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我的鋼琴教室】♩. ♪

IMG_20170507_001801_324

大家好我是劉愷鋒 Jacky

歡迎來到 Jacky Lau Piano Studio。作為鋼琴教師,鋼琴比賽評審,專欄作家,我將會在本網誌中分享教學經驗及心得,希望可以幫助學生、家長及老師們解決他們在鋼琴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從而享受鋼琴演奏帶來的樂趣,我亦希望在右手邊的分類欄會找到你們想要的資訊。

最新分享:8.3.2023

【合適的鋼琴老師有多難找?看完突然就不想學琴了】♩.♪

常常聽人說:「給孩子找一個合適的鋼琴老師比找對象還要難」

能否遇到合適的鋼琴老師,可以說是一場玄妙的生命哲學,尤其是鋼琴教學這種「一對一」模式,像極一對相愛相殺的小情侶,什麼時候分道揚鑣全靠天註定。

人類之間的奇妙「磁場」註定了有些人能成為密友,有些人是天生的仇家,所以老師跟學生之間「磁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即便「磁場」到位了,也只是成功配對了50%,剩下的50%就是傳說中的漫長「磨合期」,運氣好的磨合到70%算是成功「配對」,運氣不好的各種問題雞飛狗跳、不歡而散。

比如有些鋼琴老師,空有一身好琴技,也教了好多年,但是學生來了又走,你也不能說他沒有教學經驗,也不能說跟學生之間缺少「磁場」,總之就是熬不過「磨合期」。

所以鋼琴老師與學生如何愉快的「匹配」,這裡總結了一套公式:

磁場 > 需求對等 > 表達能力 ≥ 教學經驗 ≥ 演奏水準

很多人不理解,鋼琴老師難道不應該最先擁有一定的演奏水準嗎?

是的,作為一名專業的鋼琴老師演奏水準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你們的「磁場」不到位,需求不對等,那老師多厲害也沒有用。

一個孩子願不願意聽從某一位老師的指教,與某一位老師願不願意對付出耐心,是對等的。老師無論多利害,學生無論多有天賦,相看兩生厭也是白搭。

所以說老師能把學生帶到多遠才是第一重要的因素。(前提是老師必須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

而「教」與「學」之間更是會產生一種奇妙的激勵機制,「磁場」的匹配一旦成功,會為教育者與被教育者雙方帶來無限靈感,並且相互啟發、共同成長。

當然「磁場」的匹配並非永恆不變的,人會變,孩子會長大,兩個有趣的靈魂需要互相成就、共同進步,才能永久的磨合下去。

「需求對等」可以說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項「匹配」。

經常聽到家長的投訴:「老師的進度太慢了,我們希望快點考級,老師非要再打兩年基礎」。

也有來自同行的抱怨:「某某家長非要逼著孩子考級,教學計畫總是被打亂,感覺快要教不下去了」。

這就是如今非常典型的「需求不對等」,老師與學生沒有達成一致的學習預期,老師覺得在為學生好,而老師認為的「好」卻並不是學生期待的那種「好」。

當「磁場」和「需求對等」都匹配了,之後就是「表達能力&教學經驗」。任何與教學有關,都離不開表達能力,而表達能力代表著知識能否傳遞到位。知識的傳遞需要化繁為簡的語言表達、生動形象的示範、恰到好處的類比,以及娓娓道來的敘事能力。而教學經驗就是針對每一位孩子的不同而作出教學調整,有經驗的老師會根據孩子的能力給予不同的訓練方式,最終幫助孩子成長。

所以,要集合種種以上的條件才能算是找到合適的鋼琴老師。寫了這麼多,突然有點害怕以後沒人學鋼琴了,畢竟合適的老師如此的難找。

還是祝各位學琴順利吧。

P.S 如果認同這篇文章所說的,請記得點讚,留言和分享唷~
你們的支持是我分享文章的最大動力唷~
Follow我的專頁可以即時看到最新分享的文章唷~
Follow我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jackylaupianist/ 可以即時看到我分享的音樂唷~
Continue Reading

