的日益完善,使其不再“為鋼琴而鋼琴”,不以突出自我為目標,不受小我之束縛,不受琴技、琴法的局限,而是站在一個更高層次的人文關懷平臺,並可有自我的、成熟的藝術思想體系。其 亦可有靈魂層面的思考,萬事萬物皆有神魄。能超越小我,關注蒼生,具有一種更徹底、持久的人文關懷。琴作老辣雄渾或靈逸;具有高度的抽象適應性。冷峻不乏 熱忱,對自我、身體(器官)、人性、世界、生活、社會、藝術等有多維的深度思考及審視,有自己的價值理念體系。舉重若輕,琴曲中警句哲言迭出,可能會進行 一種終級思考及靈魂層面的批判。想像力奇正相生。其琴意象現實而深幽,平實而厚重,富有濃郁的人文氣息及人文關懷。我們能從中閱讀出一腔慈愛、包容、憫恤 民眾、達濟天下、批判不公的浩瀚胸襟;不虛偽,能坦開胸懷,以最真的一面誠對受眾,甚至是深深的自我反思、自我反省、自我批判。在剖析自我、世人、自然、 社會的過程中,以血淋淋的赤誠使受眾的靈魂深受震憾。其琴狀態自然、內容廣博,視界廣闊,寓象深刻,風格高曠。

第8層 【無念琴】

亦可以稱為“禪琴”,此時不以鋼琴本身為念,突破了鋼琴及鋼琴表現自我的禁錮, 以“無琴之法”演繹,因以無招式的鋼琴方法而使之達到“琴法自然”的境界,“曲與琴合,琴與指合,指與腕合,腕與臂合,臂與身合,身與心合,心與意合,意 與境合,人琴一體,自出機杼,心無所礙,意無所礙,琴無所礙,曲無所礙”,無人工痕跡,無追求表現自我的痕跡,並且,在這種基於曲子與精神的“琴無所礙” 中,體現著自己深厚的鋼琴功底、深博的社會閱歷、深刻的人文關懷、深邃的思想境界……

“無念琴”與“有念琴”相對。 情緒不到位,心意不到位,功利心強,強行有意為琴,為琴而琴,結果是琴不高琴。

第9層 【琴道】

因常生“無念琴”,則可入“琴道”之境。此時為“無不為”的境界,“大自由”境界,深達“靈魂”,故能一鍵從內心深處震撼受眾。此時世間萬事萬物俱為我用,音色音長音強、和絃轉調裝飾、暢滯輕重緩急、頻率節奏旋律、情緒情感思想、社會體驗閱歷、心理思維審美、宇星日月江海、山川鳥獸蟲魚、松竹梅荷亭台、 科史文理地哲、漁樵耕讀騷客、人情世故百態、個人社會情懷……皆信手拈來,化之為琴。此時萬物即我,我即萬物,天人合一,使人莫知其來,莫知所終,無定可循,無相可循,此時為“琴藝自由之身”,其琴雖經時彌久,仍能使人感受其精神力量的輻射。至此為“琴聖”。

★說明一:從自然的角度,第1層為“渾沌”境界,第2至7層為“有為”境界,第8層為“無為”境界,第9層為“無不為”(大渾沌、大自由)境界;從意識的角度,第1層為“日常無意識”狀態;第2至7層為“顯意識”狀態;第8層為淺層潛意識狀態;第9層為靈魂型深層潛意識狀態。

★說明二:琴作是情感與思想的一種載體,或者說琴作是情感與思想表達的一種形式;從某種意義上來看,琴作即思維,即想法。所以,在本文中,對琴作的思維特徵的說明要多些;

★說明三:從“琴斷”到“琴道”是一個鋼琴者突破大眾風格、逐漸形成個性的過程,並對琴作本身、琴技本身的弱化而表現情感思想的過程,是一個由“約束型自我”走向“自我不斷解放”,形成自我的獨特風格,最終褪去自我而達到“眾我”、“超我”的自由境界過程;