【吳頌韜 鋼琴獨奏會】♩.♪

吳頌韜 鋼琴獨奏會完滿結束,對於一位只有10歲的孩子來說,能夠面對如此多觀眾,在承受著巨大壓力的環境下,都能表現得淡定從容,自信滿滿的演奏著動人的音樂,在舞台綻放光彩,這種成功感和滿足感都是無可比擬的。
記得四年前他帶著好奇的心情觀看我一位學生的獨奏會,當是我問他,將來長大想不想辦一場屬於自己的獨奏會,他毫不猶豫的說想,經過多年來的努力,終於踏上屬於自己的舞台,時間會驗證所有付出,你只需要靜待花開的一天。
曾經有不少家長對【獨奏會】這個專業術語抱有敬畏的態度,覺得自己小孩只是業餘學鋼琴,能否像專業鋼琴家一樣開獨奏會 ? 但通過長時間的驗證,看著我把一個一個的學生培養到有獨當一面能力的時候 ,他們就開始相信了。就像以前很多人覺得飛機是天方夜譚,人怎麼可以飛起來,直到萊特兄弟於1903年發明了第一架飛機,從此開啟人類翱翔天空的新時代。
我常和家長分享,對孩子的教育格局要大,把目光放長遠一點,不要著重眼前的功利,而忽略了孩子整體健康的發展,只要把學習音樂的態度放正,音樂將是陪伴孩子一輩子的好朋友。而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應該具有前瞻性,思考如何讓孩子感受音樂帶來的樂趣,並帶領孩子從音樂中成長。
音樂是一門表演藝術,要走上舞台與大家分享,把學習到的音樂知識、音樂修養、演奏技巧發揮出來。當收獲了觀眾的掌聲和肯定的微笑,就是對他學琴最好的鼓勵,這門藝術也就成為了他的驕傲、他快樂的資本,他不會輕易給自己放棄的理由。相信這是每位家長給孩子學習音樂的初衷。
同時,學音樂不只是學習怎樣彈奏樂器,更是培養全面的人格發展,堅持、毅力、專注、耐性、嚴謹等等。就算孩子將來不是走音樂方向,但經過這種鍛練,必定為將來的人生帶來重要的影響,對於之後出社會進入職場,絕對會有很大的幫助,往後的孩子也能從容、淡定、冷靜地處理各種困難及挑戰。
音樂教育之路,任道重遠。
Continue Reading

【陳智雅鋼琴獨奏會】♩. ♪

陳智雅鋼琴獨奏會完滿結束,看著你從一個小不點到現在擁有獨當一面的能力,帶著滿滿的自信在舞台綻放光彩,相信多年來所付出的汗水都是值得的,你也終於明白父母做的決策是對的。

我常常跟學生說鋼琴是一門表演藝術,要走上舞台與大家分享,把學習到的音樂知識、音樂修養、演奏技巧發揮出來。當收穫了觀眾的掌聲和肯定的微笑,就是對她學琴最好的鼓勵,這門藝術也就成為了她的驕傲、她快樂的資本,她不會輕易給自己放棄的理由。相信這是每位家長給孩子學習音樂的初衷。

獨奏會後有跟她同期的學生家長發信息給我說:「如果當初肯老老實實的跟著老師您學習,現在應該是自己的小孩開鋼琴獨奏會了。現在小孩一年就只彈那幾首考試曲目,沒有學到什麼扎實的東西,根本都不享受音樂,但現在要孩子不考級的話,反而會問不考級學鋼琴來做什麼,根本找不到方向,只能不斷的考級,一開始的理念錯了,就整條路都走錯了,現在後悔得很。」

我常告誡家長,對孩子的音樂教育格局要大,目光要看長遠的,音樂是一場馬拉松,是陪伴你一輩子的,而不是快速的考完級再也不碰樂器了,所以一開始學習音樂的心態要正確,因為一旦灌輸了錯誤的觀念,孩子就會淪為考級機器,假如某天不用考級了,就會失去了學習方向。學音樂,不為考級而學,要為音樂而學。

學音樂不只是學習怎樣彈奏樂器,更是培養全面的人格發展,堅持、毅力、專注、耐性、認真、冷靜、嚴謹等等。就算孩子將來不是走音樂方向,但經過這種鍛練,必定為將來的人生帶來重要的影響,對於之後出社會進入職場,絕對會有很大的幫助。往後的孩子也能從容、淡定、冷靜地處理各種困難及挑戰。

音樂教育之路,任道重遠。

Continue Reading

【李如伊鋼琴獨奏會】♩. ♪

李如伊鋼琴獨奏會完滿結束,這是小編第8個學生舉辦獨奏會。
記得我老師曾經說過,音樂教育格局要大,千萬不要只侷限於考試和比賽,要帶領學生享受演奏帶來的樂趣,培養學生擁有獨當一面的能力。
而且學音樂不只是學習怎樣彈奏樂器,更是培養全面的人格發展,堅持、毅力、專注、耐性、認真、冷靜、嚴謹等等等等。就算孩子將來不是走音樂方向,但經過這種鍛練,必定為將來的人生帶來重要的影響,對於之後出社會進入職場,絕對會有很大的幫助。往後的孩子也能從容、淡定、冷靜地處理各種困難及挑戰。
音樂教育之路,任道重遠。
Continue Reading

【練琴的奧秘工作坊】♩.♪

彈奏鋼琴時有沒有試過手腕/前臂/ 其他地方出現疼痛?
彈奏某種技巧出現痛楚?
彈奏某段落出現困難?
練琴沒有效果?
如何輕鬆地彈奏各種鋼琴技巧?
什麼是科學的彈奏方法?
一連五堂的課程專門為你解答這些問題。連世界頂尖鋼琴大師都在使用的彈奏方法,你也能在這課堂裡學習得到。
151880828_312046193625235_1549630212121937414_o
Continue Reading

【鋼琴診療室】♩.♪

由小編親自教授為期六節的課程,主要解決因彈奏鋼琴出現困難及疼痛等問題,利用“重量彈奏法”、“力量轉移” 和“身體協調”幫助處理不同需要的鋼琴技巧。

只要學會放鬆,配合身體協調及正確用力方法便能克服技術上的限制,更好地處理音色及Voicing上的問題,不但令聲音傳遞得更好,音樂表達得更自然,並同時提高對身體和手部的構造及運作的認識,防止因彈奏鋼琴而導致職業性的傷害。

首次開辦滿額開課,錯過了的務必注意下次開課日期唷~!

16105711_1422316891112698_7100078371913915496_n
Continue Reading

【練琴診療室】♩.♪

小編11月16日的《練琴診療室》講座,分享了運用”重量彈奏法、”力量轉移”、”身體協調”去幫助處理不同需要的鋼琴技巧,克服技術上的限制,令聲音傳遞得更好,音樂表達得更自然,還可以預防演奏傷害。

當天全院滿座,很高興老師們都踴躍發問,希望可以幫助他們重新思考科學方法對彈奏鋼琴的重要性。

錯過了的朋友不要緊,來年1月份小編會主持六堂《練琴診療室》工作坊。

image1
image2
Continue Reading

【鋼琴彈奏技巧大師班及工作坊】♩.♪

小編9月應邀到廣州主持講座及工作坊,主要解決彈琴出現手痛及彈奏出現困難的情況。

小編發現身邊很多習琴人士都有以上情況,原因是不懂得運用科學方法幫助彈奏,及彈琴姿勢出現問題,而導致手傷,練琴沒有效率及技巧得不到充分發揮等問題。

如果手痛的問題沒有及時解決,有機會發生永久性傷害,小編遇過有習琴人士因為永久性傷害而被迫放棄彈琴。但是,等手壞了再治,對大多數人來說已為時太晚。幸運的是,所有傷勢是可以預防的,幾乎所有情況下都可以治愈。

小編這次到廣州不但幫助手傷人士解決問題,及教授科學彈奏方法的重要性,藉此提昇練習效果及輕鬆解決困難技巧,從而享受演奏帶來的樂趣。亦希望引起習琴人士對手傷問題的關注。

14590331_1319956278015427_3201819758757817353_n 14519775_1319956374682084_6850289107482542538_n

Continue Reading

【如果達不到很高的程度,學習鋼琴還有意義嗎?】♩.♪

有,而且很大。

大多數學鋼琴的琴童或成年學員都達不到很高的程度,即使從小幼兒開始學鋼琴也成不了鋼琴家,幾乎是99.9%的事情。

學習鋼琴最重要的兩個特點:

首先:作為健全人格的培養,一個人的自律是比情商和智商都更為重要的自我約束,這也是無論對於孩子和大人都是非常可貴的品質。而演奏鋼琴需要相對熟練的技術、技巧,需要有規律的、科學的、持久的訓練。這種訓練需要毅力、耐力、信心和勇氣。所以,鋼琴學習對於培養孩子堅強的意志、頑強的進取的品質,以及踏實、嚴謹、科學的學風,都有良好的作用。

其次:鋼琴的練習和演奏都是一種“生動的動態系統”,始終要求聽覺的專注、敏感,在十個手指各自獨立的前提下的積極活動,雙手不同動作及其與全身肢體的協調配合。在這生動的動態系統中持久的鍛煉,必然對人的生理、心理和思維的健康成長產生有益的影響。