★說明四:對於各層境界的描述,為簡潔起見,低層境界具有的優點,在高層境界中,繼續保持,不再重複述出。
說明五:藝術的全部功能是:觀察世界,體驗世界,描述世界,思考世界,(主客觀)融通世界,感悟世界,審美世界,批判世界,改造世界,融愛世界,再構世界,昇華世界。這恐怕就是一個藝術家的普世價值、終極責任觀及真正意義的藝術觀所在。

Continue Reading

【如何制定一周練琴計畫】♩.♪

1003397_763148367029557_1867088377_n

學鋼琴的人,三分在教,七分在練。如何掌握每週的練琴品質,對提高鋼琴學習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每一個家長朋友們只要好好的對一周的練琴做一個計畫和總結,就能很好對鋼琴學習起到促進作用。第一天:當老師講完課後的第一天,千萬不要不碰鋼琴,應該迅速把老師課上講的內容,問題過一遍,這樣就可以加強記憶。如果到第二天再來彈奏,往往對 昨天所講的問題已經模糊了。而每一項新的練習功課,都必須以過去的練習為基礎。有些課如果上周還沒有練好,就不要直接跳到本周的功課。所以,這一天的練琴 重點應該以上周的缺點的改進為重點,至少占練琴時間的百分之五十以上,或練至完全正確理想為止。另外百分之五十的時間,用來練習基礎及本周功課的重點,不 必要求小朋友們將本周的功課全部練會。第二天:檢查昨日練習是否已經將缺點全部改進完畢。斟酌情況減少複習的量。但前提是,一定是將再續的課完全彈會。如果問題已經改進完,那麼就可以進 行本周新課的練習,練習前,一定要整理出重點來練習,有些上課時,老師已經給其圈住,那麼對這些新課的重點問題進行練習,但不必在一日內練得完美,…初期 練到不會彈奏錯誤就可以。先以較慢的速度練習,給予足夠的時間,讓小朋友熟悉彈奏的方法。這一天的基礎練習份量不必過多,只要大致流覽一遍,彈奏一下就可 以了,維持往常的基本練習即可。第三天:將本周功課全部練習一遍,看看經過昨日的重點練習後,能不能把本周功課用較慢的速度,彈奏得正確無誤,這只要練一次就夠了。今日練琴的重心,在於將困難、彈不好的地方做重點練習,就好像讀書時,先劃重點、背重點一樣。練好這個部分,再做基本動作練習。

第四天:經過兩天的重點練習,小朋友們應該能夠把困難的地方,練習到正確。今天的重心,應該放在整體的練習上。今日應要求小朋友做到正確、熟練。起碼要能從頭到尾彈奏不出錯,如果彈奏時出現中斷,慢速練這都是正常的,沒有關係,要記得“正確”是彈奏的最基本要求。

第五天:當然就是從昨天的正確加熟練,到今日的彈奏流暢,把速度調整到正確的節數。不完善之處要加緊練習。那麼從這時有的小朋友就會有分化,比如對 自己要求比較高的小朋友,從這一天起,就開始更高層的要求。就如背演講稿一樣,最基本的就是熟練並不出錯,不停頓遲疑即可,但熟練後就要在背時注意聲調的 抑揚頓挫,詞句輕重緩急恰當。因此,流暢的彈奏不能像和尚念經,要有適當的聲音和表情。對於表達方面的問題,一般來說,大部分學生都要等到老師第二次上課 教授後才會有所改進。

第六天:明天就要上課了,要把本周作業整理檢查一番,儘量做到理想。如果發現通過幾天的彈奏,一些地方還是有困難,就要標示在樂譜上。好上課的時候 請教老師,關於這一點,應該說下,如果是在第二、三天彈奏時就發現有這樣的問題,可以打電話詢問老師,因為當小朋友遇到困難,往往只感到灰心挫折,而不懂 得分析:而那時又得不到及時的解決,很可能按錯誤的方式彈奏一個星期,很可能錯的彈奏已經養成,再到下個星期,又要進行改正,實在得不償失。所以發現問題 的初期,及時和老師溝通很重要。