這兩個特點帶來的結果,就是人的整體綜合能力的提高。

學習鋼琴,就如同進了音樂學校一樣。而且這還是一所完整的音樂學校。因為在這裡學到的,將不是單一的、某一側面的音樂知識 ; 而是要學到構成音樂藝術的所有最主要的基本元素,理解音樂思維所應用的語彙、語言和語法。這裡有旋律知識、和聲知識、複調知識、曲體和音樂史等知識,還有音樂形象、音樂內容、音樂意境和音樂風格等音樂美學知識 ; 也有著所有的方方面面如何綜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的指示。

實際上,在鋼琴學習中學到的,將不只是鋼琴,而是全面提高音樂的感受力、理解力和思維力。這方面的能力提高了,無論對於自己彈奏的作品,還是別人演奏的作品,都會有更高的理解力和鑒賞力。

所以,藝術不一定讓你成功,但是藝術會成就你更多的品質。所有的努力都在潤物細無聲滋養你。梅花香自苦寒來,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只有經歷過磨煉的人,才會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恩。
Continue Reading

【鋼琴彈得好的人都有這些共同特點!看看你佔幾條~】♩. ♪

鋼琴彈得好的人,其實你有沒有發現,他們都有這些你共同的習慣,學琴的人,不妨試試,你也會把琴彈的更好!
✔在練習中,他們很快就可以做完單手練習,開始雙手並練。 
✔很快就有音調變化,這顯示他們對演奏的音樂有了最初的概念。 
✔練習時有思考,這可以從他們暫停下來看著樂譜、哼唱、做記號、發出「啊哈!」的理解聲中觀察得到。
✔一出錯就會馬上停下勘誤。
✔錯誤發生時,會馬上強調它。 
✔每個錯誤的位置與來由都被清楚標明、重新演練與糾正。 
✔受試時,每次演奏這個樂段的節奏變化有系統性、符合邏輯、有跡可循。 
✔重複樂段直到改正錯誤、能夠穩定的演奏它為止,所以他們不會在接下來的練習及最後受試中再彈錯。
在8個特色中,又以最後3個最為重要,一以貫之,研究者從表現最好的三位受試者練習的過程中發現:“如何處理錯誤”是其中的關鍵。邏輯是這樣的:
●最好的鋼琴家不是不犯錯,也不是一開始就錯得少,所以學得很輕鬆,而是他們用有效的方式來處理錯誤,以免一再犯錯,最後就能達到“練習中彈對的比例較高”的結果。 
●至於具體來說,他們如何克服錯誤?有些人是分左右手練習、有些是將音樂分段來彈,但不論怎麼做,這些方法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色:放慢速度。 
●最好的演奏者在犯錯時,會帶著猶豫、慢速但不間斷地重複,直到停在上次彈錯的地方之前,這似乎有助於他們更準確地再次挑戰出問題的部份、用能夠掌握的速度把修正後的演奏拼湊起來,而非一直重複錯誤卻找不出問題所在。 
總結“成功並非建立在從不犯錯上,而是建立在不再犯同樣的錯上。
Continue Reading

【想清楚這些問題再學琴,沒有不成功的】♩.♪

問題一:

讓孩子學樂器,是不是因為身邊的同事朋友的孩子也在學?你是否覺得如果你不讓孩子學,孩子就可能落後?

問題二:

讓孩子學樂器,你是否有“圓自己小時候沒實現的夢想”的成分在裡頭?究竟是你想學,還是孩子想學?

問題三:

選這樣樂器是你決定的,還是孩子決定的?是不是考慮過所有常見的才藝,最後才決定選擇這樣樂器?

問題四:

你是否已經決定為自己增加一份不拿工資的工作?送孩子去學琴、陪孩子去練琴,需要全心付出,不僅沒有薪酬,孩子還有可能埋怨你。

問題五:

孩子一人學琴,全家會失去很多娛樂時間,週末可能不再完整……對於這些犧牲,全家做好準備了嗎?

問題六:

在讓孩子學樂器的問題上,父母是否在所有主要事項上都能達到基本一致?比如學費的承受能力怎麼樣?練琴的時間每天多長?孩子不想練了怎麼辦?

問題七:

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意外現象是否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如果孩子學了好幾年仍然成績平平甚至出現叛逆情緒,又如何處理?

問題八:

如果學了很多年,投入了很多精力,樂器僅僅成為他一項並不算特別突出的業餘愛好,你會後悔嗎?

問題九:

練樂器是很痛苦的,你會不會看到孩子太累、太苦而捨不得?你能否狠得下心來要求他一遍又一遍地重複?

問題十:

你能否保證永遠有積極向上的激情,只給孩子正面的表揚和鼓勵,即使在你情緒不佳或孩子不太聽話的時候,也保證對孩子絕不會謾駡和體罰?