<轉>

Continue Reading

【一個讓女兒贏在起跑線,卻輸掉女兒的故事】♩.♪


俄羅斯冬季奧運會即將開鑼,著名美女小提琴家陳美(Vanessa-Mae)將代表泰國參與障礙滑雪賽,令冰冷的賽事添了一點活色生香。我們習慣稱呼陳美 為華裔小提琴家,查實她是在新加坡出生的中泰混血兒,華裔母親與泰裔丈夫離婚後,嫁了一個英國人,陳美四歲時移居英國,國籍應屬英籍。一個英國人無端認祖 歸宗做回泰國人?一個蜚聲國際的小提琴家突然變身滑雪選手?原來又是一個怪獸家長逼迫孩子的傷感故事。

陳美的媽媽Pamela是一名律師兼業餘鋼琴 家,這個樣貌跟影星楊紫瓊有幾分相似的女強人,同時也是一名典型虎媽。陳美在她掌控下,三歲習鋼琴、五歲學小提琴、八歲開始每天將返學時間減半,以專注進 行小提琴訓練。在母親強力催谷下,陳美十歲已跟倫敦愛樂管弦樂團同台演奏、十一歲獲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取錄,較身邊同學至少年輕七載、十三歲成了史上現場演 奏柴可夫斯基和貝多芬協奏曲的最年輕小提琴手、十五歲推出專輯《The Violin Player》,成功融合古典與流行音樂,全球勁賣超過八百萬張,奠定其在現代音樂史上的地位。

以很多香港家長的標準而言,陳美在起跑線上絕對是贏得清脆利落,但這個音樂神童過得一點都不快樂。作為家中獨女,為要成為母親心目中的樣板女孩,她犧牲了 整個童年生活。每天練琴四小時,只有生日那天可稍作休息;從來不准往朋友家中留宿,因怕一旦失火不會獲救;孩子熱愛滑雪,但被嚴厲禁玩,虎媽直言:「我花 了那麼多心思為你建立事業,若因貪玩而弄斷骨頭,甚至掉了性命,那一切投資就化為烏有。」為確保女兒將全副心思都放在小提琴上,陳媽媽對她作出全天候監 控,由穿衣、化妝、銀行存款以至交朋結友,女兒從來沒有選擇權。「我愛你因為你是我的女兒,但只有在你演奏小提琴時,你才是我獨特的女兒。」

在二十一歲那年,陳美終於反撲,將作為經理人的Pamela炒魷魚,以為此後可重拾正常的母女關係,殊不知母親因此大受打擊,一直不能釋懷。BBC數年前 邀請Pamela出席一個剖析其女兒天賦的節目,遭她以電郵斷然回絕:「我女兒已差不多三十歲,我生命中的這部分已完結了。」

陳美去年毅然放下音樂事業一年,跑往瑞士進行滑雪特訓,不怕弄傷她那雙價值連城的玉手,為的是追回童年夢想。「我四歲開始學習滑雪,十四歲已希望將來可在 滑雪場打滾。」為求以三十五歲之齡進軍奧運,她亮出早已掉進櫃桶底的生父姓氏,循少有滑雪運動員的泰國着手,終於夢想成真。

到底虎媽為女兒的堅毅而自豪、抑或對她漠視童年訓示而憤怒?Click進陳媽媽的面書,只見她穿上泳衣與年老母親的合照,女兒陳美蹤影全無。陳美則一直把母親回覆BBC的電郵帶在身邊,每當想起母女的痛苦關係,就會拿出來看一看,確定大家早已是陌路人。

若早知贏在起跑線會換來這樣的結果,虎爸虎媽們,你們會作何選擇?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Y4NTAyMA%3D%3D&mid=200020630&idx=1&sn=dd3620208214121501380d7c03f414c5#rd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