學琴之前,如果你考慮好了這10個問題,你的孩子學琴一定能成功。
Continue Reading

【學音樂不是孩子沒堅持、不想學,而是家長這樣“暗示”了……】♩.♪

家長問孩子:你覺得怎麼樣,喜歡嗎?
孩子回答:很好,我喜歡!
家長接著問孩子:你確定嗎?
孩子說:我確定!
家長說:我們再考慮一下!
過了幾天,孩子好像真的失去了興趣,
家長這個時候再去問孩子:還學嗎?
孩子說:不學了。
家長則是一副很高興的樣子說:我早就知道你堅持不住的。
諷刺的是,這個時候的家長好像打了勝仗一樣。
作為一名音樂老師,我們經歷過很多這樣的事情。有的時候,並不是孩子對音樂沒有興趣、不想學,而是家長在言語間暗示孩子,這件事有“商量”的餘地。正是因為這樣,有很多孩子因此與音樂無緣,甚至有一些原本很有潛質不錯的孩子,因此放棄。
很多家長都忽略了,在學音樂的這條路上,家長比老師起到的作用更加重要。學藝術30%靠老師,20%靠學生,50%靠家長。
●家長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態度
什麼樣的孩子學不好琴?是那些家長態度有問題的孩子們。我見過的家長大致分為以下三個類型。
第一類,“假裝冷靜型”,這類家長就跟文章開頭中說的那樣,家長潛意識裡就認為孩子不會堅持下去,也給孩子“不想學就可以不學”這樣的暗示,孩子在接收到這樣的暗示後,再加上孩子原本就是三分鐘熱度,自然而然就放棄了,表面上是放棄了學琴,其實是放棄了一個鍛煉自己的機會,以及未來的多一種選擇。
對於這類家長,我只想說,其實家長們低估了自己的孩子,從自己主觀上,把自己的孩子推得離音樂更遠了;
第二類,“一時上頭型”,這種類型的家長,大多數會給孩子報很多個興趣班,或者是帶孩子參加過體驗課後,給孩子報好幾個興趣班,導致孩子的時間被嚴重壓縮,孩子的精力有限,不能應對所有的興趣班,導致最後,一個興趣班都沒有學好,孩子還非常疲憊;
第三類,“隨便學學型”,這類家長對孩子學琴的態度是非常隨意的。他們認為,孩子以後不走專業,隨便學學就行了,因此經常有可能出現不按時上課、不積極練琴的情況。這種情況其實對於孩子來說,不利於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當孩子認為,做什麼事情都像學琴一樣,不想練就不練了,或者說隨隨便便應付了事,那孩子以後做什麼都做不好;
●沒有堅持不住的孩子,只有中途放棄的家長
孩子天性愛玩,並且對任何事物都抱有好奇,很多家長可能會因此認為孩子定力不強,容易半途而廢。但堅持也是需要培養的,或者說,堅持的品質是可以通過學琴鍛煉出來的。
孩子表現出的興趣減少可能是因為惰性使然,因此,我們並不建議在孩子對練琴表現出抗拒的時候就讓孩子放棄,家長們要幫助孩子渡過這一段時間。
當放棄成為了一種習慣,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今天孩子覺得學琴沒意思,家長心疼孩子,於是決定不讓孩子繼續學琴了,明天孩子去學唱歌,可是幾天之後又覺得沒有意思了,繼續放棄,長此以往,孩子在遇到困難和瓶頸的時候,只想著逃避問題,而不去想如何解決問題,那麼孩子今後的生活都會受到影響。
無論是陪伴也好,或者是態度強硬也好,能堅持學習音樂,對於孩子來說是受益無窮的。只有家長堅持,孩子才會跟著家長的腳步堅持下去。
家長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高度,家長能嚴格監督孩子練琴,並配合老師教學,那麼孩子的藝術水準一定不會差。另一方面,孩子也能因此養成良好的習慣,讓孩子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都受益無窮。
Continue Reading

【學鋼琴人的腦袋究竟有多厲害?】♩.♪

一直以來,人們都堅信著鋼琴有助於大腦開發。為了證明這一觀點,德國漢諾威音樂、戲劇學院音樂心理學、醫學研究所與西班牙巴賽隆納大學等一系列的研究人員,在2016年做過一項相關的研究調查。

研究人員將對兩組分別在7歲以前和7歲以後開始練琴、並且累計練琴時間相似,腦部結構特點與一組從未學過鋼琴的人腦部情況相比較。從而得出了一項結論:

與未學過鋼琴的人相比,學過鋼琴的人腦部與學習相關的海馬體、與感覺運動控制相關的殼核和丘腦、處理情緒刺激的杏仁核以及聽覺和語言處理區域的灰質體積更大。這就表示,學習鋼琴確實能夠幫助大腦的開發。

所以說,比起同樣年齡段的孩子,甚至是大人,某些程度來講,學過鋼琴的大腦在做同一件事情上要顯得更加的靈活和通透。這不只是僅局限於幫助益智那麼簡單。從上述證明的結論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拋開智力因素之外,鋼琴還對由頭腦控制的這些領域能夠起到一定的帶動作用。

●邏輯思維的調動

邏輯是思維的規律和規則,在學習鋼琴的過程中它是需要最先掌握的底層能力。從初識五線譜到一目十行,由分手練習到合手練習等等,由淺入深的每一步都是按照它固有的鋼琴邏輯與規律學習的,當學琴人開始嘗試去沉思和探索時,就開始了邏輯思維能力的調動。長時間的思考會讓他擁有排兵佈陣的魅力,甚至於說讀懂了其存在的意義與法則,他們就會習慣於將它運用到實際生活之中,因為對他們來說這就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實操能力的強化

實操能力代表一個人的執行力,大腦作為人體的最高指揮官,在對樂譜產生分析和判斷後就會嘗試給肢體下達命令,由此達到眼、手、腦三方面的協調。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儘管頭腦已經告誡自己需要實施哪些行動指示,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就會比想像中的要慢上半拍,甚至擱棄到一邊兒,壓根就不去做。比起這些言語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人,每天都要堅守在練琴崗位的學琴人們就要更實際的多。

●情感表達上的豐富

杏仁核,又名杏仁體,呈杏仁狀,是邊緣系統的一部分,也是產生情緒,識別情緒和調節情緒,控制學習和記憶的腦部組織,也就是說,學鋼琴能夠促進情感的產生與表達,而情感表達與情商的培養有著一定直接的關係。音樂所能給予人們的最大禮物就是情感的創造與傳遞,它能滋養萬物,也能滋養人心,無論是演奏者還是傾聽者,都能夠在音樂演繹的那一刹那間看到由頭腦所浮現出的專屬於自己的畫面。長此以往,他們的情感就能得到很好的鍛煉與提升。

●高度的觀察與專注力

鋼琴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和持續的事情,不能有一絲的敷衍、潦草了事。學琴人在這一期間會培養出強大的專注力和耐心,能夠將自己的注意力長時間的集中於琴譜和鍵盤之上。再加上對於每一首曲譜的鑽研,也讓他們擁有了一顆事無巨細的心。對待日常事物甚至於工作他們都會發揮出能夠超越常人的能量和精力,能夠抓住別人容易忽略但又很關鍵的細節點,讓他們顯得比常人更加的聰慧機敏。

不得不感歎一句,學鋼琴對頭腦的影響真的是益處多多,它不僅是能夠提升內在、釋放自我的一種高雅藝術,能夠讓人體會到音符間流淌著的美好,也是一劑有益於生活的良藥,能夠教會人們如何去探索去發現,成為能力養成的一方極樂淨土。在鋼琴環境的薰陶下,你是不是也成為了這樣一位頭腦聰慧的鋼琴人呢?
Continue Reading

【學琴這十大怪像,竟然都很常見!】♩.♪

●上來就想學高難度的曲子

要說學琴怪像,這條絕對能排得上號。
學琴跟讀書是一樣的,都是一個字一個字學,然後再連成句子,之後才能讀懂書中的內容。一上來就學高難度曲子,基本相當於端著莎士比亞的作品學認字,到了最後,只能是浪費時間,什麼都沒學會;

●不屑於基礎練習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但是不練習基礎的現象現如今也是屢見不鮮。如果把學琴比作蓋高樓,基礎練習就是在打地基。地基打得好,我們的樓才能越建越高,相反,如果地基不牢固,可能建到一半,就搖搖欲墜了。
學琴同理,在初級甚至中級階段,我們可能發現不了明顯的差別,但是一旦學到了高級階段,之前沒有打牢的基礎就會很大程度地限制水準,自己本身的技術跟不上,不僅學習時間會變長,學習的效果可能也不盡如人意;

●上課時間練琴

不練琴相信也是讓老師們很頭疼的一個現象。有很多琴童,回到家不練琴,或者在上課的前一天臨時練一會,有的乾脆直接在上課的時候練琴。最後不僅耽誤了老師的上課計畫,練琴的效果也沒有達到,學琴的時間也被耽誤了。
實際上,練琴是為了幫助我們鍛煉肌肉記憶,這也就是學琴無法臨時抱佛腳的原因,只有不斷地重複,我們才能夠形成肌肉記憶,這也是能夠支撐我們繼續學習高難度樂曲的關鍵;

●只追求考級證書

還有很多人,學琴好像就是為了那一紙證書。好像拿到了證書就完成了學習一樣,很多人只會彈考級的曲子,或者選擇跳級,甚至還有些人,在知道考級考的片段以後,只練習考級的片段,就連一首完整的曲子都彈不下來。
但是實際上,考級證書跟畢業證書不一樣,八級並不是終點,恰恰相反,可以說八級證書相當於進入音樂大門的入場券,八級才是剛剛開始;

●曲子練下來了就覺得學會了

同樣,也有很多人認為,一首曲子,能夠完完整整地彈下來,就相當於練會了。但實際上,一首樂曲當中,還會有很多的表情記號,就跟寫書一樣,一本書當中,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個標點符號,都是作者深思熟慮之後寫下的,而我們彈的每一首樂曲,就是作曲家寫的“書”,這其中的每一處強弱對比,每一個空拍,每一個延長,都是作曲者在向我們傳達自己的情感,是需要我們好好品味,仔細體悟的;

●學琴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音樂老師最怕的是什麼?學生請假!音樂老師經常會面對千奇百怪的請假理由,想得到的、想不到的,學生都能說出來。
學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老師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琴進度、練琴狀況,才能做出最適合學生的學琴計畫,這樣才能保證學生能夠學習到最多的知識和技能;

●不用節拍器

有一些人,在練琴的時候不喜歡用節拍器,這也是十分致命的一點。尤其在做基礎練習的時候,節拍器能幫助我們穩定節奏,同時還能夠幫助提高我們手指的穩定性。慢慢的時間長了,我們的心裡也就有了一個節拍器,什麼樣的速度大致都有瞭解,對以後的學習和練習都會很有説明;

●練曲子一直從頭彈到尾

有一些人在練琴的時候不注重細節,一首曲子從頭練到尾,最後導致一首曲子練得好的地方越來越好,練不好的地方一直練不好;

●練琴不用腦子,機械性練習

練琴,不僅是一項機械性的活動,也需要動腦子。首先我們要明確每一遍練習的都是什麼,這一遍和上一遍有什麼區別,改正了哪些問題,又出現了什麼新的問題。我們還可以嘗試錄音或者錄影,來説明我們糾正問題;

●學琴半途而廢

最後一點,學琴最最重要的就是要堅持。就像我們常聽到的那句話: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只有不斷地堅持下去,我們才能夠取得最後的成功。
Continue Reading

【什麼樣的孩子能在音樂之路上走得長遠?】♩.♪

學琴的孩子這麼多,為什麼有的人最後成為了音樂家,有的人雖然不是音樂家,卻也一生成為音樂愛好者,或者是始終堅持學習音樂,可還有的人,卻在中途放棄了?總結了自己教學過程中從不同的學生身上看到的特點,有以下幾個特點的學生和學生家長,一般都能在音樂之路上走得更長遠。

●關於練琴

專業學生每天四個小時以上,業餘學生每天一個小時左右,但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無論是專業學生還是業餘學生,練琴都是必不可少的。對於練琴來說,無論時間長短,最重要的是要保證每天練琴。

都說三分學,七分練,由此更加證明了練琴的重要性。這就跟上學寫作業一樣,上課學習到的新知識,要通過作業來不斷鞏固,加深記憶,才能夠吸收得更好,對學琴這樣極其需要肌肉記憶的專案來說更是如此。

●不走專業,隨便學學就行了?

當然不是了,孩子學琴的年齡普遍較小,未來的路誰也說不準。也並不是所有的家長讓孩子學琴都是為了培養孩子成為音樂家,在這一部分家長中,有些家長認為,既然不走專業,那麼隨便學學就行了,無法保證練琴時間,也不能保證上課的時間。實際上,這樣的想法是極其錯誤的。無論走不走專業,都必須要嚴格要求。

如果走專業,那麼小時候的嚴格要求,會讓孩子擁有扎實的演奏基礎,對今後的專業學習有極大的幫助。如果不走專業,也需要嚴格要求,因為這會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今後,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能精益求精,力求做到最好。

●家長必須提高重視

想要孩子在音樂之路上走得更長更遠,離不開家長的努力,或者說,家長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孩子年齡較小時,上課時家長的旁聽尤為重要,這時候家長需要幫助孩子記下老師的課上提出的要點,在下課後幫助孩子進行重點練習;

下課回到家,為了保證學習進度,家長們也要做好陪練工作,不光要監督孩子練琴,更要著重關注練習內容,給孩子做好練習計畫,並且還要記錄孩子在練習時候出現的問題;

在回課的時候,要及時跟老師回饋孩子在練琴的時候出現的問題,並繼續記錄老師的要求。

最後一點,家長需要做的是配合老師,而並不是插手老師的教學計畫。

●關於興趣

有很多孩子學習幾個月或者一兩年之後就放棄,認為自己對音樂失去了興趣,而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隨著孩子學琴的時間越來越長,學習的難度肯定也會有所增加,只有通過堅持練習,才能克服這些困難。同時,面對這些困難,孩子產生逃避心理是在所難免的,這是因為惰性使然,而不是興趣的消失。真正的興趣,是來源於努力過後取得了成績的成就感。這些成就感可以來自於得到了老師的表揚,學會了一首新曲子,登上了一個新的舞台,還有獲得證書等等。這些都是對孩子學琴的鼓勵,也同樣是激發孩子興趣的動力。

學習音樂並不是某一個人的事情,並且這個過程注定是非常辛苦的。開始學習之前家長和孩子都要做好心理準備,無論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只要堅持下去,一定能看到成績。請大家給孩子也給自己多一些耐心,靜待花開。
Continue Reading

【學樂器的孩子和不學樂器的孩子有何區別?5年後見分曉!】♩.♪

美國哈佛醫學院和波士頓大學教育研究所曾經聯合做過一項研究,他們發現,那些連續學習和演奏樂器5年以上的孩子,比那些從沒接觸過任何樂器的孩子,在認知水準方面有明顯的區別,因此,孩子有必要從小學樂器。而那些具體區別有哪些呢?一起來看一下。

●學習樂器的孩子大腦更靈活

一般到了五歲之後持續學琴的孩子,會隨著練習的時間開發大腦的智力,尤其是那些連續學習了五年以上樂器的孩子,比起同齡人他們擁有更加敏捷的認知水準。

拿聽覺器官來說,學樂器要長時間接觸不同的音符、不同的音訊等,這會帶來不同的感官刺激,時間久了就可以提高孩子們對聲音的敏感程度,從而促進大腦靈活發展。

●學習樂器的孩子自製力更強

小孩子都是活潑好動的,他們帶著滿身的活力,與這個世界打著招呼,這是小孩子天生的優勢。但是有時候也會給家長帶來苦惱,比如小孩子自製力比較差,對於一些事情很難堅持下去。
這個時候學樂器的優勢就凸顯出來了。學習樂器的孩子需要不斷地練習,在長時間的堅持下,他們會自發的形成習慣,而這種習慣也會延伸到孩子的其他方面,培養了孩子的自製力。學習樂器的孩子能坐得住,正是這個道理。

●學習樂器的孩子更有自信心

很多孩子從小大大咧咧、自信洋溢,但也有一些孩子從小自卑,缺乏自信。而學習樂器的孩子一般都是前者,因為學習樂器是一個長期練習的過程,在此期間,孩子們會遇到很多的挑戰,當他們大膽地嘗試,跨過這些挑戰,那麼慢慢地,自信心就會建立起來。同時學樂器的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參加演出、音樂會等,這些活動同樣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增加舞台上的經驗等。
但是不學樂器的同齡人,可能就缺少了這樣一種鍛煉自信心的途徑。如果孩子性情溫和且膽小,家長不妨鼓勵孩子學一門樂器,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喚醒勇敢。

●學習樂器的孩子更有專注力和忍耐力

學習一門樂器的同時,很大程度上也在培養孩子吃苦耐勞、持之以恆的品格。一般來說,學習樂器超過五年的孩子,除了可以在對待音樂方面顯示出超強的忍耐力,對待其他事情也一樣會專注,且有耐心。

除此之外,從小學習樂器,並在藝術薰陶下成長的孩子,有助於培養其高情商、增強其藝術鑒賞力……所以,綜上所言,對於學樂器的孩子與不學樂器的孩子到底有沒有區別,答案顯而易見。

雨果說:“音樂是思維著的聲音。”正如文章開篇,如果單從孩子邊哭邊學樂器這件事中揣測學樂器的必要性,是不夠客觀的,我們應該看到,在這看似心酸的背後,是孩子們滋長的藝術能力與無盡能量,也是他們在同齡孩子中脫穎而出的底氣與實力。

學樂器不易,堅持學下去更不易,想要收穫就必然要付出更多。而付出過無數努力的琴童們,被由此產生的好結果所偏愛,也就不足為奇了。

Continue Reading